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寶貨——鑄行通寶錢1(3 / 3)

後唐莊宗李存勖以恢複唐代正統為號召,滅掉梁之後鑄行新錢,仍然沿用開元通寶之稱,中間屢遭變故,舊錢日益減少。

後唐莊宗時,兵事漸少,商業逐漸繁榮,市場中的錢幣太少,不利於流通,於是在天成年間鑄天成元寶,以便流通。

“天成”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號。由於當時各藩鎮割據自立,戰亂紛擾,社會經濟受到重創,幣製極不穩定。

天成元寶錢徑2.4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渾厚凝重,輪廓闊壯,較為精良。但此錢民間有私鑄者。

後唐最後一個皇帝李從珂於清泰年間鑄行青泰元寶。錢徑3.4厘米,錢文隸書,順讀,書法平平。由於後唐10多年間變動迭起,所以現在學者有認為青泰元寶是仿自北宋的崇寧重寶,並不是後唐清泰年間所鑄。

後晉王朝的建立者是後晉高祖石敬瑭。936年,契丹主做冊書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石敬瑭稱帝後,割燕雲16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

石敬瑭執政時期,是後晉社會最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相對較好的時期。石敬瑭本人非常勤勉,生活廉潔,政績突出,應是一個受臣民愛戴的皇帝。石敬瑭最大的攻擊便是統一了後晉的貨幣,使經濟趨於繁榮,人們安居樂業。

後晉隻鑄有一種錢幣天福元寶,因為後來讓民放鑄,所以官鑄錢少,民鑄錢較多。

今天所見的天福元寶,版式參差不一,輕重不一,有直徑2.1厘米至2.5厘米的,也有直徑2.1厘米以下的,錢文隸書,書法平平。

形製較大的天福元寶應該是官製的,鑄工相對精致,小型的可能是民間自鑄的,銅質較差,文字粗糙。

因為當時的銅價較高,鑄錢無利可圖,而且銅材不易得,民間往往把古錢銷毀,改鑄銅器,所以,天福錢稀少難得。當時各處藩鎮割據,不理會朝廷,隻是逢年過節,才向皇帝進貢,以表示君臣關係未斷。

據史料記載,937年夏,宣武軍節度使楊光遠進助國錢,現傳世有“助國元寶”一種,直徑2.3厘米,錢文篆書,書法平平,鑄工一般,可能是當時楊光遠所鑄。

後漢僅傳了兩代,共計4年,隻有“漢元通寶”錢,此錢直徑2.2厘米,錢文隸書,書法似開元錢。

後周時隻鑄“周元通寶”一種,為周世宗柴榮所鑄,書法、銅質、鑄工均精美,乃毀佛所鑄之錢。

如果以經濟而言,五代十國時期的重心不在北方五國,而是南方十國。十國統轄的地區人多物豐,而在錢幣的製作上也比北方五國要好。十國之中,吳越、荊南、北漢等國沒有鑄錢。

前蜀於510年鑄永平元寶,錢徑2.4厘米,錢製仿唐代開元通寶,鑄工頗佳,但極罕見。此外有永平通寶,製作及書法與永平元寶不相同。

前蜀高祖王建時期鑄行通正元寶,版式較多,錢文書法鑄工不及永平錢,但數量較多。後來前蜀改國號為大漢,又號為天漢,鑄行天漢元寶,錢製同以往,錢文書法鑄工均較好,但數量不多。

後來又恢複國號為蜀,年號天光,鑄光天元寶。錢文“光”字用行書,其餘為隸書,書法還算良好。

王建去世後,其子王衍繼位,史稱後主,於乾德元年鑄乾德元寶。錢製同以往,有光背無文與背月兩種。後來鑄行鹹康元寶,錢幣背後有月文。

以上兩種錢數量較多,鑄工頗精。但不久後唐來伐,王衍出降,國滅。

後蜀高祖孟知祥鑄行大蜀通寶。大蜀通寶錢的直徑為2.3厘米,錢文隸書,鑄工一般,書法較劣,但傳世較少,比較罕見。

孟知祥的兒子繼位後改元廣政,鑄廣政通寶,製式同以前一樣,但書法鑄較前品為佳,數量較少,為罕見品。後又鑄廣政通寶鐵錢,版式與銅錢沒有區別,傳世也較少。

閩王王審知政權仍然行用唐代年號,以示忠貞不移,鑄開元通寶錢,版式仿會昌開元錢,錢背穿上有一“閩”字,過去曾被誤認為是會昌開元。

此外有鉛鑄錢,版式同銅錢,分光背無文、背閩、背福、背殷3種。後又鑄開元通寶當十大錢,直徑3.8厘米,字大而不工整,而且有省筆缺畫,背有星文、月文、閩字。另有鐵錢、鉛錢,版式同銅錢一樣。

王審知的弟弟王延政曾稱大殷皇帝,改元天德,鑄天德通寶大鐵錢,以一當百。當時也鑄有銅錢,比鐵錢小,被稱為天德重寶,書發教工整,背文“殷”字,有楷隸兩體。

閩景宗王延曦時期鑄永隆通寶大鐵錢,直徑達4厘米,書法拙劣,背麵有閩字或星月文及光背,均較罕見。

五代十國時楚國第一代君主馬殷自立楚王時,曾鑄有天策府寶。此外還曾鑄有乾封泉寶銅、鐵大錢和乾元重寶大銅錢。馬殷因聽史家有湖南產鉛、鐵之說,又聽從高鬱的獻策,鑄鉛、鐵錢,十文當銅錢一文,如乾封泉寶、乾元重寶。

天策府寶錢是錢幣界盛傳的珍品,曆來為收藏家夢寐以求之物。

有一首詩描述了過去人們對此錢的重視程度:

易求時且百金直,喜遇翁賞一飯加。

有寶若談天策府,不貧於古野人家。

這句話說的是清代戴熙之父在病中得到一天策符寶,大喜過望,居然在把玩該錢時多吃了一碗飯。

天策府寶錢製作皆精,天策府寶大如當十,厚肉,字文明坦,楷書。前人認定其錢為馬殷開天策府時所鑄的紀念幣。

有學者認為天策府寶銅錢兼有紀念幣和硬通貨的兩種功能。硬通貨是指它不同於一般貨幣,而是在特殊情況下,如楚境內外貿易等,作為一種支付手段。

《十國紀年》記載:“馬殷鑄鉛鐵錢,行於城中,城外特用銅錢。”城中城外指的是境內境外,銅錢則非天策府寶莫屬,“特用”兩個字具體地點明了該項錢硬通貨的性質。

[旁注]

朱溫 (852年~912年),原名朱溫,歸唐後賜名朱全忠,稱帝後又改名朱晃。後梁建立者,諡號“神武元聖孝皇帝”,廟號太祖。他盡最大努力去恢複生產,獎勵農耕,采取了一些與民休息的寬容政策,中原的經濟得到一些恢複。

後唐莊宗李存勖 (885年~926年)。五代時期後唐政權的建立者。他實現了對我國北方的大部統一。以勇猛聞名。李存勖雖武人,但洞曉音律,能度曲。存詞4首,載《尊前集》。

後晉高祖石敬瑭 (892年~942年),五代時晉王朝的開國皇帝,諡號“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喜兵書,重李牧、周亞夫之行事,隸屬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當時正值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石敬瑭衝鋒陷陣,戰功卓著。

冊書 古代帝王用於冊立、封贈的詔書。冊書初稱策書,源於周代,魏以後改為冊書,是帝王用於冊立、封贈的文書。清製, 冊立皇後,封王尊賢,封妃嬪公主時,都要有冊書,根據冊封之人的不同等級,頒發金、玉、銀、銅、紙等不同質地的冊書。

周世宗柴榮 (921年~959年),五代時期後周皇帝,諡號“睿武孝文皇帝”。在位期間,招撫流亡,減少賦稅,恢複中原經濟。955年廢天下佛寺,以佛寺銅材鑄行“周元通寶”,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前蜀高祖王建 (847年~918年),陳州項城人,人稱“賊王八”。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諡號“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王建占有兩川兼三峽之地,建立前蜀。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

王衍 (899年~926年),原名王宗衍,字化源,即位後改名,許州舞陽人,王建第十一子。有文才,能為浮豔之詞,著有《煙花集》,詞存兩首。王衍是個及時行樂的人。

閩王王審知 (862年~925年)。五代時期閩國君主,諡號“昭武孝皇帝”。他治理福建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受封閩王。福州人尊稱審知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

馬殷 (852年~930年),許州鄢陵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楚開國君王,諡號“武穆王”。在位期間,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很少主動對外交戰。對內采取措施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的賦稅,並且促進了湖南的桑蠶業的發展。因而楚國的經濟非常繁榮。

[閱讀鏈接]

“周元通寶”始鑄於周世宗柴榮時期的955年,是五代時期鑄行最多、質量最好的銅錢。

當時銅材緊缺,周世宗便下令毀佛鑄錢,但遭到佛教徒和滿朝大臣的反對。

可周世宗才智過人,搬出了“舍身飼虎”的典故,他說:“佛祖說以身世為輕,以利和為急,使其真身尚在,敬利於世,猶欲割截,豈有所惜哉!”

意思是說:佛是造福眾生的,假如他活者,為了救人,他的真身都可毀去,又為何舍不得銅像呢?此番言論,說得反對者啞口無言,隻好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