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策動兩航起義1
●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凝神審閱華東局爭取兩航起義的方案和建議,精神為之一振。
●呂明、何鳳元以最大的耐心,長時間交談至深夜,終於說服劉敬宜對起義作出決定,參加起義,率眾北飛。
●蘇文煥打開落地燈作為“信號”。隨後,呂輯人、楊兆藩和謝超群相繼進入機場,登上507號飛機。
● 策動兩航起義
共和國故事·大義之舉
周恩來及時作出決策
1949年6月的一天,一封中共中央華東局發給中央軍委的電報,遞到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的手裏。
這封電報的內容為:
關於國民黨“中國民航”和“中央民航”在上海的資產處理問題,華東局再次發生爭執。陳毅、粟裕等同誌認為:“兩航”總經理撤往香港時,曾囑咐過上海留守處,讓其把兩航留下的資金、金條等登記造冊,送交新政府,這說明他們對新政府既是試探又是信賴。我們建議,對這些官僚買辦資本,不采取沒收方式。
另,據了解,兩航中絕大部分是資產階級的技術人員,且多居大陸,有回歸之心。而蔣介石撤台立足未穩,急於解昆明之圍,還顧不到兩航,這些都有利於我們做兩航回歸工作。但有的同誌認為,兩航屬於官僚買辦資本,政策規定不可隨意更改,如不對他們采取沒收之政策,何以服人。保留兩航資產是右傾之舉,萬不可造次。以上兩種意見,望軍委早日果決,不可再拖了。
原來,在1949年初,國民黨蔣介石政府正處於風雨飄搖的潰敗前夜,中航公司總經理劉敬宜麵臨著一個重要抉擇:中航到底該怎麼辦?
正當他處於兩難之際,接到了國民黨政府的命令:
準備撤離上海。
這時,劉敬宜作了兩個決定:第一,中航公司決不能去台灣,他自己曾說過,作為我個人,可以去台灣,也可以留香港,但中國航空公司決不能去台灣,那是跳火坑。因為在台灣那樣小的島嶼上,中航業務會很難開展,而且還會遇上本來就很難處的與空軍更棘手的關係,所以,要遷就遷往香港;第二,中航搬遷時,盡可能多留下一些物資,新中國政府一定是要搞建設的,一定會發展民用航空的。
因此,在1948年底中航搬遷時,劉敬宜對公司的留滬人員、設備等在組織上、經濟上都做了安排,並對有些中航員工進行將更多中航人員和物資設備留滬的工作,采取了默認態度。
劉敬宜還請公司董事王家驤、機航組副主任趙際唐負責留守工作,指定組成由王家驤、王鶴齡、楊柳鳳、史斌元、孫積誠等構成的組織委員會,並秘密辦理了黃金1900兩和現鈔的儲存手續,存入英國彙豐銀行保險箱內;又從準備撤退的美國海軍手中購得航空汽油13萬公斤。
同時留下的,還有價值巨大的飛機器材,如電機等。
1949年5月,劉敬宜離開上海赴香港前,寫下了一張箋條:
我公司留存上海之飛機及各種設備,均應妥善保管,並清點造冊,將來移交給新政權。他將此信箋封存後交給秘書朱齎如保存並囑咐他在適當時候轉交中航顧問楊柳鳳開啟,因為楊柳鳳與中共有聯係,一旦上海解放,他會妥善處理中航留滬資產和人員問題的。
正是這個信箋,使上海軍管會空軍部長蔣天然立即意識到,劉敬宜與其他國民黨企業負責人的不同,似乎對中國共產黨新政權沒有敵意,是可以爭取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