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是一個大雨瓢潑的夜晚,一天沒有收獲的李琛一失足摔倒在一片爛泥塘裏,由於雙腿殘疾,他隻能借助椅子或牆壁才能站起來,可四周曠野、空無一人,他在泥水中滾了一兩個小時也沒能站起來,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他感慨老天的不公……直到一個偶然過路的人才將他這個泥人扶起來。第二天,人們又在大街小巷看見了這個拄著雙拐的年輕人。
一年多流浪,李琛迎來的不是成功,而是更大的痛苦。終於,他的初戀女友小薇不能再忍受遙遙無期的等待,在1994年底給李琛最後的一封信中無助地問道:“你什麼時候回西安,或者什麼時候接我去北京?”回西安,此時的小薇已擁有一家紅紅火火的服裝廠,也稱得上“款姐”了,但李琛不願意被人供養;接小薇來北京,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他又於心不忍……最後,他在電話裏給小薇唱了一首《吻別》,淚水順著臉頰流到了嘴裏,好澀好澀……
在求生之路上,李琛遇到了許多許多困難,還有不少人的歧視和侮辱。1993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李琛在崇文門附近的酒吧唱歌,因為瑣事觸怒了一幫聽歌的流氓。他們大罵李琛,威脅要要他的命,並奪走了拐杖,讓他走不成路。這些肆意欺辱就像鋼刀一樣,深深紮進了李琛的心,他不止一次想到放棄,但媽媽的鼓勵和關心讓他堅持了下來。
李琛到北京後,媽媽除了電話,還要給李琛寫信,每一兩周就要寫一封。後來媽媽去北京看李琛,李琛打開箱子,滿滿一箱,都是媽媽寫來的信。信中反反複複都是寫怎麼樣生存,怎麼樣做人、工作,寫怎麼與人相處……媽媽第一次去北京看李琛時住在葦子坑村,小屋裏隻能放個雙人床,母子倆要睡在一張床上。看到這些,媽媽心裏非常難受,特別是那個廁所,出門摸黑走十幾步,要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上,走不好就掉下去了。媽媽對李琛說:“你去廁所怎麼去啊?媽看著都害怕,你怎麼弄?淹死你呀!”後來媽媽仔細看了廁所的地形,發現那是個小斜坡,人就是掉下去也不至於淹死,這才稍微放心,一個人回了西安。
三
也許是執著感動了上蒼,也許還是天下好人多,李琛的人生終於有了轉機。1993年,已經小有名氣的李琛加入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並隨鄧樸方先生出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接著,李琛一發不可收,先為第六屆遠南運動會演唱主題歌,後在韓國舉行的“亞太地區殘疾人十年”主題歌大賽上獲銀獎,接著他的《初吻》又獲“中國原創歌曲′96十大金曲獎”。1998年,他榮獲第二屆“奮發文明進步獎”提名獎,並受到朱鎔基總理的接見。1999年,是李琛豐收的一年,他創建了自己的陽光音樂工作室,並推出經典金曲《窗外》。《窗外》在大江南北迅速流傳,好評如潮,奠定了李琛在流行樂壇的地位。
唱了這麼多年,拄著雙拐走了這麼多年,李琛以他的歌聲和人品贏得了許多朋友。隨鄧樸方先生出訪東南亞回國前夕,在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的宴會上,鄧樸方指著身邊的座位,衝著已經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李琛叫道:“李琛,來,坐這兒!”然後關切地問:“這次出來還習慣嗎?那個榴蓮你很能吃啊。”也在那次巡回演出中他遇到台灣歌手鄭智化,鄭智化鼓勵他:“你也應當站著唱歌。”這句話使他感觸很深。回京後,他開始練習站著唱歌。此後,觀眾們再看到李琛時,他再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架著雙拐,頑強地站在舞台上。
赴韓國之前,要將參賽歌曲《生命之光》翻譯成英文,李琛與賈南忙了兩天,總有兩個句子譯不了,半夜三更打電話請教劉歡。劉歡欣然應允,立即在電話那邊逐句翻譯過來。
李琛的母親來北京看望兒子,遊了故宮長城都說“沒意思”,就想見一下老鄉郭達。李琛一個電話,郭達就開車來了,用家鄉話和老人嘮叨了整整一晚。
青年作者朝陽從不輕易給人寫歌,但為李琛的真誠所感動,他奉獻出壓箱之作《窗外》;良師益友張宏光聽說李琛要出新歌,趕忙親自操刀配器;MTV大導演鄭浩推掉許多大腕歌星的真誠相邀,情願靜下來為李琛執導《窗外》,也是發自肺腑地欣賞他執著追求的韌勁。
雙腿殘疾的人最理解拐杖的含義,拄著雙拐拚搏歌壇的李琛最理解殘疾人的苦楚和無奈。如果說1993年以前,李琛的夢想隻有音樂,那麼在那年結識了台灣慈善家鄭啟照和月亮歌後李佩菁後,他的夢想有所變化。此前李佩菁因車禍下肢癱瘓,早已告別歌壇,是鄭啟照鼓勵她走出陰影,再次走上燈光燦爛的舞台,走進陽光燦爛的生活。於是李琛看到了一種音樂之外的力量、音樂之外的人生。
從此他一方麵繼續努力,一方麵將友愛的雙手伸向許許多多殘疾孩子。對那些身體殘疾、深深自卑的孩子來說,在成長時期樹立健康的人生態度非常關鍵,旁人的激勵與關愛非常重要。李琛不會忘記,他的第一副拐杖是母親托學校王老師做的。王老師喜歡木匠活,找來木料免費為李琛做了一副拐杖,看著這個可憐的孩子,王老師還在拐杖上刻下了兩句話——鵬程八萬裏,沒它也能行。李琛更不會忘記,上小學時他被張海迪的事跡深深感染,一封封的給海迪大姐寫信,傾訴仰慕和欽佩,雖然不知該往哪裏發,但大姐已成為自己心中的偶像,給灰暗的生活帶來無限的光明。
一位盲童問李琛:“我走在大街上,經常有人叫我瞎子,如果有人叫你瘸子,你怎麼辦?”李琛說:“這沒什麼,他說的對,你就是個瞎子,我也是個瘸子,你自己先不承認這個事實,別人就會拿這個來羞辱你。”他將光明撒播到殘疾孩子身上,讓他們明白:要勇敢承認現實,並堅信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們也能做到,可能會做得更好。
1999年5月21日是全國助殘日,李琛得知鄭州市盲聾啞學校的殘疾兒童特別喜歡他的歌,就專程從北京趕往鄭州,為孩子們進行義務演出。在學校的操場上,李琛與孩子們共同唱起《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初吻》……歌曲一個接一個。盲姑娘張海燕與李琛合唱完《窗外》,已是淚流滿麵,李琛輕輕為她擦去眼淚……這個鏡頭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時,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
2000年5月21日全國助殘日的下午,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飄著蒙蒙細雨。此刻,該市博愛聾啞語言康複中心的孩子們在熱切期待著,因為他們喜愛的李琛哥哥就要來了。下午3點,剛剛下飛機的李琛來不及吃午飯,便匆匆趕來。捐贈儀式在康複中心操場上舉行,李琛剛一出現,周圍便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正在語言康複階段的孩子們用還不太清晰的聲音喊道:“李琛哥哥好!李琛哥哥好!”當李琛將6薦萬元的支票捐給康複中心時,現場再次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聯歡活動開始,李琛先後為孩子們演唱了《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窗外》等歌曲,他還特地把一首最新錄製的歌曲《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帶來。當唱起此歌時現場氣氛達到高潮,家長與孩子們邊打著拍子邊與李琛合唱起來。孩子們也為他們的李琛哥哥表演起了舞蹈《孩子們的心聲》、《爵士舞》,並演唱了《世上隻有媽媽好》等歌曲。
看到多年不說話的孩子能唱歌、跳舞,並能流利地對話,李琛很高興,他將專門帶來的專輯、照片分發給孩子們,並逐一為他們簽上名字。當時,現場氣氛十分熱烈,隻有5歲的小男孩於浩摟著李琛哥哥的脖子,一字一句地說:“李琛哥哥,我要好好學習。”
除了捐款,李琛還資助了10名聾啞孩子,這一資助就是5年時間,其中就有後來上大學的黃日洙、李永濤。國際上公認的聾啞康複最佳年齡是0-6歲,黃日洙來中心治療時是1998年6月,當時10歲;李永濤是1998年5月底來中心的,當時8歲。來時都是完全的聾啞孩子,並且都已過了康複最佳年齡。他們在全鐵偉夫婦潛心研究的課題下得到最好的治療,並且有了不錯的康複結果。兩個孩子通過第一階段十個月的培訓,能夠聽懂、說清楚,與正常人交流;第二階段(1999年初至2003年初)完成小學教育;第三階段(2003年至2005年5月)完成初、高中教育,參加國家統一高考,最終以全國排名前十的優異成績考入河南中州大學。令人感慨的是李永濤今年隻有15歲,父母下崗,全家唯一的經濟支柱是母親在路邊擺小攤,父親兩年前不幸染上舌癌,唯一的辦法就是將舌頭切除,從此也成為了殘疾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年僅15歲的聾啞孩子李永濤用李琛的鼓勵作為自己的動力,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終於取得優異的成績,以此來回報李琛對他們的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