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2 / 2)

當晚月上枝頭時,張四維去張居正府拜訪,兩人見麵寒暄了半天後,張四維就引入正題,他問張居正:“張相,今天在朝廷之上,大家對韃靼的乞和議論紛紛。一直也未見大人表態,明日皇上一定會重議此事,不知您是主和還是主戰?”

張居正捋捋胡須,不露聲色答道:“此事關係重大,還是要聽聖上的意思。不是我們能決定的,張大人,你說是嗎?”

張四維以退為進緩緩說道:“這倒是,韃靼屢和屢叛,朝廷政策稍有閃失,受苦的就會是邊塞的百姓。前幾年張相主張議和,朝中就有人反對,皇上聽從主戰大臣的主張,邊塞烽煙四起,韃靼攻退無常,雖然殺了數千名韃靼,但邊塞的百姓叫苦不堪。聽說有些官兵為領賞,殺了老百姓充人數,這些你大概也有所耳聞吧?”

明代張居正像張居正聽到這裏,臉上的肌肉不禁抖了一下,此事正是他的心痛之處。當年他曾反對用戰爭解決蒙古問題,結果皇帝因邊塞戰功顯著,對他頗有微詞,朝中反對他的人也乘機說他接受了韃靼的好處,才處處為之說話,這令他暗中氣惱不已。這次若議和成功,正是他要證明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好機會,他一定得抓住這一機遇,眼下他最重要的是找幾個意見相同的大臣,力主議和,看來張四維是其中之一。

想到這裏,他抬頭微笑著對張四維說:“張大人,此事我也聽人說起過。自我朝開國以來,北方蒙古人一直是我們的心腹之患,現在蒙古實力大不如前,也有誠心議和開市的願望,主和不失為上策,隻是這次如果朝中主和的大臣太少,不足以說動皇上呀,其他人又該說我的閑話。不過隻要是利國利民的事,哪怕是受到一些人的責難,隻要對得起普天下的百姓和皇上,咱們這些做大臣的在所不辭。”

張四維此時終於放心了,有了張居正的支持,議和的事幾乎成功了一半。他起身稱讚道:“張相為國為民之心,日月可鑒,我先代邊塞的軍民謝謝張相。”當他把兩顆夜明珠和紅珊瑚送給張居正後,走出張府又趕往高拱的家中,用同樣的辦法說服了高拱。在張四維的拉攏下,次日張、高力排眾議,朝廷同意了在長城沿線開放蒙漢互市政策。議和開互市過程中不難看出山西商人起的推動作用,如果邊疆互市開放,他們在沿邊進行糧食、綢布、鹽業等貿易將使他們獲取巨額利潤。因此,通過在朝中做官的家族在朝中鼓吹議和與開馬市不遺餘力。後來,王張兩家又結為姻親,這樣他們的勢力大增,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商人家庭。從中可以看到山西人用政治勢力,影響政府政策決策為自己的商業利益服務的一麵。

從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到清道光十年(1830),明清政府在鹽業中推行綱鹽製,綱冊上沒有的不能進行鹽業運銷,晉商則因為同官府的密切關係而在淮浙等鹽場中占有很大部分的經營權。各大商幫都想與封建權利保持密切關係,在這一點上晉商尤為突出。早在清政入關前,一些晉商因為在張家口經商,頻繁往返於山海關內外,為滿族統治者輸送物資,甚至提供情報、傳遞文書。明末,在張家口貿易的商人主要是山西人,並有著名的八大商人,他們的服務獲得了充分的回報。清入關後,八家商人成為皇商,他們以特權經商,生意興隆,家產也隨著他們亦官亦商的經營迅速膨脹起來,成為資產上千萬的大富商。清初,政府為了管理和控製對蒙貿易,實行部票製度,無票照的商人不得進入蒙旗貿易。部票的頒布大權由張家口的察哈爾都統、歸化城將軍、多倫諾爾同知衙門和西寧辦事大臣掌管,晉商因結交皇帝、官府而被恩賜給許多“部票”“龍票”,這就是所有恰克圖貿易的商人都是山西商人的原因。清前期,赫赫有名的皇商範清代衙門圖家也是因為低價承運軍糧,獲得了鹽業經營權和對蒙私人貿易權。晉商是伴隨著清王朝征伐而擴展自己的商業,增加自己財富的晉商更加重視維持和促進這種關係,從皇宮大內到讀書士子,權利的方方麵麵都可以看到晉商與他們結交的身影。

清代邊疆貿易圖 通信息 巧獲利 近水樓台

晉商通過官商關係不僅在既定的政府政策中獲得了更多利益,經營著特權商品和業務,而且還能從中獲取及時的商業信息。我國封建社會的市場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所操縱,官府在很多時候都是市場信息的基礎源。因此,晉商不僅注重一般市場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也對朝廷內的動向非常熟悉,諸如政府軍事行動、皇帝外巡、官員調任等常常了如指掌,對於到各地做生意的山西商人來說,通過結交各地官員獲取大量高效廉價的市場信息,是其開展大規模大範圍長途販運貿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