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源流——天人之理1(1 / 3)

思想源流——天人之理1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哲學思想,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政治、倫理等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我國最早的神話傳說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補天”等,皆蘊含著“天人合一”的遠古人類文明。

“天人合一”最早起源於夏商周時期,後經曆代思想家如老子、孔子、莊子、董仲舒、張載等人的理論闡釋和實踐發展,最終形成了“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體係,成為曆代王朝施政時的重要思想源泉,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盤古開天辟地創造世界

傳說太古時代,天地不分,整個宇宙是一個中間有核的渾圓體,就像一個大雞蛋,裏麵混沌一團,漆黑一片,既分不清上下左右,也辨不出東西南北。這個“雞蛋”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他就是開天辟地創造人類世界的始祖盤古。

盤古,又稱盤古氏,混沌氏。盤古在“雞蛋”中足足孕育了一萬八千年,終於從沉睡中醒來了。在有了知覺的那一刻,他便迫不及待地睜開了眼睛。可是周圍一片黑暗,他什麼都看不見,隻覺得黑糊糊的一片,渾身酷熱難當,簡直透不過氣來。他想站起來,但“雞蛋”殼緊緊地包著他的身體,連舒展一下手腳也辦不到。

急切間,盤古拔下自己的一顆牙齒,把它變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掄起來用力向周圍劈砍。

隻聽得“轟”地一聲巨響,震耳欲聾,大“雞蛋”驟然破裂,其中輕而清的東西向上不斷飄升,變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沉,變成了大地。盤古就這樣頂天立地地誕生於天地之間。

盤古在天地間不斷長大,他的頭在天為神,他的腳在地為聖。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盤古每日生長一丈。如此一日九變,又經過了一萬八千年,天變得極高,地變得極厚,盤古的身體也變得極長。盤古就這樣與天地共存了一百八十萬年。

就這樣不知道又經曆了多少萬年,終於天穩地固,不會重新複合了,這時盤古才放下心來。盤古想用自己的身體創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於是他微笑著倒了下去,把自己的身體奉獻給大地。

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化作了東嶽泰山,他的腳化作了西嶽華山,他的左臂化作了南嶽衡山,他的右臂化作了北嶽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嶽嵩山。這五座山就是著名的“五嶽”,是我國五大名山。

盤古在倒下去的刹那間,將自己的兩眼獻給了天空,左眼變成了太陽,給大地帶來光明和希望,右眼變成了月亮,把太陽的光輝反射到大地;將兩眼中的液體撒向天空,變成夜裏的萬點繁星,讓天空變得異常美妙;將汗珠變成了湖泊,成為地麵的內陸盆地中的水體,把大地裝點得萬般美麗;將血液變成了奔騰的江河,成為後來華夏大地的兩條重要河流長江和黃河;將毛發變成了草原和森林,讓大地變得生機勃勃;將呼出的氣體變成了清風和雲霧,清風帶著雲霧播撒雨露,滋潤大地上的萬物;將聲音變成了雷鳴,電閃雷鳴後的雨露更能滋潤春苗。

盤古以超人的神奇力量,為人類開辟天地,並帶來光明。從此以後,人世間有了陽光雨露,大地上有了江河湖海,萬物滋生,人類開始繁衍。隨著天地的演變,高山的地方草木蔥蘢,低矮的地方沃野千裏,尤其是大江、大河、大平原之處更是氣候宜人,物產豐美。

盤古開天神話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民間也廣泛流傳。苗族、瑤族向來崇奉盤古,有的稱為“盤瓠”,把他看作自己的祖先。壯族、侗族、仫佬族等民族也盛傳盤古,把盤古看作開天辟地的人類始祖。其中壯族先民建有追葬盤古氏之魂的“墓地”,還立有盤古的廟宇。

有關盤古開天的記載,最早見於三國時吳國太常卿徐整所著的《三五曆紀》,其中寫道: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意思是說,世界開辟以前,天和地混沌成一團,像個雞蛋一樣,盤古就生在這當中。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分開了,輕而清的陽氣上升為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為地。盤古在天地中間,一天中有多次變化,智慧比天還要高超,能力比地還要強大。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大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盤古也長得非常高大。天地開辟了以後,才出現了世間的三皇。

除了《三五曆紀》中的記載外,南朝梁代文學家任昉的《述異記》、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藝文類聚》、明代學者董斯張的《廣博物誌》、清代曆史學家馬驌的《繹史》等古籍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這些關於盤古的古籍記載,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當人們的思想意識逐步發展起來之後,首先要解決的是關於自身的問題,即“人從哪裏來?”然後去尋求解決“我們所生存的環境,這個世界是從哪裏來”的問題。

神話時代的故事和古籍記載表明,盤古是古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神。盤古的形象體現了古人宇宙觀的初始形態:盤古“出生”的時間就是宇宙的曆史起源,“盤古”就是這個宇宙主體的名字,人類及其所有的星球,都是盤古體內的一部分。

盤古開天辟地,是古人對人類始祖的神化,體現出中華民族向往光明,為造福人類社會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神話也反映了我國古人的宇宙觀,奠定了我國後世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

在我國思想史上,“天人合一”的基本信念是宋代思想家張載提出的。其基本表述是:天與人是世間萬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質的一對矛盾,天代表物質環境,人代表思想主體,合是矛盾間相生相依並合理轉化。

盤古開天辟地神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首先,“天人合一”強調以人為本。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也就是說,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體,天地為人所生,也為人所存在。這種以人為重點的天人之學,可以稱為人文哲學。

盤古原是天地的組成部分,後來化為天地之間的山川萬物;而天地間萬物運行的“陰陽法則”所強調的,恰恰就是上為天,下為地,天地原為一體,天地就是按照人的需要來造的。

其次,“天人合一”信念認為,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人與自然是密切相關的。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盤古的身體化為天地及萬物,但萬物之間的聯係仍然是不可停止的。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山川草木,中間是風雨雷電,萬物載之於地而依天時變化生長。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總之,盤古開天辟地神話故事是古人的智慧結晶,說明了世間一切事物的因果關係。同時,由這個神話中“垂死化身”母題所延伸而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具有極古的原始性和極大的普遍性,影響了我國全部曆史文明,為後世哲學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性材料。

[旁注]

太古時代 通常也稱太古時候、太古時期等,是傳說中的人類祖先盤古開天地的時代。地質學上的太古代是最古的地質時代,一般指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到25億年前原核生物普遍出現這段地質時期,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當時形成的地層叫“太古界”。

五嶽 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山東泰安的東嶽泰山、湖南衡陽的南嶽衡山、陝西渭南的西嶽華山、山西大同的北嶽恒山、河南省登封的中嶽嵩山。其中泰山和嵩山曾是封建帝王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五嶽景色各有特點,受到許多遊客的青睞。

太常卿 太常是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禮,吉凶賓軍嘉禮以及玉帛鍾鼓等威文物的官員,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縣行政,也統轄博士和太學。如唐虞的秩宗、西周的宗伯、秦代的奉常等。三國時期吳國設太常卿1名,掌天子祭祀、禮儀,也是博士考試考官。

神話時代 又稱眾神時代,第一批天地間的生靈開始活躍在大地上,後來的各位上古大神皆自此而來。我國的神話時代經曆了3個階段:盤古開天時期;天、地、人“三皇”時期;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五氏”時期。

三皇 華夏族的祖先。眾說紛紜,一般認為,“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人皇即泰皇,泰皇最貴,因為人皇是管理現實社會的真實執政者。此外,“三皇”也指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時期,即“三皇時代”,時間是盤古開天至公元前21世紀這段時間。

母題 是文化傳統中具有傳承性的文化因子。在具體的民俗學、神話學研究中,母題是構成神話作品的基本元素。這些元素在傳統中獨立存在,不斷複製、轉換,從而衍生出無數作品。母題表現了人類共同體即氏族、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集體意識,並常常成為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標識。

[閱讀鏈接]

相傳盤古開天之後,把自己的身體變成天地萬物。過了不知道多少年,在今河南新鄭一帶出現了華夏族,其中有一個部落首領叫少典。有一天,少典經過潁水時,不小心濺到了河水,這河水其實是盤古的血液化成的。刹那間,天空長虹貫日,氣象萬千,祥瑞祥和。少典見天現祥瑞,決定將自己的部落建成有熊國,他就是第一任有熊國的國君。

經過了若幹年後,少典就有了孩子,這個孩子就是軒轅黃帝。後來,軒轅黃帝與華夏族的神農氏部落首領炎帝結盟,熱心為大家辦事,深受人們愛戴。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

據民間神話故事,開天辟地的大英雄盤古去世後,天地間隻有“創世女神”女媧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因此她感到非常寂寞孤獨。

有一天,女媧經過黃河的河畔,想起盤古開天辟地,創造了山川湖海、飛禽走獸,改變原本寂靜的世界。但是,女媧總覺得這世界還是缺了點什麼,但又一時想不起是些什麼。

女媧苦思冥想,當她看到黃河河水裏自己的倒影時,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還缺少了像自己這樣的“人”。於是,女媧決定仿照自己的樣子,用泥巴捏人,希望這個人能成為和自己一樣的有生命力的人。

泥人捏好後,女媧往泥人身上吹了一口靈氣,頓然間,泥人變成了活人。女媧高興得手舞足蹈,領著自己捏的第一個黃土人玩耍。

後來,女媧不分白天晝夜地到各地捏泥人,黑泥巴捏黑人,白泥巴捏白人,忙忙碌碌的捏人工作,讓女媧很是勞累。這時,女媧感到很累,便拿了根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轉眼間變成了無數個人。

女媧用黃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四海歌舞升平。

其實,在我國遠古神話中,盤古是最主要的創世神。盤古在開辟天地之後無私奉獻,將身體發膚化生萬物,當然也包括人類。但是,關於人類的來源,流傳更廣的是女媧摶黃土造人的神話。

女媧,又稱媧皇、女陰娘娘,史記女媧氏。最早記載女媧之名的古籍是《山海經·大荒西經》: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

意思是說,有10位神人,名喚“女媧腸”,皆為女媧之腸所變成之神,到了西方的大荒去了,守護在“栗廣之原野”這個地方。

東晉時期的著名學者郭璞在給《大荒西經》中的這段話作注時說:“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麵蛇身。”這裏不但指出了女媧的性別,而且交代了她的形體。

女媧是一個很專心的神,她造人的時候便隻管造人,別的什麼也不想。古籍中最早確切提出女媧造人故事的是東漢學者應劭《風俗通義》:

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

意思是說,民間傳說,天地開辟之初,大地上並沒有人類,是女媧摶捏黃土造了人。她幹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幹還趕不上供應。於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

這則故事正麵描寫了女媧造人的事跡,顯示出女媧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以往人們多重視此文所講的故事,而忽略了“俗說”二字,它清楚地表明這是一則來自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

民間俗說中的女媧摶黃土造人,已經將女媧情感化,稱女媧感到“孤獨”才造人陪伴自己,並未給其添加什麼神聖的意義,人隻是自然地一個組成部分,並不淩駕於自然之上。這一主題,與後來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是相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