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有誌通商 南京貨運繁昌(1 / 1)

三裏橋通九裏塘,

布帆葉葉往來忙。

不知商船何處往,

曉行風雨晚行霜。

南京可謂“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城,與北京、西安、洛陽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自229年東吳孫權遷都南京以來,曆史上先後有10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會”之稱。據書籍記載,南京有著重要的地理位置:

“北跨中原,瓜連數省,五方輻輳,萬國灌輸……天下南北,商賈爭赴,是著名的東南重鎮”。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同時他還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為南京經濟發展和商業的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首先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遷徙全國富戶5300戶至南京,使京城人口達到47.32萬,成為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其中手工業匠戶就達4.5萬戶,近20萬人。洪武三十年(1397),他又從江南遷富戶1.43萬戶入南京,這為京城商業活動提供了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與廣大的消費市場。朱元璋還實行“三十而取一”等減免商稅的措施來活躍市場,促進經濟的發展。這一係列措施都刺激了南京的商業繁榮。

經過幾十年的精心培育,因元末混亂而衰敗不堪的南京社會經濟逐漸得到了恢複,現存中國曆史博物館相傳仇英繪的《南都繁會圖卷》真實地記錄了明朝南京的商業繁華,圖中牛行、豬行、羊行、棉布店、糧店、鞋帽店、銅錫店、藥材店等商業店鋪有100多家。

在此基礎上,南京的蘇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迎來了他們發展的黃金時期。

雖然在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下令遷都北京,改南京為留都時,這裏的經濟曾一度蕭條。但是到了明代中葉,各地商人攜資湧入南京,再度促使南京的市場繁榮起來,並且客幫商人勢力逐漸超過了南京本地蘇商的勢力,成為當時南京蘇幫商人發展的新動向。那時南京城裏最大的典當鋪、綢緞鋪及鹽店等,都先後落到了客幫商人手中,徽商、晉商、閩商、粵商等客幫商人在南京的商業活動十分活躍。當時有史料載:

“金陵五方雜處,會館之設甲於他省……新安在馬府街,洞庭在徐家巷,崇明在江東門,其中尤以徽商(新安商人)勢力最大。”

這些巨商大賈以南京為商業據點,在全國各地進行販運貿易。

尤其到了清代,南京的經濟地位日益重要。它成為了兩江總督衙門所在地,同時也成為清政府在江南財賦收入的供應基地。康熙、乾隆兩代皇帝都曾六下江南,而每次都駐蹕南京,可見其地位之重要。清代的南京城人口繁庶,因此糧食消耗量也很大,當年在聚寶門外長幹橋上、下碼頭每日米船雲集,檣桅如林。岸上就是有名的金陵米行大街,米店一個連著一個,綿延數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