南都雲錦名響 商賈發財建康(1 / 1)

繡佛前頭皆好因,

上元香火宿淩晨。

懸幡一色燈籠景,

名氏親書善女人。

明清時期江南的紡織業非常發達,南京的絲織業尤其勝於各地。其產品花色品種多,織造技藝高超,生產工藝流程複雜,內部分工已經達到相當細密的程度,正因為如此,明代的市場經濟因子才會首先出現在江南一帶的紡織行業中。

隨著絲織業內部的分化,出現了擁有資本的賬房搞放料或放款經營,由僅有織機缺乏資金的機戶組織生產,而無本無機的織工隻能受雇於機戶,從事具體的織造工作,以工領酬。當時流行一首歌謠,敘述織工的辛酸:

三更起來搖緯,五點爬進機坑。

寒冬不能烘火,炎夏不能乘涼。

整天彎腰駝背,連夜拋梭過管。

織的花素錦緞,穿的破衣襤衫。

在南京生產的絲織品中,元緞和雲錦最為著名。元緞是一種黑色或青色的無花紋緞子。它質地柔軟、色澤光豔,從宋代開始它就一直被皇家列為貢品,所以也稱“貢緞”。雲錦的織造工藝很複雜,技術要求十分嚴格,必須由專業工人和專門花機織造生產,這可能是雲錦比元緞產量小的直接原因。當時南京有雲錦織造專業工人1萬人左右,織雲錦的花機數千架。生產雲錦過程十分繁瑣,一般有選絲、染色、絡絲、牽經、上經、上花和織造七道工序,一道工序都不能疏忽,否則生產的雲錦質量就會大打折扣。根據不同種類的雲錦,織造的複雜性也不盡相同。織造庫錦需用8000多根經線,庫緞則需1萬多根經線,而妝花是7000到11000根經線,最複雜的雲錦織品,所需經線可達17000根。

在雲錦織造中,每台花機需兩名機工協同操作,一人坐在花機的花樓上提花,一人在花機中操梭織造。普通織緞機由120個左右的零件構成,織造雲錦的花機要比普通織緞機多不少部件,而且操作時機工還要使用平尺、梭子、上經棍、緯車等30多種工具。由於織機、花機本身的製造工藝複雜和織造原料的多樣,各種部件和工具需要多種手工行業協作,這也帶動了南京竹、木、銅、鐵、金銀線、顏料、石工等行業的發展,木器店、梭子店、竹器店、範子行、拽花行、邊線行、紙坊等商業部門也隨之興隆起來。

正是因為南京絲織業的興盛和皇室對於絲織品的需要,明清兩代,朝廷都在南京專設機構,負責掌控江南絲織業的生產,采辦宮廷所需要的絲織品。清廷在南京設置的“江寧織造署”職權很大,一般都是由八旗內務府大臣擔任“督理織造”官,稱為“江寧織造部院”,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且比兩江總督更受皇上信任,能直接向皇帝提供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

據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小時候做過康熙皇帝的伴讀,所以康熙派曹寅到江南擔任“江寧織造”這一要職。康熙六下江南,五次住在“江寧織造府”,其中四次是在曹寅擔任織造官期間。所以,曹家在南京權傾諸官,富比王侯。到雍正時曹家失勢,繼任“江寧織造”的隋赫德奉旨查抄曹家,查出曹家在金陵的財產有:

“住房十三處,共計四百八十三間;地八處,共十九頃零六十七畝;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十四口;另有外人欠曹家之銀本利共計三萬二千餘兩”。

由此可見曹家家資豐厚。也進一步證明皇商的實力非一般民間商人所能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