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畫派宗師3(1 / 3)

近世時期——畫派宗師3

世人矚目的畫僧髡殘

髡殘(1612年~1692年),本姓劉,出家為僧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湖廣武陵,即今湖南省常德人。清代畫家。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朱耷,弘仁,石濤合稱為“清初四畫僧”。

擅長畫山水。在明末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的畫也為世人所矚目。存世作品有《層岩疊壑圖》、《蒼翠淩天圖》等。

髡殘幼年喪母,自幼就愛好繪畫,20歲時削發為僧,雲遊名山。30餘歲時明朝滅亡,他參加了南明何騰蛟的反清隊伍,抗清失敗後避難常德桃花源。

戰爭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艱險的叢林生活雖使他吃盡了苦頭,但倒給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機會,充實了胸中丘壑,為後來的山水畫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髡殘天資高妙,性情直率,崇尚氣節。他宗法黃公望、王蒙,繪畫基礎出於明代謝時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

髡殘擅長畫山水,筆墨蒼茫,峰巒渾厚,風格雄奇磊落。構圖繁複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現技法,多從王蒙變化而來;而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著的淺絳設色,又近黃公望之法。

他還遠學五代董源、巨然,近習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並蓄,博采眾長。

髡殘在學習傳統基礎上,重視師法自然。他主觀的情感,性靈與客觀的景物,意境相感應、交融,使其山水畫景真情切,狀物與抒情成為一體。

所作山水畫,在平淡中求奇險,重山複水,開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結構嚴密,穩妥又富於變化,創造出一種奇辟幽深,引人入勝之境,生動地傳達出江南山川渾厚華滋的情調。

髡殘作畫喜用幹筆、禿毫,蒼勁凝重,幹而不枯,並以濃淡墨色渲染,使得筆墨交融,形成鬱茂蒼渾、酣暢淋漓的情趣,使畫麵產生雄渾壯闊,縱橫蓬勃的氣勢。

最能代表髡殘山水畫成就的是《層岩疊壑圖》和《蒼翠淩天圖》。

髡殘在《層岩疊壑圖》左上角自題五言詩一首。整幅畫展現了髡殘極具個性的繪畫風格,是代表髡殘成熟畫風的傑作。

畫中繪一峰高聳,山巒層疊,懸崖壁立,白雲繚繞,有泉自幽穀崖間噴湧,飛濺,順勢而下,涓涓細流,至山腳彙成溪池。水邊亭榭橫豎,坡岸林蔭下有茅屋,堂上主客席地而坐,侃侃而談。

有小徑曲折蜿蜒上山,沿途有茅亭、涼棚,山上則樓舍密集,寺觀森嚴。而深山密林無人處,卻有高人盤坐苦修。

畫之上方,遠望去,有滔滔江水,無邊無際,風帆移動,遠岫隱約。“高遠”與“深遠”兼施,略似“Z”形的構圖,布置繁密,卻脈理清晰。

山中的白雲,在畫中具分割前後,明晰層次,調節疏密,烘托主題之用。

他以濃墨、禿筆作幹筆的勾、皴、點、擦,然後層層烘染,墨色蒼厚,似是取法於王蒙,但勾、皴簡率,而敷以重赭色,則有黃公望意味。

總之,景物繁複,筆墨蒼莽,境界奇倔,氣韻渾穆,依然是髡殘自家法、獨家法。展現了石溪極具個性的繪畫風格,是代表石溪成熟畫風的傑作。

《蒼翠淩天圖》也是髡殘的代表作品,代表了髡殘的繪畫成就。另外,此畫也是清代山水畫的代表作品。

在《蒼翠淩天圖》中,崇山層疊,古木叢生,近處茅屋數間,柴門半掩,遠方山泉高掛,樓閣巍峨。

畫中兩楹小屋坐落於古樹掩映之中,屋前輕嵐浮動,山道自此處始,清泉及此處止。在這山水的交彙處,一道人憑幾而坐,享受著這個平和而無欲的境界。畫中的道人正是作者本人,作者也正是在這種境界中達到領悟的。

此畫筆墨沉著,山石樹木用濃墨描寫,先以濕筆淡墨,後以幹筆深墨層層皴擦,蒼茫渾厚,似有元人王蒙的麵貌。又以赭色勾染,凝練圓渾、簡潔空靈,焦墨點苔,遠山峰頂,以少許花青勾皴,山勢層巒重疊,顧盼、朝揖、賓主、向背分明。間以煙雲迂回其間,使全畫密而不塞,意境深幽,峰巒渾厚,筆墨蒼茫。

前景樹石之後一片輕嵐,空靈靜寂,是全畫的精神所在,不僅襯托著前景鬆樹的兀立,也為畫中的中心人物的安置創造了一種靜謐的氣氛。

畫中曲折的山道若隱若現,溝通了整個畫麵,從高處款款流下的一股清泉時斷時續使全畫充滿著動感。

整幅畫描繪了一個平和而無欲的境界。髡殘正是在這種境界中達到領悟的。他曾說:“殘僧本不知畫,偶因坐禪後悟此六法。”

以禪入畫,畫中有禪,正是髡殘山水畫的絕妙之處。

[旁注]

常德桃花源 湖南省常德桃花源景區始建於晉代,至唐宋時發展到鼎盛階段,在元代時毀於戰亂,明清以後又開始複興。曆代以來,文人墨客曾在這裏駐足,有的留下真跡,如孟浩然、李白、韓愈、蘇軾等大文豪都曾到過這裏並留下墨寶。

幹筆 也稱“幹皴”、“枯筆”、“焦筆”、“渴筆”。與“濕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指筆含較少水分。幹筆作畫,興於元代,行於明清,迄今不衰。

濕筆 濕筆與“幹筆”對稱。屬中國畫技法名。指筆含較多水分。濕筆作畫興於唐代。同樣是淡墨,濕筆和幹筆也會出不同的趣味。墨的濃淡變化關鍵在於用水。隻有熟練掌握不同程度水分在生宣紙上的滲化效果,才談得上用水墨塑造人物或景的形象。

何騰蛟 (1592年~1649年),字雲從,浙江省山陰人。南明重臣,著有《明中湘王何騰蛟集》,兵敗被俘自殺,保持了民族氣節,應當肯定。但縱觀他的一生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謝時臣 (1487年~1567年),字思忠,號樗仙。吳,即今江蘇省蘇州人。明代畫家。以善畫水著稱,江河湖海,無不精好。有《溪山覽勝圖》、《策杖尋幽圖》、《武當霽雪圖》、《謫仙玩月圖》等傳世。

[閱讀鏈接]

名僧檗俗名熊開元和髡殘是湖廣同鄉,長髡殘13歲,又是前輩,性情相合,成為好友。

據《蕙榜雜記》中記載:熊開元為僧後和朋友遊鍾山,髡殘不肯去,熊開元回來,髡殘問他們今天到明太祖的孝陵是怎樣行禮的?

熊開元隨便答道:“佛之道,於君父不拜。”髡殘大怒,叱罵不停口。

第二天,熊開元向髡殘謝過,髡殘說道:“不必向我認錯,你去向孝陵磕幾個頭懺悔一下吧!”

這個故事既說明髡殘的氣節,又說明他性情耿直。

一代國畫宗師石濤

石濤(1642年~約1707年),原名朱著極,小字阿長,後削發為僧,更名元濟、超濟,自稱苦瓜和尚,常用別號大滌子、清湘遺人、零丁老人等。廣西人,晚年定居揚州。清代畫家、國畫一代宗師、書畫理論家。書法工分隸,並擅詩文。

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高僧”。存世作品有《蓮社圖》、《淮揚潔秋圖》、《山水清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石濤原名朱著極,是明代皇族,剛滿10歲時即遭國破家亡之痛,削發為僧,改名石濤。他因逃避兵禍,四處流浪,得以遍遊名山大川,飽覽山川之勝,進行作畫寫生,領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動之態。

至康熙時期,畫名已傳揚四海。

石濤不甘寂寞,從遠離塵囂的安徽敬亭山來到繁華的大都市南京,與上層人物交往比較密切。康熙南巡時,他曾兩次在揚州接駕,並奉獻《海晏河清圖》。

晚年以賣畫為生,並自還俗後,又有家口之累,故其晚年作品相當豐富。《苦瓜和尚畫語錄》是其一生實踐與求索的理論結晶。

石濤從畫完12幀書畫《設色山水冊》之後,畫跡不再出現。

石濤在繪畫藝術上的成就極為傑出,由於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落筆繪畫,形成自己蒼鬱恣肆的獨特風格。

他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並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合,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

他在技巧上運筆靈活,或細筆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並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園結合,秀拙相生。

他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他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他還講求氣勢,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鬱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

他曾經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闡述了他對山水畫的認識,提出“一畫說”,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和“搜盡奇峰打草稿”等,在我國畫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石濤繪畫及其理論對“揚州畫派”影響很大,使清代中葉大寫意花鳥畫出現了一個新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