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徹底改造4
周恩來說官僚資本已經徹底改造
西柏坡這個光耀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原本是河北平山縣一個隻有百十來戶的普通山村,卻是我黨進一步解放全國,建立新政權的指揮中樞。正是在這裏,黨中央、毛澤東親自指揮了三大戰役,為全中國的勝利解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在這裏,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明確了我黨工作中心的轉移,對新中國的建立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
1949年3月5日至13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村召開。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有34人,候補中央委員19人。
毛澤東在會上所作的報告中,提出了新中國對幾種不同性質經濟成分的政策。
他說:
中國的現代性工業的產值雖然還隻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百分之十左右,但是它卻極為集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資本是集中在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手裏。沒收這些資本歸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使國營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這一部分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
因此,沒收官僚資本一結束,從此便開始將其改造為新民主主義國營經濟的工作。
官僚資本經過改造成為了國營經濟,在新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以前,以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為領導,由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組成了過渡性的新民主主義經濟。
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的國營經濟主要指大銀行、大工業、大的交通運輸業和大商業等企業,包括經過改造的原官僚資本企業,都成為了現代化的生產和經營企業,都成為了新中國的企業,人民群眾的企業。
新民主主義國家擁有這些企業,就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而占重要部分的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
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基礎。它代表著各革命階層的經濟利益,是一種特殊的、相對獨立的經濟形式,代表著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過程中的過渡形式。
新民主主義經濟既不是純粹的資本主義經濟,也不是純粹的社會主義經濟,而是既有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又有社會主義經濟成分,還有各種形式的個體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的多種經濟成分同時並存的社會經濟形態。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整體特征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建國後則表現為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收全部官僚資本並將其改造為新民主主義國營企業,使中國人民擺脫了官僚資本主義的壓榨,徹底改變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力量對比,使資本主義的其餘部分,即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不得不依賴於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從而為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限製和改造的政策,以及引導個體農民、手工業者實現合作化,穩步地把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向社會主義社會創造了條件。
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集中了國民經濟中絕大部分近代化的大工業,控製了社會生產力最先進最強大的部分,這就不僅使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和壯大,而且樹立了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
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還控製了全國的鐵路和其他大部分現代化運輸工具,以及絕大部分銀行業務和對外貿易。許多重要的物資和工業原料,如糧食、棉花、煤炭、鋼材、銅、鎢、錫等,均為國營經濟所控製。
官僚資本的本身是一種高度集中的、社會化的大生產,它集中了一定的現代化設備和科技力量,從而也為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準備了物質條件。
中國人民革命勝利後,人民政府在沒收全部官僚資本的基礎上,經過新民主主義的改造和過渡,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新中國奠定堅定的經濟和物質基礎。
1953年2月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下午在北京開幕。
出席這次會議的有全國委員會委員145人。列席會議的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各院、委、署、會負責人,西藏致敬團人員等共49人。
在會上,周恩來作政治報告。他說:
現在,我國除台灣外已經統一,官僚資本的企業已經徹底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國營企業,在工業和批發商業方麵國營經濟已占優勢和領導地位,全國銀行已由國家統一管理;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個體經濟在國家領導扶助下已開始改造,全國工農業生產不僅全部恢複,而且一般已超過曆史上最高水平;交通運輸、國內貿易發展較快;國家財政收入已經平衡,全國物價已經穩定,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顯著的提高。這一切,為我國進行長期的、有計劃的、大規模的國家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