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慶人眼中的大溪溝(2)(1 / 1)

最重慶

文+陳茜、劉惟宇

沿著山城第三步道的梯坎拾階而上,一長溜石梯坎下去,就能看見步道旁邊有四根柱子,這裏就是巴蜀中學舊校門遺址。巴蜀中學舊校門建於1936年,是巴蜀小學擴建為中學那一時期。在老校門遺址旁邊的石碑上,刻著當年的校訓——“公正誠樸”,意指“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誠實不欺、樸實無華”。

過巴蜀中學舊校門,至一處轉彎的地方,就能看見步道最後一處文化遺址——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遺址。上麵寫著“棫園”兩個字,原為巴蜀中學的宿舍,後來租給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於抗戰爆發後的1938年,周恩來、孫科、陳立夫任首屆名譽理事,包括郭沫若、老舍、巴金、胡風、朱自清、丁玲、吳組緗、田漢在內的一些文藝大家都曾是‘文協’骨幹。”楊峰對這段曆史如數家珍,“1938年8月武漢淪陷前夕,‘文協’遷到重慶張家花園65號附2號,掀起了抗日文化運動的高潮,同時也成為共產黨人宣傳自己主張的重要戰場,周恩來曾多次在‘文協’院內(棫園)和巴蜀校園演講,感召了無數青年人投入革命。”

像巴蜀中學舊校門和中華全國文藝抗敵協會這樣的遺址,大溪溝還有很多。“在大溪溝,看不到恢宏的現代建築,漫步其中,卻能夠充分感受到重慶老建築的滄桑氣息。”楊峰告訴筆者,“要是正值雨時,撐一把傘,便能尋見戴望舒筆下,雨巷的悠遠意境。”

說著,楊峰指著窗外。從他辦公室所在的創意大廈望下去,能清晰地看到樓對麵鱗次櫛比的青瓦磚房在一棵棵黃葛樹的掩映下,整齊地排列著。在上半城的高樓大廈毫不客氣地向下半城蔓延的重慶,像大溪溝這一帶的老建築群已不多見。

構建和諧的小區建設

當然,在楊峰眼裏,大溪溝並不僅僅是擁有許多老建築的重慶老街,它也在發生著變化,其中讓楊峰感受最深的當屬大溪溝的小區建設。楊峰清楚地記得2011年前後他第一次來大溪溝時見到的情景:無論是公路或是人行道,每走一段就能看到路麵的坑窪,街道上布滿人為垃圾或是枯黃的樹葉,住宅小區的建築更是破敗不堪,一些人行道路更是已經坍塌……

2012年,根據渝中區社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的規定,由渝中區主幹道建築立麵和居住區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進行統一領導,大溪溝根據各個小區的特色,對轄區內的小區進行了綜合整治。2013年,當楊峰到大溪溝街道辦事處任職時,大溪溝轄區內的人民村社區、建設路社區、華福巷社區、雙鋼路社區、羅家園社區、紅球壩社區、張家花園社區、勝利路社區等各個小區已經煥然一新。其中,位於大溪溝街道南部的華福巷社區,因其有濃厚的“福”文化與“坎巷”文化,所以在改造時,便以此為出發點,在社區打造了“福”字牆、“福”字裝飾柱、百福圖、幸福記憶等,以“迎福、惜福、福饋、傳福”為路線的幸福廣場。而雙鋼路片區,因屬於鋼鐵設計院和其家屬區,擁有比較強烈的區域感和秩序感,在雙鋼路社區原始牆麵清潔修複時,使用了駝色外牆漆飾麵、灰色釉麵外牆磚,充分發揮社區應有的休閑、娛樂、康體健身功能,增加重要節點的景觀視覺效果,體現地域特色,展現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