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曹操兵敗赤壁”說開去
奠定三國鼎立基業的赤壁之戰,將星雲集,英雄輩出,堪稱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一場戰役。一代梟雄曹操率大軍以“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舳艫千裏,旌旗蔽空”的恢弘氣勢,企圖畢其功於赤壁之役一統天下,卻落得“檣櫓灰飛煙滅”以強負弱的慘敗下場。相反,孫劉聯軍麵對強敵而不懼,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以弱勝強,創造了輝煌戰績,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
曹操浩浩蕩蕩十六萬大軍,以遠超孫劉聯盟數倍兵力的優勢敗於赤壁,分析其原因:一是曹操驕傲輕敵急於求成。曹操攜平定中原之餘威,同時攻打兩個敵人,以致促成孫劉聯合抗曹,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並且對形勢估計不足,麻痹輕敵,驗證了“驕兵必敗”之古訓。二是曹軍不擅水戰,“舍長就短”。江南是水網地區,利於水戰,而曹軍長期在北方征伐,缺乏水戰經驗,偏偏在這種情況下,同以水軍立國的東吳進行水上較量,犯了“舍長就短”之用兵大忌。三是曹營未立足便匆匆備戰。曹軍遠來疲憊,不服水土,後方未穩,雖然在進軍之前進行了半年的水軍訓練,但尚未形成戰鬥力,而新收降的荊州水軍尚待磨合。在這種情況下草率出兵,顯然是操之過急,打了“無準備”之仗。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曹操兵敗赤壁的深刻教訓,孫劉以弱勝強的成功經驗,不僅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對我軍贏得未來戰爭也具有積極的意義。縱觀曆史和現實,他國對我的無端挑釁至今未曾停過,但我們從沒有畏懼過、屈服過。今天我們依然有智慧、有信心、有能力,將其殲滅在現代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使其重蹈曹操赤壁之戰的覆轍。
英國著名戰略家利德爾·哈特曾說過:“在戰略上,最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未來戰爭瞬息萬變,我軍在裝備建設方麵,起步晚、底子薄、發展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但“人是未來戰爭的決定因素”這一真理不會改變。如果沒有高素質人才和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作支撐,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隻是一堆“廢鐵”,最終無法發揮其最大效能。
因此,我們一方麵要充分利用其寄希望於“畢其功於一役”的心態,以及遠離本土作戰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麵,我們要有的放矢地大抓軍事訓練,不斷提高官兵的軍事素質和作戰能力,真正實現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常言道:“用兵之道,在於因敵變化而製勝。”掌握了應對之道,我軍就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