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登步島之戰5
粟裕致電軍委和毛主席
登步島戰鬥後,各方對這次戰鬥有著不同的評價。台灣國民黨當局把它當作“輝煌勝利”大肆宣傳,說北有登步、南有金門,阻止了我解放台灣的計劃。
登步島解放後,有人在島上看到國民黨立的“陣亡將士紀念碑”,碑上除了胡吹一通“勝利”外,還謊什麼“擊斃匪六十一師師長滕海清,活捉副師長胡煒”雲雲。同時也承認:“是役,我將士陣亡3000餘人”,戰鬥的激烈“驚天地、泣鬼神”。
台灣報刊稱,攻登步島之共軍“不怕死”,“不惜抱炸藥破毀我工事,與工事同歸於盡”,“組織嚴密”,“處於絕境之情況下,鮮有大批投誠分子”。
當時在國民黨東南行政長官公署擔任高級職務,後任國民黨評議會主席的袁守謙,也認為六十一師“是共軍戰鬥力最強、最剽悍的一個師”。
在當時,敵我兵力懸殊,國民黨方麵尚有青年軍二二二師屯兵沈家門鎮北,隨時可以再增援。我軍卻無法補充兵力武器。時年30歲的六十一師師長兼政委胡煒久曆戰陣,在陸上,即使遇險也能突擊取勝,但在島嶼上,由於大海阻隔,如果硬打下去,這支曾在鄂皖豫根據地發展壯大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紅軍部隊也許就將消失,然而,出於對黨對人民軍隊對我們的戰士高度負責精神。
我軍殲敵後主動撤回,保存了有生力量,粉碎了蔣介石與陳誠企圖製造又一個金門的美夢。
在我軍內部,對登步島戰鬥,也有著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登步島戰鬥是舟山戰役中的一次重大失利;有人認為,登步島戰鬥,在登陸、殲敵方麵,以少勝多,應予肯定,但未實現作戰意圖,就整個戰鬥而言是失敗的;也有人事後把責任推到一線指揮員的身上,說該師“沒有集中兵力”,“師領導驕傲輕敵”,“組織指揮不細”等等。
《第三野戰軍戰史》在敘述金門一役時,小標題用的是“金門戰鬥”,而敘述登步島戰鬥時,小標題卻用了“進攻登步島受挫”,其傾向是很明顯的。
11月4日,中央軍委批準三野的舟山作戰方案。由於此前金門戰鬥和這次登步島進攻的失利,毛澤東要求參戰部隊力戒驕傲輕敵,采取慎重態度,集中優勢兵力,充分做好戰前準備。
11月14日,毛澤東再次指示三野:
舟山作戰必須集中足夠兵力,充分準備;如果準備不周,寧可推遲發起攻擊的時間。
登步島、金門之戰的正反經驗為三野、軍委高度重視。
粟裕認真分析了十兵團進攻金門及七兵團進攻登步兩次失利的原因,仔細領會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認為大規模登陸作戰關鍵是解放軍要有海空軍配合,否則,國民黨軍隊以絕對優勢的海空力量實施快速增援,便會使解放軍在較短時間和局部地點處於被動局麵。
粟裕於是向中央報告說,渡海作戰是解放軍戰史上所沒有過的比較現代化的作戰,如果沒有足夠的渡海船隻、適當優越的裝備以及充分的物資供應,是很難成功的。舟山既無內應力量,又麵臨精銳之師,如果死打硬拚,勢必造成很大的損失。目前國民黨軍隊受金門、登步兩戰的鼓舞,已將台灣主力移至舟山,看來蔣介石想在此同我們決一雌雄。這樣,雖然增加了我們攻擊舟山群島的困難,但如能在這些島上盡殲敵軍,則對將來解放台灣的行動,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均屬有利。
粟裕於1949年11月14日致電第七、九、十兵團並報軍委,要求對舟山等島之攻擊,須經審查批準後方可發起。
11月22日,粟裕致電軍委和毛主席。
電文說:
建議軍委推遲攻擊舟山的時間,加緊發展海空軍。在打法上,以海空力量給舟山之敵海空軍以殲滅性打擊,然後以陸軍優勢兵力攻取舟山。
12月初,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根據粟裕的建議,決定從成立不久的海、空軍中抽調部分兵力配合陸軍作戰,解放舟山群島。
12月5日,粟裕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在寧波召集七兵團師以上幹部開會,檢查各軍戰役準備工作的情況。此時,雖經部隊全力準備,但渡海船隻仍缺少五分之三,年底舟山群島的氣候情況也對發起戰役不利。
為保證渡海戰役的勝利,決定將戰役延期至1950年2月底執行,並確定二十一軍全部參戰,調高炮十三團進駐寧波,擔任防空任務。同時指示各機關著手研究陸海軍聯合作戰方案,並要求各參戰部隊在冬季的三個月中集中整訓練兵,進一步摸清敵情,研究對策。渡海船隻在全華東範圍內,由地方政府負責征集。
中央軍委的指示,不隻促成了解放海南島和舟山群島的偉大勝利,更對後來東南沿海軍事鬥爭起了良好的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