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
一位幼年因患小兒麻痹症致殘的人,沒有向厄運低頭。他拄起雙拐,直麵人生,挑戰命運,不僅成為一名企業家和優秀殘疾人運動員,而且拖著殘疾之軀為公益事業沒有停歇地忙碌著,用堅強有力的雙臂裝點著自己的斑斕世界……
抗擊病魔 殘疾之軀永不言敗
1961年,董誌江出生在一個鐵路工人家庭。父親和母親早年響應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分別從繁華大上海和美麗的揚州來到西安工作。在他1歲時,父母發現他的左腿總是不如右腿那樣有力,從此這個溫暖祥和的家庭便再也沒有平靜過:為了給董誌江治病,父母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的物件,就連結婚時添置的呢子衣物也沒能幸免;為了治病,他們帶著董誌江跑遍了聽說能醫治小兒麻痹症的醫院,甚至還嚐試了許多民間偏方,並且一直治療到他二十幾歲;為了籌措醫藥費,董誌江曾帶領妹妹們糊過火枈盒,賣過冰棒和茶水,年少的他過早地飽嚐了人生的艱難。不幸的是,變賣的家產和全家的努力卻並沒有使董誌江遠離殘障的厄運,小兒麻痹的後遺症使他的左腿肌肉萎縮無力,不能正常站立和行走。
上小學時,為了減緩肌肉萎縮速度和恢複肢體功能,董誌江堅持不用拐杖。雖然學校離家隻有500米遠,但提起上學,至今他都難以忘卻上學路上的那份艱辛:當時走的是土路,平常他走起來就得費好大的勁和多於常人幾倍的時間,若是到了下雨天,一路泥濘,更是苦不堪言。別的同學穿上雨鞋就走了,不到十分鍾便坐在了教室裏,而他有時左腳踩進泥裏就再也無力拔出,隻得俯下身子用手拔,時常是一不小心便一頭栽進泥濘中……500米的上學路,他卻時常需要半個多小時。許多同學也都曾主動想陪同董誌江一起上學,好在路上照顧他,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他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小學畢業時,董誌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鐵路係統的重點中學——西鐵一中,但是因為離家太遠,他不得不轉到西安市七十五中就讀。此時他的家距離學校有1500米距離,別的孩子蹦蹦跳跳一會兒就走完了的上學路,董誌江每次卻需要一個多小時。他每次走上五六百米就得歇上十幾分鍾。為了不遲到,他每天提前一兩個小時起床,到教室後便打掃衛生,這個習慣,他一直堅持到高中畢業。還是這個習慣,讓他形成了生性要強、事事不甘人後的性格。同時,他的努力,也贏得了同學和老師的敬重。
董誌江像一個背有重負的行者,無暇顧及一路旖旎風光,他的眼裏隻有在腳下不斷延伸的路,他想沿著這條通向知識寶庫的艱難之路成就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必須堅忍和前行。
1977年,恢複了高考,這給董誌江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奮發讀書,1978年,他參加了高考,盡管他學習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而且在美術方麵具有一定特長,並通過了西安美術學院的文化課和專業課考試,但因身體原因,董誌江還是與夢想的象牙塔失之交臂。
多年矢誌不渝的理想此刻像一個飄升的肥皂泡,在陽光的照耀下瑰麗多彩,讓人豔羨和追逐,卻又瞬間破滅。這美景又像午夜曇花一現,多少美好希冀隻能是昨夜星辰,一去不返,令人扼腕痛惜。
董誌江的情緒一度低落不起。高考前曾經豪情萬丈,懷著對未來無限美好憧憬的他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殘疾人就不能接受高等教育……
他的父母看在眼裏疼在心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狀元!上不了大學,還有別的出路,隻要奮鬥不止、拚搏不息,你照樣能有所成就!”
董誌江被父母的一席話怔住了:這些天來,自己為了大學失利一度沮喪,完全忽視了父母的感受,他們的年齡也大了,為自己治病和上學的這些年,心沒少操,罪沒少受,現在讓他們又為自己的事心焦,太不應該;再說,父母說得也沒錯,人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呀!
弄潮商海 柳暗花明又一春
與大學無緣的董誌江,此時已成為血氣方剛的青年,看到其他的同學一個個都走上了工作崗位,心中難免落寞。1979年,18歲的董誌江經過父母多方奔走被照顧安排到西鐵裝修機械廠勞動服務公司當上了會計。鐵路部門效益好,董誌江一上班,工資比工作多年的母親還要高。
此時的董誌江雖說對於完全醫治好腿疾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仍抱有一絲幻想,他期待著幸運之神的垂青。有了工資的董誌江帶著積攢了一年的工資,向單位請了假,又踏上治病之路。但半年多的再次治療也沒起到多大作用。回到單位發現自己的崗位已經被人取代。此時的董誌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自己的殘疾之軀,在競爭中處於弱勢,難免會遇到這樣的現實問題,要在社會立足,站穩腳跟,必須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僅僅有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是無法成就自己夢想的,要通過努力,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來。
“自己砸掉鐵飯碗,下海經商!”一個突如其來的想法從董誌江的腦海裏閃現,久久揮之不去。
可是沒想到,想辭職創業的想法遭到父母的一致反對:“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你才剛安穩了幾天,又要瞎折騰個啥?想辭職,不行!”
父母的堅決反對,像繩索捆綁了他的手腳和身體,卻無法束縛他的心。下海創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實力,成了他心裏的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越燒越旺,燒得他熱血沸騰,激情澎湃,無法按捺。
不安於現狀的董誌江不顧家人反對,1981年辭了職,要去外麵的世界闖一番。
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起,董誌江看到夏天西安市場長筒絲襪走俏,他敏感地抓住了這一商機,向父母借了800元錢,跟著在鐵路上工作的朋友南下廣州,踏出了經商的第一步。
廣州的夏天,讓北方人總是很頭疼:那些無處不在的蒸騰的熱氣,耀目得叫人眩暈的陽光,總是找不到蹤影的綠陰,仿佛西安郊區農家人製作饅頭的蒸籠,嚴嚴實實地將深陷其中的人們套在裏麵,避無可避,逃不能逃。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蝶蛺飛。悶熱的廣州街頭,人們行色匆匆地躲避酷暑,董誌江卻頭頂著炎炎烈日,腳踩著滾燙的柏油路,一跛一顛地在各類絲襪批發市場裏搜尋……
他在廣州低價購回長筒絲襪,拿回西安後一瘸一拐地推銷給商店,這一次,他淨賺了1000元。此後,他又兩下廣州,共賺了5000元。這是他商海生涯中掘得的第一桶金。正是這次牛刀小試,鼓舞了董誌江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