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南京秦淮河畔長幹裏的大報恩寺,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後的中國第二座寺院。
其曆史可追溯到公元三世紀東吳時期的建初寺。東吳赤烏十年即公元247年,東吳大帝孫權為康居國僧人會,在長幹裏修建建初寺並在寺內建造阿育王塔,成為江南塔寺之始。
古寺在之後的千餘年間曆經滄桑多有興廢。明洪武建文兩朝叫做“天禧寺”,永樂年毀於大火。明永樂十年即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旨在被燒毀的天禧寺上大規模重建,賜名“大報恩寺”,並同時修建九層五色琉璃寶塔,賜名“第一塔”。
大報恩寺被譽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與萬裏長城,意大利的羅馬大鬥獸場,比薩斜塔,英格蘭的巨石陣,埃及的亞曆山大地下陵墓,土耳其的索菲亞
大教堂並列。
1656年荷蘭人約翰尼霍夫(JohanNieuhof)隨使團拜會大清帝國的順治皇帝,回國後著書《東印度公司荷使晉謁韃靼大汗》(AnembassyfromtheEast-IndiaCompanyoftheUnitedProvinces,totheGrandTartarCham,emperorofChina),俗稱《尼霍夫遊記》,是十八世紀初歐洲的東方熱潮中最有影響力的書籍。書中配有大報恩寺的插圖,尼霍夫這樣描繪:“那些異教的和尚們為我們打開廟門,並讓我們參觀了一個約有一萬尊佛像的大殿,寺廟的正中央建有一座瓷塔,是在韃靼人到來700多年以前建造的,經曆多次戰亂,迄今安然無恙。它的光輝業績完美證明了那句關於‘不朽’的古諺,站在塔的最高層可以俯瞰全部城區和市郊,一直看到長江對岸。我要以詩將它凝
固,將這座寶塔與世界七大奇跡並置。我,一名基督徒,竟然會對一座異教的廟宇如此折服。”
隨著這本遊記的出版和各種譯本大量發行,大報恩寺成為最為歐洲人熟知的中國建築。琉璃塔(PorcelainPagoda)被讚譽為“東方建築藝術最豪華最完美無缺的傑作”。作為中國和東方的象征,在之後的歐洲繪畫和文學中被廣泛采用。例如安徒生《天國花園》中少年東風吹噓:“我剛從中國來,我在琉璃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風鈴都弄得叮叮當當響起來!”
大報恩寺琉璃塔共九層大約高八十米。塔身八麵,貼滿五色琉璃瓦,並鑲嵌有上萬個金箔裹身的佛像,晶瑩剔透燦爛閃爍。塔頂和每層飛簷下垂有風鈴,每當江南的微風拂過,風鈴聲陣陣清脆悅耳,仿佛少女在輕吟低唱。
明成祖修建大報恩寺,並依照大內圖示造琉璃塔,正史均記載是為了報高皇後馬氏之恩。《禦製大報恩寺左碑》上確有“皇妣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後”字樣。但對此不少曆史學家表示質疑,野史裏亦素有明成祖朱棣是為紀念生母碽妃而建大報恩寺之說,而其生母究竟是太祖龍興前的定遠李妃還是朝鮮貢女又爭論不休各有考據。
六百多年過去,曆史的真相早已隨古都金陵的數度風雨而湮滅,無論後人如何考據揣度,真正的原因除了明成祖朱棣本人,終究無人能知吧。
公元1856年,大報恩寺毀於太平天國戰火,琉璃寶塔從此再不能見,成為炎黃子孫心中永遠的痛。
公元2015年12月17日,在大報恩寺的原址上新建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正式開放。公園巍峨廣大氣勢宏偉,新式的寶塔軒峻壯麗高聳入雲。無論是緩步行走在金陵古都古意盎然的小街,還是駕車奔馳在南京新城嶄新鮮亮的大道,寶塔都時常出現在眼前,不知不覺中已成為南京城南的標誌性建築。或遙望,或登臨,寶塔的美輪美奐都令人驚歎不已。
驚歎之餘,又油然而生懷古之情:六百多年前,是什麼成就了奇跡?明成祖朱棣和琉璃塔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故事?
讓我們翻開書頁,一探究竟吧。
<ahref=http://www.>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