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行貨幣8

中原解放區成為人民幣擴展的最早地區。

中原局的指示還特別強調:

全黨同誌要高度重視新幣的發行工作,向群眾做好宣傳解釋工作。貨幣問題不僅影響到財政經濟,而且還會影響到軍事政治。國民黨反動派最後垮台大家都會看到,固然由於軍事失敗,但蔣券暴跌經濟崩潰,也不能說不是重要因素之一。

1949年3月10目,人民幣在中原解放區正式發行。

1949年2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指示北海銀行抽調人員組成南下支隊,代號“青州縱隊”,先在山東青州集訓,準備接收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國民黨金融機構。

培訓結束後,青州縱隊開始南下。同行的有一支由三四十輛大卡車組成的車隊,滿載人民幣以供南下部隊解放南京、上海使用。

4月25日,青州縱隊從揚州過江,兩天後到達丹陽。在這裏,他們又進行了培訓,為接收上海作準備。

一天,鄧小平和負責接管上海財經工作的駱耕漠乘吉普車從南京到丹陽,由於戰爭破壞,公路遍布彈坑,他們直到深夜才抵達丹陽。

鄧小平和駱耕漠餓急了,到街上找吃的。餐館早就打烊,隻看到一個餛飩擔子。

他們吃完餛飩,駱耕漠將一張嶄新的人民幣遞給小販,問:“鈔票你願意收嗎?”

小販一看是人民幣,高興地說:“這個票子值錢,能買好多東西,大家都願意要。不像國民黨的票子,隻能當草紙擦屁股。”

鄧小平聽後高興地對駱耕漠說:“這就是人民的心聲,聽到了沒有!”

押運人民幣的車隊向上海進發,其時大雨傾盆,千軍萬馬將道路擠得水泄不通。

這時陳毅的車隊開過來了,大家紛紛讓路。

陳毅看到運鈔車,特別允許運鈔車編入他的車隊。

運鈔車隊深夜沿著蘇州河進入市區,當夜抵達金門飯店,第二天就接管了國民黨的中央造幣廠和中央印製廠,第三天就開始利用那裏的設備和人員印製人民幣。

1951年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發布《關於統一關內關外幣製的命令》,責成中國人民銀行限期收回東北銀行和內蒙古人民銀行所發行的地方流通券。

東北是最先結束戰爭的地方,但是,中央考慮到東北經濟基礎好,物價已經穩定,而關內戰爭尚在進行,通貨膨脹的問題一時還解決不了。為了使東北經濟盡快恢複元氣,更好地支援關內的解放戰爭,中央和東北局決定,暫時保持東北的獨立幣製。

到1951年3月,關內的通貨膨脹局麵已經終結,統一幣製就水到渠成了。

1951年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政務院的命令,對收兌東北幣和內蒙古幣作出了具體規定:

因為內蒙古地域遼闊,交通不便,內蒙古人民銀行地方流通券的兌換期限將延至7月底。人民銀行為照顧內蒙古人民,特印製了一部分有蒙古文字的人民幣在內蒙古地區流通。

同日,東北銀行和內蒙古人民銀行統一於中國人民銀行係統。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達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條協議”。

為鞏固國防,人民解放軍從四川、雲南、青海、新疆分路進入西藏。但在這次行動中,人民幣沒有隨軍進發。

根據“十七條協議”,西藏政治製度暫時維持現狀。這樣,藏幣得以繼續在西藏地區流通。

進藏部隊十八軍幹部王貴說:

“藏幣有銀幣、銅幣和紙幣,拉薩有一個造幣廠,我去參觀過。進藏部隊的經費是從內地運進去的,都是‘袁大頭’,有舊的,更多的是新鑄的。據說內地有兩個工廠專門生產銀元供應西藏。”

“解放軍幹部每月發幾塊大洋的津貼,買一點生活用品,其餘工資是人民幣打到存折上,不發。當時,阿沛·阿旺晉美是西藏軍區副司令員,每月工資為800塊大洋,女會計背不動,隻得用一頭騾子馱著銀元上他家發工資了。她不會講藏語,到發工資的時候就讓我去當翻譯。”

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藏幣終於成為曆史,人民幣由此躍上了世界屋脊。

至此,人民幣在祖國大陸一統天下,極大地推進了新中國的各項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