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大玩家

特寫

作者:陳敏

台灣鹿港辜家是台灣本土五大家族之一,祖父的堂兄辜鴻銘學貫中西,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母親辜嚴倬雲是中國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嚴複的孫女,被蔣宋美齡賞識;父親辜振甫與汪道涵的“汪辜會談”,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曆史之一。

鹿港辜家掌控的台泥集團總營收達到約400億元人民幣,在香港、台灣地區擁有兩家上市公司。

沃頓商學院畢業的台泥董事長辜成允最近十年間戰績彪炳:一是台泥十年間產能增長6倍多。過去,台泥在台灣發展半個世紀,產能隻能維持1000萬噸規模,而他大陸戰略實施短短十年已實現6500萬噸,2016年目標1億噸。二是其現為大陸市場境外投資水泥企業中國市場占有率第一名,相比其他外資遲到十年殺入,卻成為短短幾年成功翻盤市場的水泥大玩家。

“政府和民間的投資建設是目前大陸經濟的兩架馬車。但是機場不可能一直蓋,來自政府的大量建設必定收縮。”辜成允對《環球企業家》說,“未來中國的水泥(產業)一定是向下走。”不過,向下走的市場辜成允卻逆勢突進擴張水泥版圖,兩年時間還要打下3500萬噸江山,產能再成長超過54%。

“在發展中國家,人均水泥超過1噸後,就會停滯很長一段時間,從發展中國家到成熟經濟體,水泥需求量會大幅消減。現在,中國人均水泥已經超過1噸,繼續投資未來肯定無法消化。”辜成允說,“中國市場是並購決戰,小企業實現不了集團化,就一定被吃掉。”

水泥產能過剩,國家發改委早已禁止再建新產能—辜成允1億噸水泥計劃,就是一份並購計劃,從台灣殺到大陸,辜成允氣勢如虹。

恪守

貴為台灣最富有的五大家族之一,曾經一度險些保不住台灣水泥的辜成允,誰都沒想到其逆勢稱王的起點,竟是安徽第二大城市蕪湖。

十六年前的一天,當海螺水泥赴香港上市前夕,當時辜成允到安徽考察海螺水泥。海螺水泥董事長郭文叁親自開著一輛小車,帶辜成允檢閱海螺水泥的所有工廠,海螺與台泥的一眾高管則尾隨其後。辜成允對《環球企業家》說,“大部分大陸水泥業的領導都是做官的,搞產業的少,從基層做起的更不多,大多是撈水泥產業‘油水’的,隻有郭董事長帶一個班子,為了中國水泥產業放棄高升做官的機會。”

那時,一舉相中海螺的辜成允大筆投資海螺水泥,隨後在亞洲金融危機風暴時期,又不斷加碼一路逆勢增持,直到2003年台泥已成為海螺水泥第二大股東,至今持股比例高達24%。

如果不把中國建材旗下四大子公司北方水泥、中聯水泥、西南水泥和南方水泥合並計算,海螺水泥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水泥業頭把交椅。

但,辜成允沒有依賴海螺水泥的勢力,借力打力一舉做大台泥。十六年間未幹預管理層經營,令郭文叁利用台灣水泥在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關鍵資金,成功登上中國水泥業教父的寶座。亞洲金融危機過後,香港金融界評價辜成允,“太厲害了!別人賺百分之幾、一倍兩倍,你一賺就是賺幾十倍、上百倍。”

辜成允很清楚台泥死守台灣一定死路一條,因此始終伺機進入中國市場。礙於其父辜振甫(前台泥董事長)投身兩岸和平,辜成允生怕外商身份在大陸開廠,一定會被台灣說成利用政治做大台泥。

眼看競爭對手亞洲水泥、嘉新水泥等多家台灣企業通過境外投資的方式進軍大陸,辜成允選擇靜默,一直耐心等到2000年台灣正式宣布開放大陸投資,才在2003年投資第一座水泥廠。

私下裏,辜成允卻一直往返兩岸潛伏一筆巨大的投資。水泥業內人評價說,中國水泥業聚會場合再遠他都會趕到,無論大小他都盡可能出席,隻為了實地參與中國市場,踩遍每一個角落。“大陸人交朋友喜歡喝酒,我們也喝,台灣交朋友喝酒絕對不比大陸少。”其也用一般的傳統產業生意人一樣的方式交朋友。

辜成允對《環球企業家》說:“生意永遠沒有比名望來得重要!”他回憶,“那時候我父親很刻意讓我和我哥哥不能來大陸做生意。父親隻要一天做海基會董事長,我們就一天不來大陸做生意,原因是台灣多元民主,人們很容易說,你(父親)是為了小孩在大陸發展出賣台灣。”

逆勢

而在台灣,水泥業無疑是“夕陽產業”,石灰石礦枯竭、本地水泥市場萎縮,整個台灣水泥市場曆史最高需求量是一年2700萬噸,但現在隻有1200萬噸。台灣《天下》雜誌的企業排名中,台泥的名次每年都往下掉。30年前其名列台灣第一,如今營業額隻排在第36名。

雖然今非昔比,但台灣水泥是台灣第一家上市公司,成為台泥大股東是家族顯赫的標誌,其是業內數十年的行業第一把交椅,市場份額50%以上,台灣圓山飯店、101大樓等台灣地標建築都由台泥作為水泥供應商。

台泥是辜振甫事業起步的基石。1954年,辜振甫正式入主台泥,使得鹿港辜家在“新時代”成功由大地主轉型為真正意義上的家族企業財團,台泥成為日後“和信企業團”的支柱產業。2002年其侄子辜濂鬆分家後,和信集團被劃分為從事金融的中信集團和從事實業的台泥集團。台泥再一次成為辜成允這一脈的基石。

從美國沃頓商學院深造回台後,依照父親願望進入台泥,主修會計學的他告訴《環球企業家》:“金融就像是一張紙進來,一張紙出去。”

台泥這艘大船穩定運作幾十年,但父輩級大股東仍不允許船搖得太劇烈,不允許改革。

但是,1991年出任總經理的辜成允亦不乏創新之舉。台灣和平水泥廠、電廠、港口三合一項目是一項投資高達800億新台幣(約165億元人民幣)的創舉。辜成允當時可謂卯足全力,當項目建成後帶領董事會成員前往參觀時,一位老前輩拍著他肩膀說,“成允,我現在才知道你沒亂花錢。”

作為亞洲最大水泥廠的和平廠,如今是世界級優秀環保範例,形成港口、發電、水泥三合一,生產、回收、再造、再生的水泥循環經濟。水泥廠和電廠的煤炭整體采購提高議價能力,煤炭走水路進入和平港,節省運費。發電廠產生的飛灰和脫硫石膏統統成了水泥廠的原料,水泥廠產生的石灰石粉也反過來供應電廠作業。

單從水泥的生產成本來看,就降低二成以上,水泥、發電、廢棄物處理也成為了台泥集團的新三大業務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