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寶貨——鑄行通寶錢2(3 / 3)

漢文化的強勢地位和獨特魅力以及統治漢地的實際需要使元代執政者逐漸接受並采用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製。建立貨幣製度即是其中之一。

在當時,中原地區使用貨幣的曆史已達2000餘年,到兩宋時貨幣製度漸趨成熟。元帝國疆域遼闊,海陸交通發達,中外貿易往來頻繁,江南地區的商業一度繁榮興盛。在這種經濟形勢的推動下,元朝朝廷仿效宋代幣製確立了不兌換的紙幣本位製。

有元一代,朝廷因強製發行紙幣“寶鈔”,對金屬貨幣的鑄造嚴格限製,所以銅錢數量之少可謂空前絕後。元代銅錢分為官鑄錢和供養錢兩種。供養錢是佛教信徒向寺廟布施時專門用於供奉神靈的私人鑄幣。

官鑄錢是由元朝朝廷監督鑄造的銅錢,種類較多,其中就包括至元通寶。

雖然蒙古執政者多次頒布禁止使用金屬貨幣的法令,但在民間,至元通寶等銅錢仍有少量流通,為當時的商業貿易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至正通寶也是元順帝時所鑄。內外都有郭,外郭寬平,內郭略細,“至正通寶”四漢文為直讀,筆畫粗壯厚實。至正通寶種類較多,麵文“至正”的錢幣,有部分背穿上分別鑄有寅、卯、辰、巳、午5種八思巴文地支紀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別為八思巴文和漢文紀值數字。

元貞通寶是元成宗鐵穆耳時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製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寶也是元成宗時所鑄。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傳世大都為小型供養錢,直徑小於2.4厘米,文字拙劣。官鑄錢,文字規範,深峻,厚重。為不多見的元代通寶錢。

至大通寶是元武宗海山時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大元通寶也是元武宗時所鑄。有漢文及蒙古文兩種, 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勻。折十蒙文的發行量比較大,較為常見。漢文“大元通寶”分大小兩種,均極其罕見,小型尤少,皆為古錢珍品。

延祐通寶是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時鑄造。形製大多為小平錢,大者極少見。今存世不多,比較珍稀。

元仁宗另鑄有“延祐元寶”。其錢直徑為1.2厘米至2.6厘米,重1.5克至3.6克。錢麵文字“延祐元寶”4個字為不規整楷書,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光而無文。

延祐元寶有大小錢數種,製作粗陋,文字拙劣,形製的雜亂不光是在元代錢中,就是在曆代鑄幣史上也屬少見的。延祐元寶錢流於世上的很少,大多為廟宇所造供養錢。

至治通寶是元英宗碩德八剌時鑄造。存世量極少,如今價格頗高。元英宗另鑄有“至治元寶”錢。存世也頗少。

至今發現的這類年號小錢基本上都是一些供養錢。

供養錢大多銅色金黃,文字淺平,筆畫圓渾。

泰定通寶是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時鑄行的漢文小錢。鑄文楷書 直讀,有大、小兩種,大錢鑄製精工,邊廓完整,麵文清晰。光背無文。另有“泰定元寶”存世。這兩種錢幣鑄造量皆不大,存世量極少。

在上述通寶錢中,尤其以元順帝至元通寶製作較精良,錢文較精美,而其他元代通寶錢,也在不同層麵上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特點。這些通寶錢,豐富了我國古代的貨幣文化。

[旁注]

成吉思汗鐵木真 (1162年~1227),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諡號“聖武皇帝”、“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尊號成吉思皇帝,廟號太祖。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春天建國稱帝,此後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 (1320年~1370年),元代第十一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北元第一位皇帝,蒙古帝國可汗,諡號“宣仁普孝皇帝”、“順皇帝”,汗號“烏哈噶圖汗”,廟號惠宗。在位期間,除掉伯顏,恢複科舉。

察合台文 是從中世紀至20世紀20年代拚寫東突厥古典文學語言的一種阿拉伯字母係統的拚音文字。除通行於我國新疆和中亞外,莫臥兒王國和埃及也曾使用過。始用於重建其汗國的察合台後裔都畦汗時期。察合台文即察合台語的書麵形式。

元成宗鐵穆耳 (1265年~1307年),元世祖忽必烈孫、太子真金之子。蒙古帝國可汗,元朝第二位皇帝,諡號“欽明廣孝皇帝”,蒙古汗號“完澤篤可汗”。在位期間,停止對外戰爭,專力整頓國內軍政。采取限製諸王勢力、減免部分賦稅等措施,使社會矛盾暫時有所緩和。

元武宗海山 (1281年~1311年),為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之長子。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國可汗,諡號“仁惠宣孝皇帝”,汗號“曲律可汗”。在位期間,內部的矛盾得到舒緩,政權穩定而順利,全國歌舞升平,國力強大,是元代的一位明君。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1285年~1320年),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國可汗,汗號“普顏篤可汗”,諡號“聖文欽孝皇帝”。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在位9年,死後並未傳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傳位其子元英宗碩德八剌。

元英宗碩德八剌 (1303年~1323年),元仁宗嫡子。元朝第五代皇帝,蒙古帝國大汗,諡號“睿聖文孝皇帝”,蒙古諡“號格堅汗”。元英宗自幼學習漢儒典籍,在位期間,裁減冗官,減輕徭役,頒行《大元通製》,以加強法製,推行漢法。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貴族反對。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1276年~1328),顯宗之長子,裕宗之孫。是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他的在位時間是從1323年10月4日至1328年8月15日,在位5年。他去世後,其子元天順帝被元文宗打敗,使得泰定帝沒有廟號和諡號,被史家稱為“泰定帝”。

[閱讀鏈接]

元代是以行鈔為主,很少用銅錢。為了推行統一的純粹紙幣製度,在近百年的時光裏,銅錢的命運是時行時禁,沉浮不定。

元代幣製的最大特點是長期、廣泛、大量地發行和流通紙幣。元代時期,包括四大汗國在內,領域橫跨歐亞,由於紙幣本身輕便,攜之可“北逾陽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

這使當時的歐洲人覺得不可思議,旅行家馬可·波羅就驚奇地說:“可以確鑿斷言,大汗對財富的支配權,比任何君主都來得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