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係懸珠顆顆勻,
髻梳百葉嵌金銀。
何須當麵分妍醜,
背後看來也動人。
清初,蘇州的養育巷裏有一座新鳳祥銀樓,雖然地段不錯,但銀樓生意卻一直很清淡。銀樓老板姓馮,是個精明實幹的生意人。他一直想覓一位手藝高超的師傅,拿出幾件金銀打琢的稀世珍品,好讓這銀樓出名。
秋天的一個晌午,他正在蘇州老閶門裏周王廟至玉器橋一帶轉悠,想尋覓個手藝不凡的銀匠。那裏當時人山人海十分熱鬧,沿路兩步一攤,三步一店,擺滿了各式各樣、精雕細刻的玉器小件、紅木小件以及打造精美的金銀飾品等,看得人眼花繚亂,流連忘返。這些琳琅滿目的手工藝品吸引了全國各地客商。他們紛紛趕到蘇州來覓寶。各行的雕刻名手們,也都聚集在這裏,一來可以鑒賞觀看,二來也能和同行們相互切磋、互相交流。有些手藝高超的老師傅,就趁此機會大顯身手,把他們最拿手的工藝品展示出來給眾人看,讓別人品頭論足。而像馮老板這樣的老板們,也趁這個機會,尋覓打造的高人,隻要看到有手藝高超的,就爭先出高價聘請。一般情況下,被聘請到的老師傅這一年的生活就有著落了。
這天為了找一個手藝高的銀匠師傅,馮老板也紮在人堆裏湊熱鬧。紮到東來紮到西,手藝高的玉雕師傅倒碰到不少,就是沒見到半個打造金銀的高手。失望之餘隨便叨咕了一句:“哎!怎麼就尋不到一個手藝高的銀匠師傅呢!”話音剛落,隻聽旁邊有人對他說:“銀匠師傅倒是有,隻怕你是有眼不識泰山。”馮老板隨聲望去,看到說話的人竟是個很不起眼的小老頭,他生得精刮瘦,單薄的一陣風就能吹倒似的。身上穿了一件舊藍布衫,兩隻袖口磨得精光發亮。可是兩眼炯炯有神,尤其是他那雙手,十指粗壯,骨節上都長滿了老繭。馮老板一眼就看出這人懷有高才,連忙追上前去和他搭訕,果然是位銀匠師傅。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馮老板畢恭畢敬地邀請這位師傅到他店裏去做工,並許諾說:“隻要師傅手藝好,到我店裏一切都好商量。”這位師傅也是個性情中人,見馮老板都沒看他的活計就如此信得過他,便一口答應下來。
回到銀樓後,馮老板一再叮囑賬房阿大先生,說自己已經覓到一位銀匠師傅。師傅明日就到店裏來,要阿大好好伺候,不準有絲毫怠慢。阿大當了一輩子賬房先生,精明透頂,心裏自然有數。到了第二天,果然來了一位師傅,他手裏隻拿了一個一尺見方的舊藍布包。阿大先生連忙殷勤地上前招呼。隻要是師傅提的條件,阿大樣樣照辦。然而,這位師傅卻整日板著麵孔,他要求簡單,提出要一間單獨房間,每日三餐送到房門口,到時總結賬,但是不允許其他人進房間。有了這房間,老師傅便一個人在裏頭,他出門時便把門鎖起來。平時進出店門,眼睛不抬,招呼不打。久而久之,阿大先生心裏就有了些氣。
老師傅來了三個月的時候,他的房間裏白天不見動靜,夜晚卻燈火通明。阿大先生派夥計送去夜宵,想探探老師傅究竟搞什麼名堂。但聽夥計說,老師傅並不是在做活兒,隻是在房間裏踱方步呢。大家都不曉得他弄啥名堂,也不知他的手藝到底有多高,都在暗地裏嘀嘀咕咕。阿大先生心裏更加有氣。但是因為老板特別交待過,要他善待老師傅,所以他也隻好睜隻眼閉隻眼,不聞不問。
轉眼間老師傅進店快一年了。這一天,阿大先生正在櫃台上忙著算賬,老師傅不慌不忙來交活兒了。隻見他打開藍布小包,拿出一個紙包。打開這個紙包,又拿出一個更小的紙包。再打開這個小紙包,裏頭還有一個紙包。裏三層,外三層裹著一隻光禿禿的蒜苗梗般的銀鐲頭,接頭處冒起兩個小蒜頭般凸起。阿大先生用眼睛一瞟,嘴上沒說,可心裏在想:哼!這有啥好稀奇的,最普通的銀匠一兩天就可以打出來的活,你卻整整用了一年。老板平日裏給你好吃好喝,我們小心翼翼侍候著你,還得天天看你擺足臭架子!今天虧你好意思交出這種貨色來!於是他便不等老師傅開口,隻裝作是沒有看見用袖子一甩,把這隻銀鐲子從櫃台上掃落到牆角裏去了。
老師傅看見阿大對他做得活這樣不放在眼裏,氣得麵色鐵青,但是他一句話也沒說,走出店門揚長而去。老師傅走後,阿大叫學徒將老先生打製的鐲子拾起來,忽然看見蒜苗頭下罅開一線細縫兒,縫裏露出一根銀鏈條,順手一拉,哎呀!阿大頓時頭頂冒出冷汗來。原來這銀鏈條上雕刻著一尊尊像法藍似的東西,仔細一看,竟是三十六位梁山好漢。他拿起放大鏡再仔細一瞧,上還刻的有“武鬆打虎”、“林衝夜奔”、“魯智深醉打山門”等字。所刻人物個個雕琢的惟妙惟肖、形象生動,甚至眉眼傳神逼真。阿大知道自己得罪了高人,闖下大禍了。趕忙到馮老板那裏將事情前後經過說了一遍,並拿出蒜苗鐲頭給馮老板看。馮老板看後,趕緊趕到老先生經常去的茶館。隻見老師傅正坐在那裏喝茶。馮老板忙走上前去連連給老先生作揖賠禮。然而,老師傅卻連連搖手,淡淡地說:“馮老板這不是你的錯,你不必如此,承蒙你看得起我讓我在你銀樓裏做活。我原本想在歇手之前做一副鐲子留傳後世,也算給你這銀樓留副寶貝。哪知剛做完了一隻,我們的緣分就盡了。我得回鄉下老家去了,麻煩你給我把賬一結,要是我還欠你們的,哪怕賣田賣屋我也如數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