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之價——金銀與紙幣2(3 / 3)

當時北京有北洋石印局、北洋官報局、北京林屋洋行印製局、北京悅華石印局、琉璃廠工藝局等印刷局、印刷所、印書館,為社會印刷各種票、券。與此同時,在上海、漢口、天津、東北等較發達城市都出現了采用石印技術印刷的紙幣。

由於清代末期貨幣流通十分混亂,紙幣印刷處於失控之勢。清代朝廷一些革新派官員紛紛議奏改革,引起朝廷重視。

1908年,我國第一所由朝廷直接控製的近代印鈔機構在北京正式建立,名為“度支部印製局”,局址設在北京右安門內白紙坊原“清工部火藥局”舊址。

該局積極引進當時國際上的先進印鈔技術,其規模式樣仿照美國“美京國立印製局”,聘請美國技師進局,培訓了我國第一批近代印鈔技術人員和印鈔技工。

當時的先進雕刻凹版印鈔技術無疑是引進的首選,但要培養出合格的凹版雕刻技師需日積月累地磨煉,並非短期內可如願,製作完成一套鋼凹版鈔版,需較長的周期。

於是又引進了其他當時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印刷技術與設備,如美國的萬能雕刻機、凹印機、石印機、鉛印機、圓盤印碼機、照相機和工業鍋爐、發電機等。

“度支部印製局”設有石印組,是石印紙幣關鍵之組成,與凸印組、製本組、鉛字組、電版組、圖案組等同隸於活版科。

石印組的主要工作是將紙幣墨稿翻製於印石,設備是落石機。操作時印石置於機架適當位置,輥筒由工人手工操作。

凡完成落石工序的印石將送印刷課印刷。印石需要不斷周轉,數量較多。輥筒與機架配套使用,使用一定周期會磨損,需有備品。

度支部印刷局在籌建過程中,邊建廠房,邊招聘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天津官報局招收來的曾向日本人學習過雕刻銅凹版技術的畢辰年、李甫、閻錫麟、吳錦棠等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全部掌握了鋼凹版雕刻技術,成為我國第一代雕刻鋼凹版技術人員,為當時印刷界所矚目,為我國雕刻鋼凹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的官府既要防止民間偽造,又無技術措施,隻好在票麵上加蓋官府印鑒,用以保證信譽和增強可靠性。這在我國印鈔史上,尚屬早期、簡單的防偽措施。

與此同時,朝廷還製訂了維護鈔票信譽的法律,通過對偽造者和揭發報官者進行懲罰和獎勵的法律條款,來防止和製裁偽造者,以保證鈔票的流通和信譽。

清代的紙幣,除朝廷印發的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之外,清代末期官私銀錢行號和私營銀錢店也在印發鈔票。其中私營銀錢店又有錢莊、錢鋪、錢店、銀號等多種稱謂,是一種地方性的金融行業。

其業務主要是兌換銀錢和印發錢票銀票,起著配合製錢和紋銀、發揮支付手段的作用。但私人錢莊印發的銀錢票,印刷質量更為簡單粗糙,票麵金額數字多用手書寫,缺乏必要的防偽措施,使得當時的幣製更加混亂。

[旁注]

苔箋紙 清代用於製作“戶部官票”及“大清寶鈔”的紙張。唐代已有,為浙江生產。唐代造紙業進入昌盛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唐代文獻《國史補》中記載,當時的紙張浙江一帶有剡藤紙、苔箋紙;四川一帶有麻麵紙、屑末紙、滑石紙、金花紙等。

高麗紙 又名韓紙,高麗貢紙。產於朝鮮,高麗為其古稱,故名。自唐代起由朝鮮輸入,享譽“天下第一”,宋代稱“雞林紙”。質地堅韌、光潔,受墨微滲有韻,宜書宜畫,而且有鏡麵及發箋等多類品種。清代乾隆時我國有仿製的高麗紙。

石印 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方法,分單色和彩色兩種。原產於德國,是根據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創製的。我國已知最早出現的石印品是1834年廣州出現的外國人所張貼布告,後來被清代朝廷引入印鈔領域。石印技術對我國印刷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

雕刻凹版 凹版印版之一。用銅板或鋼板作為版材,以手工或雕刻機刻成,可直接作為印版,也可用電鑄法及壓製法複製多塊印版。用於印製票證等,也可用於印染。印刷有價票證,用雕刻凹版的原版,經轉壓法或電鍍法複製,然後供凹印機印刷。

[閱讀鏈接]

清代末期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餘家,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

1874年,上海徐家彙天主教堂附設的土山灣印書館始設石印印刷部,開始印製教會宣傳品。此後,徐裕子、徐潤等於1881年先後開設了同文書局和拜石山房,專印古書,如《二十四史》、《康熙字典》等。

在我國用石印技術印刷彩色圖畫的,以鴻文堂五彩書局為最早,該局專印彩色錢票。還有專印彩色圖畫的中西五彩書局。富文閣、藻文書局及後來的彩文書局、崇文書局等也經營彩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