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勞動技術活動8
有一次,他發現在風沙彌漫的公路旁放著幾個旅行袋,向四處一看,卻不見人影。他立即將車停下,大聲地緊按喇叭。
那些躲在沙坑裏的旅客聽見了汽車喇叭聲,紛紛跑出來上了車。這些旅客感激地說:“我們蹲在沙坑裏,一點兒也沒有聽見汽車的響聲,要不是這位好心的師傅按喇叭找我們,今天可就搭不上車了!”
還有一次,張金榜行車來到隴南山區的白龍江畔一個叫沙灣的地方,忽然發現江麵上有一葉疾駛而來的小船,船上似有人招手。
張金榜心想,一定是有急事來搭車的,就停下車來等著。等那人趕來上了車,人們才知道是那人的妻子難產,趕來去請醫生的。那人連聲地向張金榜道謝說:“師傅,您太好了!這一下我家大人和孩子都有救了!”張金榜心想著旅客,處處方便旅客的事跡傳遍了隴原的山山嶺嶺。
1977年,張金榜出席了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78年,又分別榮獲甘肅省和交通部工業學大慶先進生產者稱號,1979年又獲全國戲動模範稱號。
1984年3月,張金榜開著他行駛了110萬公裏而從未進行過大修的解放牌汽車,駛回“娘家”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廠感謝張金榜在探索解放牌汽車使用性能方麵作出的貢獻,授予他“模範用戶,稱號,並贈給他一輛新試製成功的第二代解放牌汽車。
在鐵道部第五工程局第四工程處電站炊事員,全國著名的節煤先鋒王運岐。他是開創節煤奇跡的“3001型節煤灶”的創製人。
王運岐,1926年生於陝西洛南縣。1951年參加鐵路建設隊伍,1964年,在鐵道部第二工程局第八工程處電站當了炊事員。他跟隨工程隊在三線施工,運煤的困難很多。所以,節約燒煤,成了他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無論燒水做飯,他都盡量少燒煤。
1970年冬天,電站從成昆鐵路轉戰到湘黔線,住在湖南淑浦縣小江口一個叫煤炭溝的地方,那裏遍地都是煤矸石。王運岐一看高興極了,心想這下燒煤不用愁了。安營紮寨後,他就挑回兩擔煤矸石。
可是,這些東西怎麼弄也燒不著。恰好這天,從外地運來一車煤,才為他解了圍。王運岐一問,司機對他說,這車煤光運費就花100元,往返在路上耽擱了4天。
王運岐越琢磨越感到這兒遍地的煤矸石燒不著,實在太可惜。他就一次一次地觀察,將它砸碎,發現裏麵確有煤的成份。這時,他想到了平時學的哲學知識,認為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是可以燒著的。
於是,王運岐就從改革爐灶上找出路。他白天做飯,晚間改灶,還感到時間不夠用,索性把行李搬到夥房。失敗一次,他就總結一次教訓,經過43次試驗,終於在“火大無濕柴”這句老話的啟發下,把煤矸石燒著了。
後來,電站在煤炭溝住了一年多,他們再沒有買煤燒。這樣,既給國家節約了煤炭,又降低了夥食費用,還減少了運煤車輛,做到三全其美。
1972年春,他們搬到湖南新化工地。這裏沒有煤矸石了,可是王運岐從改灶中嚐到了甜頭,於是又在改灶上下功夫。
開始,王運岐改灶改了幾次都失敗了,在改到第九次時,耗煤量由原來的平均每人每天燒15斤煤,減少到隻燒4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