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員奉命造城 吳郡水秀人靈(2 / 2)

民間對伍子胥築城的傳說更是神乎其神。有一段是有關伍子胥建城時,遭遇洪水勇斬惡龍,最終戰勝天災的故事。話說初春時分,凍土未蘇,要造一座大城談何容易。伍子胥請來了不少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能人,“相土嚐水,象天法地”,看風水,丈土地,以擇吉日開工。一切準備就緒,剛剛破土動工,卻天公不作美,霎時狂風大作,暴雨如梭。一連幾天,天昏地暗,水流成河。建城的工期因此而被耽擱了下來。一日,伍子胥正在發愁,造城的監官像個落湯雞似的跑來報告說:“稟報大人,大事不好,已有八處的城基被水衝開了口子。城中的大小古井也都日夜不停地冒水,民工和百姓都忙著逃命啦!”伍子胥聽後忙跑出來一看,隻見滿天烏雲翻滾,一條孽龍在雲中忽隱忽現,嘴裏不停地噴水吐霧。原來,伍子胥挑選用來建造蘇州古城之地,是一塊龍宮寶地。一破土動工,便驚動了海龍王,它便派出孽龍來蘇州搗亂,整日興風作浪,要讓這座城建不起來。伍子胥雙目怒視惡龍,怒發衝冠,隨手拔出身上的寶劍與孽龍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殊死惡鬥。經過數百回合地激戰,他憑著一身好武功刺中了孽龍的眼睛。受傷的孽龍痛得從天上摔到地上,昏死過去。伍子胥趁勢把它殺了。伍子胥斬了孽龍後,為了鎮住龍宮,消除水患,又命民工造了八個陸城門,“象天之八風”,八個水城門,“象地之八卦”。在城外掘出一條護城河,在城內挖出一條護城壕,並將所有城牆用泥土夯實,使其堅固無比。伍子胥又命人在西城門外挖了一條大河,直通太湖,還開鑿了運糧的“百尺瀆”,直通長江。當時吳國都城的措施之完備、規模之龐大、結構之堅固在長江流域是數一數二的。大城建好後,吳王闔閭對這座城十分滿意,用自己的名字為它命名,叫:“闔閭大城”。這座城到底有多大呢?據說:周圍有四十裏二百一十步二尺,城外廓有六十八裏六十步。正如俗語所說“城池固則國運昌。”從此以後,吳國逐漸強大起來。

有關伍子胥造蘇州城的傳說和遺跡在蘇州不勝枚舉。如蘇州就有“伍公祠”、“相王廟”,就連蘇州人過年喜歡吃糯米年糕也與伍子胥有關。傳說伍子胥造城牆時,曾用糯米粉和泥土做磚,以求吳國城池堅固。還傳說他生前曾勸諫吳王夫差“居安思危”,並在相門城牆腳下埋了糯米磚,這個秘密他隻告訴了一個老隨從。他死後越王勾踐的大軍果然兵臨城下,城內百姓斷了糧食,個個饑寒交迫,慘不忍睹。老隨從突然想起伍子胥的遺言,忙喚親人到城腳下掘地三尺,挖出許多糯米做的城磚,使城內百姓度過了劫難。從此,就有了過年吃糯米年糕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其他各地民俗中的劃龍船、吃粽子,祭祀的都是屈原。獨有蘇州,同樣有這些民俗活動,但祭祀的卻是伍子胥。可見伍子胥在吳地民間有著崇高的威望。不僅是吳地,就連越地的浙江,也在每年的觀錢塘江大潮時尊伍子胥為潮神。而在現實中,伍子胥所建的蘇州城的確為推動整個江蘇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曆史上的蘇州古城,西南為行政區,東北半城為絲織業發達的工商業區。同治年間的《蘇州誌》載:清朝初年“閶門為蘇州孔道,上津橋去城一裏許,閩粵徽商雜處,戶口繁庶,市廛櫛比,尺寸之地值千金”。至清康熙年間,閶門外的商業區規模不斷擴展,逐漸與楓橋鎮連成一片。所以當時的《鬆江府誌》中便有了“吳閶至楓橋,列市二十裏”之說。到乾隆後期,原來比較荒涼的東南葑門一帶也逐漸繁盛起來,發展成為蘇州最大的海鮮水產品集散地。袁景瀾《吳郡歲華紀勝》之“海鮮市”條記述了當時葑門內外魚市交易的盛況:“吳郡濱海,海物充軔。葑門外流鮮行,為海舶魚商群集之所。長檣鐵鹿,篷索牽風,青雀黃龍,舳艫蔽水。紫棟花時,清和紀候,曉色朦朧,囂塵竟起,凡紫鰳、鯧鯿、江鱭、著甲之屬,靡不真萃,就中品貴者為鰣魚。”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蘇州的街市不斷衝破古城牆的限製,各城門內外逐漸發展為繁榮的商業街市。其中尤以西北閶門內外最為繁盛,成為外來客商雲集、貿易興旺之地。蘇州長期的安定和經濟的繁榮,帶動了周邊城鎮的發展。常熟、昆山、太倉、盛澤、震澤、鬆江等城鎮一個個都發展繁榮起來,從而一個以蘇州為中心的市場網絡逐步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