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後一仗1
●葫蘆口4晝夜的激戰,為西南最後一戰的西昌戰役拉開了序幕。
●27日淩晨5時,我軍第四十四師一三二團占領小廟機場,突入西昌城內,西昌宣告解放。
●蔣介石以西昌為“大陸反共複興基地”的計劃被徹底粉碎,涼山各族人民從此得到了解放。
● 最後一仗
共和國的曆程·高原飛鴿
激戰葫蘆口
1950年4月,在蒼茫的西南大涼山中突然傳來急促的槍聲,隨即,耀眼的火把也在山中點亮。山嶺之上,但見由彝族子弟和解放軍組成的追殲隊伍遍布四野,呐喊聲好象要把大山震醒。
這是我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在大陸的最後一仗——西昌戰役,正在進行當中。
西昌,是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最後一座城市,位於川滇的交通要道。周圍地區為崇山峻嶺,且有雅江、大渡河、金沙江環繞,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後,西康省西昌地區,尚有國民黨西昌警備司令賀國光原所屬的一個多師在活動。賀國光收容了由川西逃出的國民黨殘敵共3萬餘人,依托西康偏僻山區,企圖在西昌、康定等地建立反革命根據地,與我解放大軍繼續頑抗。
於是,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在劉伯承、鄧小平、賀龍等軍事領導人的部署下,發起了著名的“西昌戰役”。
1950年3月9日,根據西南軍區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五軍四十三師發出命令:
一二七團由政治委員張振軍、參謀長馬玉芳率領,從昭通開進魯甸、會澤、巧家三縣,強占巧家對岸葫蘆口,搶占鐵索橋和窪塢街渡口,以保證我軍主力部隊北渡金沙江,全殲國民黨胡宗南、賀國光、蘇紹章殘部;“邊縱”六支隊三十二團一營整修窪塢街至葫蘆口道路,為支援參戰部隊保證後勤供給。
葫蘆口位於川滇結合處,是四十三師由巧家北上通往西昌的咽喉要道。保護葫蘆口鐵索橋,對西昌戰役十分重要。
3月19日,進駐巧家的一二七團團部,接到搶修道路的“邊縱”三連的敵情報告:
國民黨金沙江中遊守備司令蘇紹章1200餘人進犯窪塢街,前鋒已快接近街口,請求派兵支援。
時間就是命令。
三營副營長劉子林奉命立即率領八連強渡金沙江。
子彈在主攻一排指戰員頭上紛飛,被手榴彈炸起的浪花把小船打得左右搖擺。
三班戰士首先靠了岸,勇猛地向灘頭守敵發起衝鋒。
敵營長把賭注壓在了灘頭上,瘋狂地進行抵抗。
在三班的掩護下,一、二班戰士快速登岸,嚇得敵人紛紛向後逃走。
惱羞成怒的敵營長使出了最後絕招“鳴槍警告”,但這幫畏懼解放軍的敵人哪裏還顧得上自己長官的鳴槍,反而逃跑得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