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沒有開挖機械,沒有爆炸火藥,隻能用鐵錐鐵鑽來鑽取石塊,用鋤鏟來開鑿渠道;也沒有任何準確的測量儀器,隻能用目測、步測的方法來決定地勢的高低。
史祿及其同僚,翻山越嶺,查勘地形,反複對比,決定在湘江上遊海洋河麵分水村河段作為分水點。他們用巨石砌成一條約半裏的“人”字堤,頂部前銳後鈍,形如犁頭,故名“鏵堤”,高6米,強把河水三七分流,三分經南渠流入漓水,七分經北渠引入湘江。
“人”字堤後麵開成了一個分水塘。他們僅憑目測、步測,準確地找到了湘漓的連接點、分水點和分水比例。
鏵堤分水後,形成了北渠和南渠。北渠在湘江故道河穀平原,迂回曲折,迤邐盤桓,呈“S”形,長4千米,比故道長一倍。這樣,可以延長流程,減緩流速,便於通漕,又可以擴大湘江的灌溉麵積,可謂一舉兩得。南渠經興安城東北接靈水,經溶江鎮,彙入漓江。渠長30多千米,還要過崗穿隘,工程艱巨,可想而知。
流水通過了渠道,便進入了陡門。陡門是提高水位,便於舟楫浮渡的工程,這樣,舟楫就可翻坡過嶺。靈渠是世界上最早的提水通航工程,是近代船閘的始祖。
靈渠鑿成後,秦始皇迅速統一嶺南。僅此一點,史祿和他的同僚功不可沒,功傳千秋。
隨著靈渠的開通,湘江與漓江的水運航道銜接起來,中原和百越之間舟楫往來,分水嶺不複存在,南北兩地的貨物得以互通有無,中原與百越之地的文化、經濟得以相互交融。
史祿之後,曆代相繼修複靈渠,共24次。其中,東漢初期軍事家馬援,唐代兩任地方官李渤、魚孟威修築靈渠業績最著,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在靈渠旁為他們建立了靈濟廟,後改稱四賢祠。
靈渠之所以經千年洪水衝刷,仍巍然屹立,是因為秦代人將鬆木縱橫交錯,然後夯實插放在壩底,其四圍再鋪以用鑄鐵件鉚住的巨型條石,形成整體。這個奧秘,直至20世紀80年代維修大壩時才發現。
靈渠選址,踏勘詳盡縝密,即便今天,其地質、地形運用皆歎為觀止。興安的中部地勢是中間高兩頭低,形成了東北、西南向低山槽,海拔250米左右,南北兩側海拔500米至1500米,史稱“湘桂走廊”。湘、漓之水同出一山,分源各流。
興安的東半部南高北低,發源於海洋山的海洋河沿北向傾斜地勢而下,經興安城北入洞庭,稱湘江。興安的西半部北高南低,發源於貓兒山的六洞河順勢南流,沿途彙流,稱大溶江,再彙靈河,稱漓江。漓江經桂林、梧州入西江。
興安城西北有始安河,興安城東有湘江一條小支流。兩水最近處不足3華裏,其間橫亙著南北向的小土嶺,其寬不超過1華裏,相對高度僅20米至30米。但這裏湘江河寬水急,工程浩大艱巨。溯源而上,切穿鼇頭嶺和龍王廟山,海洋河水流變緩,對於人築壩、水減速都十分有利,還可降低鑿渠深度。
劈山開渠,兩水落差五六米。海洋河水量大、水位低,始安河水位高、水量小。怎麼實現三七分水取湘補漓?“鏵堤”工程完成了這項工作。
靈渠在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也展示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在青山綠水間,靈渠守持自己的天地,深得“天人合一”之奧妙,擁有著自己的價值。這就是靈渠!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的特殊灌溉係統,普遍出現於我國新疆吐魯番地區。
吐魯番盆地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天山東部的一個典型封閉式內陸盆地。由於距離海洋較遠,且周圍高山環繞,加以盆地窄小低窪,潮濕氣候難以浸入,降雨量很少,蒸發量極大,故氣候極為酷熱,自古即有“火州”之稱。但其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融化的積雪和雨水流下山穀,潛入戈壁灘下。於是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衝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兒井的結構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4部分組成。總的說來,坎兒井的構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麵渠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麵灌溉桑田。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把地下水引向地麵,灌溉盆地數十萬畝良田,才孕育了吐魯番各族人民,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在坎兒井建造過程中,暗渠的掏撈工程十分艱巨。暗渠又稱地下渠道,是坎兒井的主體。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一般高1.7米,寬1.2米,短的100米至200米,最長的長達25千米。
在開挖暗渠時,為盡量減少彎曲、確定方向,吐魯番的先民們創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鄰兩個豎井的正中間,在井口之上,各懸掛一條井繩,井繩上綁上一頭削尖的橫木棍,兩個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兩個豎井之間最短的直線。然後再按相同方法在豎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在掏挖暗渠時,吐魯番人民還發明了油燈定向法。油燈定向是依據兩點成線的原理,用兩盞旁邊帶嘴的油燈確定暗渠挖掘的方位,並且能夠保障暗渠的頂部與底部平行。但是,油燈定位隻能用於同一個作業點上,不同的作業點又怎樣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時,在豎井的中線上掛上一盞油燈,掏挖者背對油燈,始終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離方向,而渠深則以泉流能淹沒筐沿為標準。
暗渠越深空間越窄,僅容一個人彎腰向前掏挖而行。由於吐魯番的土質為堅硬的鈣質粘性土,加之作業麵又非常狹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條25千米長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樣的艱辛。
據說,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須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長期從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壽命一般都不超過30歲。所以,總長25千米的吐魯番坎兒井被稱為“地下長城”,真是當之無愧。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工程,在維護吐魯番地區的生態環境平衡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用暗渠引水避免了各種損耗,揚長避短,節水節能,這是何等的科學,人與自然又是多麼和諧。同時,由於吐魯番高溫幹燥,蒸發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發,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汙染,再有,經過暗渠流出的水,經過千層沙石自然過濾,最終形成天然礦泉水,富含眾多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當地居民數百年來一直飲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歲以上。
坎兒井是人與自然最和諧的一種關係。山上有多少水,就流下來多少水,也就通過坎兒井流到村莊多少水。坎兒井的水流到村莊以後,就形成水塘,有魚、有鳥,還有大樹,在沙漠裏麵隻要有樹,樹陰下麵就是最涼快的地方,於是人們白天在那樹下麵做手工活,晚上在樹下麵跳舞、唱歌,是一種社區生活。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
[旁注]
郡守 官名。郡的行政長官,始置於戰國。戰國各國在邊地設郡,派官防守,官名為“守”。本係武職,後漸成為地方行政長官。秦統一後,實行郡、縣兩級地方行政區劃製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漢景帝時改稱太守。後世隻有北周稱郡守,餘均以太守為正式官名,郡守成了習稱。
溢洪道 是水庫等水利建築物的防洪設備,多築在水壩的一側,像一個大槽,當水庫裏水位超過安全限度時,水就從溢洪道向下遊流出,防止水壩被毀壞。包括進水渠控製段泄槽出水渠。按其所在位置,分為河床式溢洪道和岸邊溢洪道。
蜀 指四川。秦時設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又分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宋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4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元時合並4路,設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監禦史 官名。秦以禦史監郡,稱監禦史。為監察之官,此外還有推薦人才的權力、有興修水利的權力,以及在戰事緊張的時候統兵作戰的權力。公元前211年秦軍進攻南越時,運輸補給供應不上。監禦史祿“鑿渠運糧,深入越”。他開鑿的就是著名的靈渠。
嶺南 原是指我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嶺南是我國一個特定的環境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地理環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
百越 我國古代南方即秦嶺淮河以南地區越人的總稱或通稱。分布在今、浙、鄂、贛、閩、粵、桂、台、瓊為主地區。乃至整個廣大的我國南方,曾經都是百越民族族係的分布範圍。因部落眾多,故總稱百越,是北方民族對於南方民族的稱呼。也叫“百粵”、“諸越”。
暗渠 又稱地下渠道,據記載,坎兒井始於西漢,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會聚到它的身上來,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處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地流出地表來。暗渠一般高1.7米,寬1.2米,短的100到200米,最長的長達25公裏,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撈工程十分艱巨。
油燈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照明工具。起源於火的發現和人類照明的需要,根據史書記載,我國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成型的燈具出現。最早的油燈類似陶製的盛食器“豆”,上盤下座,中間以柱相連,雖然形製比較簡單,卻奠立了我國油燈的基本造型。
[閱讀鏈接]
在近代提倡和推廣坎兒井最有力和影響最大的人物首推林則徐。1845年,林則徐遣戍伊犁途中,在距吐魯番約40千米處看到坎兒井,當時十分驚訝,詢問知其利益後便竭力主張推廣。
在林則徐到新疆辦水利之前,坎兒井限於吐魯番,為數30餘處,林則徐將坎兒井推廣到伊拉裏克等地,增開60餘處,共達100餘處。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林則徐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生物保護與天人合一觀
那是在我國夏末商初之際,在亳這個地方有一個商部落,部落的首領商湯是一個非常仁慈的人,也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領導者。
有一次,商湯去野外狩獵,他看見有一個人正在四麵張開圍捕禽獸的大網,嘴裏還念念有詞地說:“願天下四方的禽獸都鑽到我的網裏來!”
商湯聽那人禱告時說這樣的話,就走近前來,笑著對那人說:“以前蜘蛛蝥蟲結網捕食,現在人們也學會了。但像您這樣四麵張網,不是把天下的鳥獸都捕盡了嗎?以後您還捕什麼呢?真這樣的話,所有禽獸就被殺光了!除了像桀那樣的暴君,誰還會做這種事呢?”
那人一聽,連連點頭。商湯建議那人撤掉三麵網,隻留一麵,那人接受了這個建議。商湯幫助那人重新布置了一麵網。
布網之後,商湯又跪在地上,親自教那人這樣進行禱告,他說:“所有的生靈啊,想向左的就向左,想向右的就向右,想往高處飛的就往高處飛,想要往下鑽的就往下鑽。剩下那些違背天道,命該絕的,就請到我的網裏來吧。”
商湯“網開三麵”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傳了出去。各地諸侯聽到後,都十分感慨地說:“商湯不但關心老百姓,還關心禽獸的生死,他的德行真是很高啊!”
商湯布德施惠的政策贏得了諸侯的信任,諸侯們認為,商湯的仁德既然可以施與禽獸,也就必能施與人,於是便紛紛歸附於商湯。
商湯為了愛鳥網開三麵,有如此謀略,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要想利用自然資源,尤其是生物資源,保持良好的生存環境,必須注意保護,合理開發,反對過度利用。
我國古代先民對人與自然的關係具有獨特的見解。古人認為,人、地、天在相互製約中發展,這是一種自然性的客觀規律,作為人不能違背它,而隻能與天和諧相處,這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一套比較先進的科學生態理論,構成了古代先民自然生態觀的基礎,指導著先民對生物生態的認識,製約著先民們處理人與生物關係的行為。
生態是一個係統,其中的生物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生物包括地球上的植物和動物,人類是生物鏈條中的高級動物。多種多樣的生物不僅維持了自然界的持續發展,而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天人合一”思想被古代先民奉為一種神聖的精神,形成了對自然界生物的一種“遂性”觀念,即讓生靈萬物各按其本性自由自在地去生存、發展。
古人一方麵推崇生物自由發展,另一方麵反對對生物進行無限製的索取。對破壞生物自由發展的行為有所禁止,於是就產生了一些保護生物的律令。
我國保護生物的律令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據《逸周書·大聚解》載,大禹具有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
由此可見,為保護山林草木、川澤魚鱉等動植物資源,大禹時期就規定了春季3個月不允許帶斧頭等砍伐工具上山,以利於彩幕的生長;夏季3個月不允許帶網罟等捕撈工具下河,以利於魚鱉繁衍生殖。
這是對保護草木魚鱉等生物生長的措施,說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對有些破壞生物的行為,已有明確的刑律懲處規定。
古代智者將人們長期積澱下來的生存經驗上升為對於“度”的認知,將適度思想納入文化體係。比如周文王臨終之前囑咐周武王加強山林川澤的管理,告訴人們不可盡數捕殺成年幼年動物,讓動物各得其所、正常繁衍生息。對此,《逸周書·文傳解》記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