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藝壇師範2(1 / 3)

近世時期——藝壇師範2

師法古人自成風的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生於明代華亭,即今上海市鬆江。明代書畫家。諡“文敏”。

擅長畫山水,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文集》等;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存世作品有《題米芾蜀素帖》、《答客難》、《臨柳公權蘭亭詩》等。

董其昌走上書法藝術的道路,出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他在17歲時參加會考,鬆江知府衷貞吉在批閱考卷時,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將他名列第一 ,但其考卷上字寫得太差,遂將第一改為第二,同時將字寫得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為第一。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鑽研書法。

董其昌幾乎學習研究了以前絕大部分名家,從顏真卿、柳公權、懷素、米芾,直至元代的趙孟頫,對古代名家墨跡認真臨摹,在用筆用墨和結體布局方麵,能融會貫通各家之長,以古為師,以古為法。

他的書法成就一方麵得力於自己刻苦勤奮,善於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麵也不能忽視其與大收藏家項元汴的交往,得以飽覽許多書畫真跡。

董其昌的書法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其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行書以“二王”為宗,又得力於顏真卿、米芾諸家,趙孟頫的書風也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他的創作。

董其昌草書植根於顏真卿《爭座位》和《祭侄稿》,並有懷素的圓勁和米芾的跌宕。用筆精到,能始終保持正鋒,作品中很少有偃筆、拙滯之筆;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風格蕭散自然,古雅平和,或與他終日性情和易,參悟禪理有關。

他的許多作品行中帶草,有的作品用筆有顏真卿率真之意,體勢有米芾的側欹,而布局得楊凝式的閑適舒朗,神采風韻似趙孟頫,輕捷自如而風華自足。

董其昌的存世書法作品很多,下麵就《題米芾蜀素帖》、《答客難》和《臨柳公權蘭亭詩》試作賞析。

《題米芾蜀素帖》內容包括他自作的各體詩8首,故此帖又名《書諸體詩卷》或《擬古詩帖》。全卷依序為五言古詩《擬古》兩首、七言絕《吳江垂虹亭作》兩首、七言律詩《入境寄集賢舍人》與《重九會郡樓》各一首、五言古詩《和林公峴山之作》一首與七言古詩《送王渙之彥舟》一首。

《擬古》兩首以行楷為主,第一首詩運筆尚稱拘謹,到了第二首詩句“龜鶴年壽齊”,字形筆畫愈見細瘦,而有奇險之風,而且越到後麵越見流暢飛快之筆意,體現了米芾隨意灑脫的個性和刷字的特點。

《題米芾蜀素帖》中的五言古詩《和林公峴山之作》,字體更顯纖細,筆勢更見挺拔,隨著用筆的快慢、輕重、起收及轉折,收放自如,表現靈動。

結體縱長傾側,寫法字字不同,及書變化之能事,展現米芾“不偶於俗”的個人特質,而且因蜀素不易受墨,是而枯筆隨著漸乾的墨漬。

通篇墨色有濃有淡,筆畫間也出現較多的飛白。書家緊湊的點畫、粗重與輕柔的線條交互揮灑,流利的筆勢與滯澀的觸感相生相濟。筆勢飛揚,絲毫不為格式所拘,風檣陣馬的動感與雍容沉穩的靜謐,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章法。

《答客難》行書以閑散自若、漫不經意地筆畫,空朗疏闊的章法,以潤為主、以淡居多的墨色,充分地表現了蕭散疏淡、秀潤自然的審美境界。

《答客難》的字裏行間突出虛筆,不用實筆。以輕筆和提筆為主,少重筆和按筆。纖細中有肥瘦變化,細而不單,細而能腴。露鋒尖入,輕鬆俊爽。轉折處省略方頓,圓轉流暢。筆畫間纖細的引帶牽絲連綿,即使筆畫呼應有致,也更增添了輕柔虛散的意味。

該作品突出了淡墨的藝術表現性。濃墨易於表現厚重雄渾的陽剛之境,而淡墨更便於抒寫虛和清遠的陰柔之趣。其墨色淡而不枯,淡而鮮潤,有柔和之氣。

《臨柳公權蘭亭詩》為董其昌臨寫作品,實際上屬背臨,故而沒有完全按照對臨的常規,將字數、行數統一格式,這也許是導致闕漏的原因。書風更是出以己意,運筆瀟灑,轉折靈活,字間與行間表現出了映帶關係和顧盼姿態,神完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