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河治河運河 蘇南水運繁忙(2 / 2)

西漢時吳王劉濞集民力開挖了從今天的揚州直通到泰州和如皋的河,是夫差所開挖的邗溝的支流,也叫邗溝,這條河是專門用於運鹽的,所以又叫做鹽運河。這鹽運河就是舊通揚運河的前身。

在當時,運河的職能除了運糧米外,就是運鹽。兩淮鹽業發展起來後,運鹽業更為昌盛。明清時全國每年的鹽稅收入大致與漕糧相當。據史料所述:“鹽利常居國家稅賦之半”。雖說漕運和食鹽都屬於政府專利,但膽大心細的江蘇商人們卻能憑借江蘇優良的地理位置和憑借大運河的獨特優勢,想方設法轉販私糧,所以運河各碼頭的糧商米市一直都很興盛。而對於鹽業來說,明代前,為求重利民間販私鹽者不在少數。據記載:

“自明初實行食鹽開中法,令商人納糧於邊塞,按鹽糧的實物交換比率償以鹽,允許在規定的地區內行銷,其鹽糧之間不通過貨幣作價。明中葉以後,開中法崩壞,萬曆末年開始,有名的少數特許的鹽商納課領鹽引,直接向灶戶付價購鹽,然後運往各地銷售。”

“自此,世襲鹽商永占鹽埠碼頭,官商分利,壟斷市場,一般商人被排斥在鹽業經營之外。這種食鹽專賣的新形式,造就了許多資財至數十百萬的大鹽商。清前期仍然實行綱法,官督商銷,兩淮鹽商資本大者以千萬計,次者也以數百萬計。”

尤其到明代的“食鹽開中”後,江蘇乃至全國各地的商人都蜂擁而至,承辦官引,靠販賣食鹽發財致富者更是多數。鹽商壟斷食鹽流通的全過程,肆意壓低買價,抬高賣價,剝削灶戶和消費者,獲取巨額的商業壟斷利潤。

兩淮鹽業發展造就了鹽城、南通和連雲港三地的經濟繁榮,水運的發達又促進了徐州、淮安、鎮江、常州等地的商業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蘇州、南京、揚州在食鹽工業發展的帶動下,其手工業、商業飛速發展起來。同時鹽業的高額利潤也為蘇幫商人的商業發展積累了豐厚的資本,為蘇幫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大運河為江蘇帶來了經濟的繁榮,首先表現在工商業的繁榮上,而工商業的繁榮又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商業從工業中逐步分離,蘇幫商人們也將自己經營的陣地從事關國家大政的工業領域轉向了服務百姓的各行各業,由此手工藝者、商人、餐飲商人、賣百貨的小商小販多了起來。經營陣地的轉移使得蘇商們將他們的商業眼光瞄準了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百姓的日常生活。於是蘇商更加貼近百姓,經營和百姓日常生活聯係緊密的領域,這為其商業經營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理念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從這一點說來,我們要講述的蘇商是明清兩代在工業、手工業、商業三個領域從事經營活動的人。所以無論是鹽商大賈、手工技術匠商還是經營餐飲的小商小販都是蘇商的一部分,他們都為江蘇經濟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