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鼠兩端

專欄

作者:丹·斯坦博克

澳大利亞的經濟大繁榮時代已成為曆史!

如今,這個政治分歧巨大的國家,在經濟方麵再也無法獨善其身。肆虐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債務危機,使得這些地區對澳洲出口產品的消化能力大幅下降。就國內情況而言,盡管房地產市場依然堅挺,但隨著就業形勢的逐步惡化,該國的消費狀況同樣不容樂觀,企業信心也有所下降。簡言之,澳大利亞的經濟增速出現放緩勢頭。

在過去十年間,由於大宗商品價格強勁上漲,澳大利亞的貿易狀況得到顯著改善。雖然服務業板塊,包括旅遊、教育及金融等仍占據了該國GDP總額的70%,但真正吸引外資的,還是該國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後者貢獻了相當規模的出口商品。

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澳洲經濟已持續增長17個年頭。之後,在全球主要出口國經濟普遍低迷的背景下,陸克文(Kevin Rudd)領導的工黨政府推出了總金額500億美元的刺激計劃,以圖抵消全球經濟減速帶來的風險。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儲備銀行(RBA)也數次將利率調至曆史新低。此外,中國政府於2009年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也保證了大陸地區對澳洲大宗商品的旺盛需求。

在上述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除一個季度出現負增長之外,澳大利亞2009年度的實際增長率為1.4%,2012年增幅達到3.3%。不過,盡管澳洲政府一直試圖實現經濟轉型,其增長的主要動力仍高度集中於礦業投資領域,這讓該國更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衝擊。

經濟增長的減速,也使得澳大利亞各大政黨之間的分歧以及黨內矛盾愈加尖銳。根據瑞信銀行(Credit Suisse)2013年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3 Global Wealth Report),澳大利亞仍然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平均財富排名占據榜首位置。但與此同時,其貧富差距卻逐漸拉大,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位列第八。可以預料的是,在未來數年間,長期倡導“機會均等”(Fair Go)的澳洲夢必將麵臨更多考驗。

最近,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用一段飽含深情的講話告別了政壇。他最早在2007年出任首相,但工黨內部的權力鬥爭導致其在2010年被茱莉亞·吉拉德(Julia Gillard)取代。去年六月,他成功逆襲,奪回首相寶座,同時也幫助工黨贏回一部分吉拉德任期內損失掉的支持率。但在此過程中,陸克文不得不采取一些高壓的政治手段,比如汙染物排放配額交易方案和礦產稅等,這也導致部分公眾對他感到失望。

在今年九月舉行的大選中,托尼·艾伯特(Tony Abbott)領導的中右聯盟取得勝利。他上任伊始即宣布停止征收碳排放稅,並暫停接受避難申請。數月以來,艾伯特一直承諾削減政府預算、降低國內稅率,同時主張澳大利亞外交政策的重點應該“在雅加達,而非日內瓦”。

綜觀近十多年來澳大利亞的外交關係,一直把與華盛頓保持緊密合作作為政策基礎。但與此同時,他們也積極發展同亞太地區國家的友好往來。與此類似,在對外貿易方麵,澳大利亞采取的也是風險分散策略,即同時兼顧美國與中國經濟圈。

隨著近年來美國把外交重心轉向亞洲,該國日漸加強了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合作。2011年11月,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與澳大利亞首相茱莉亞·吉拉德在堪培拉舉行會談,隨後宣布了美軍在澳洲境內長期駐紮的計劃。

但是,由於澳大利亞固有的矛盾立場—傾向於西方的身份認同感,以及靠近亞洲的地理位置—該國很可能還將繼續堅持首鼠兩端的立場,即一方麵積極利用美國帶來的戰略機遇,另一方麵又從中國經濟發展中獲取利益。就堪培拉的立場而言,前者可以保證政治穩定,後者則在經濟發展方麵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

(本刊係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