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之價——金銀與紙幣1(3 / 3)

第二階段是1260年至1279年。

忽必烈於1260年登基後,發行以絲為本的交鈔,並在同年10月進一步推出中統元寶交鈔。這種鈔票發行之初,以白銀為本位,任何人持中統鈔都可按銀價到官庫兌換成白銀。

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發行的紙幣實物。這種紙幣已與現代的鈔票別無二致。中統元寶交鈔在元代有極重要的曆史文化地位,一直行用至元代末年。

從1285年起,元在全國禁用銀錢市貨,中統元寶交鈔成為國內唯一合法的流通貨幣。這在世界貨幣史上是一個偉大創舉,除蒙古占領區的伊利汗國發行紙幣以外,印度、朝鮮、日本等國也效仿元代發行過紙幣。

《馬可·波羅遊記》記載中的“大汗的紙幣”更是令歐洲人驚歎。

中統元寶交鈔為樹皮紙印造,鈔紙長16.4厘米,寬9.4厘米,正麵上下方及背麵上方均蓋有紅色官印。正背左上方蓋黑色長條形合同印。紙質柔軟,顏色青黑。

以“中統元寶交鈔壹貫文省”為例,鈔麵上方橫書漢文鈔名“中統元寶交鈔”。花欄內上部正中“壹貫文省”4個字,麵額下為橫置錢貫圖。

兩側豎寫九疊篆漢字和八思巴文,右側漢文“中統元寶”,八思巴文“諸路通行”;左漢文“諸路通行”,八思巴文“中統元寶”。

錢貫圖右為“字料”,左為“字號”。字料上方蓋一字,可能是“微”字,字號上方蓋“師”。鈔麵上下依稀可見各蓋有紅印一方。鈔票的背麵有“至延印造元寶交鈔”字樣墨印一方。

中統元寶交鈔以銀為本位,以貫、文為單位,麵額有兩貫文、一貫文、500文、100文、50文、30文、20文、10文共9種。中統鈔每兩貫可兌換白銀一兩。

這種貨幣不受區域和時間限製,朝廷收稅、俸餉、商品交易、借貸等使用寶鈔,並允許用舊鈔換新鈔,這樣中統鈔就成為通行於全國各地的統一貨幣。

第三階段由1278年至元代滅亡,共約90年。這個階段可大致以1350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

前期紙幣流通出現了輕微的通貨膨脹,紙幣管理還算井井有條;後期幣值狂跌,元代朝廷由經濟上的崩潰導致了政權的滅亡。

1286年,元代朝廷印造至元通行寶鈔,即通常所說的至元鈔,與中統鈔並行使用,規定中統鈔與至元鈔的兌換比價是5:1。

至元通行寶鈔用桑皮紙印刷、呈深灰色,因此又稱稱“楮幣”。至元通行寶鈔長28厘米,寬19厘米,鈔首通欄橫書“至元通行寶鈔”,下麵是蔓草肥葉碩果紋飾框,框內上部有鈔值“貳貫”字下有兩至四串銅錢,左右各有一行八思巴文,意為“至元寶鈔,諸路通行”。

在紙幣政策方麵,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元代朝廷先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製紙幣的流通,又采取措施保證紙幣與金銀同等的貨幣作用,後來逐漸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最後紙幣終於在元代朝廷所轄區域廣泛流通起來。

元代朝廷遠在漠北的和林,即今蒙古共和國庫倫西南、西北的畏吾兒,即今天山南路一帶,都設置了紙幣管理機構,在海南島地區是否設立紙幣管理機構文獻無證,但那裏也有紙幣流通。

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說:“大汗令這種紙幣普遍流通於他所有的各王國、各省、各地,以及他權力所及的地方。無論何人,雖然自己以為怎樣權要,都不敢冒死拒絕使用。

事實上,他們都樂於用它,因為一個人不論到達大汗領域內的什麼地方,他都發現紙幣通用,可以拿來做貨物買賣的媒介,有如純金的貨幣那樣。”

顯然,元代紙幣作為法幣的有效性不容置疑。不僅如此,由於信譽昭著,元代紙幣還可以在其他國家作為現金使用,暢通無阻。

另外,元代朝廷為了確保紙幣的權威性得到民眾的認同,紙幣的發行有足夠的金銀準備金作為後盾,基本上做到了有本發鈔,決不濫發。1260年規定:“諸路領鈔,以金銀為本,本至乃降新鈔。”

紙幣的發行以金銀作為後盾,這對保證紙幣的信用,促進紙幣的流通起了積極作用。顯然,初期紙幣的發行實行金銀準備金的做法是正確的。

隻有這樣,紙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才能得到民眾的信賴。否則,紙幣根本無法通行。

元初紙幣的發行權統歸朝廷,嚴格控製發行額。在中統鈔使用的最初20多年的時間裏,每年的發行量不過幾萬至幾十萬錠,這對疆域遼闊的元代而言是並不多的,它和後期元代朝廷每年發行幾百萬錠相比,顯然是非常有節製的。

正是由於紙鈔價值的穩定性和權威性,民間才出現“視鈔重於金銀”的現象。元代朝廷的這項紙幣政策,恰好反映了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即紙幣的發行限於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數量。

元代朝廷以詔令形式頒布的紙鈔管理條例很多,全部具有法律效力。元代的紙鈔管理條例主要以兩個“條畫”和若幹具體法令規定構成。

這兩個條畫是1282年中書省頒布的《整治鈔法條畫》和1286年由尚書省頒布的《至元寶鈔通行條畫》。其中,《至元寶鈔通行條畫》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較為完備的不兌換紙幣管理文件。

《至元寶鈔通行條畫》綜合了自有紙幣以來的管理經驗,以一個專門文件的形式作為朝廷的法令規定下來,不但從製度、政策上看是空前的,從紙幣管理的思想上來看,也達到了成熟的水平。

當時,朝廷的一切經費出納都以中統元寶交鈔為準,於商旅貨運也極輕便。元時來華外商與外賓,看到僅是一張印刷品的元代紙鈔可以購得各種商品,與金銀無異,都深感奇特新鮮。

元代紙鈔不僅通行於內地,而且也通行於邊疆各少數民族地區,今西藏、新疆、雲南、東北各地無不流通。對此,不僅有古代文獻可證,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元代的出土經濟文物可以證明。

其中的中統鈔,大概由於信譽昭著的原因,其流通領域又並不隻限於國內。在東南亞許多地方,直至明代仍有流通。

可見,元紙幣實際上在當時國際商業交往中已成為通用貨幣。另外,當時一些國家不但歡迎元代紙幣在其國內流通使用,而且還仿效發行自己的紙幣。這類情況在亞洲各國家中出現過,最早在波斯出現,足見其世界影響之大。

元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製度,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元代商品交流也促進了元代交通業的發展,改善了陸路、漕運,內河與海路交通。

[旁注]

交鈔 交鈔是我國曆史上金代盛行的紙幣流通券,發行於1154年,曾經流通金國,在金代貨幣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分為大鈔和小鈔兩種,大鈔有一貫、兩貫、3貫、5貫、10貫;小鈔有100、200、300、500、700。交鈔從形製和製度上在元代更加完善。

伊利汗國 又譯伊利汗國或伊爾汗國,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元代西南宗藩國﹐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存在時間是1256年至1335年。位置大約在今日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帶,首都最先在蔑剌哈,即今伊朗的馬臘格,後為大不裏士和蘇丹尼葉,即今伊朗西北部。

九疊篆 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篆書,原本是一種流行於宋代的“國朝官印”字體,主要用於印章鐫刻,其筆畫折疊,均勻對稱。每一個字的折疊多少,則視筆畫的繁簡確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之所以稱為“九疊”,則是因極言其多。

八思巴文 是元代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製的蒙古新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國際音標”和“世界語”,它的創製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蒙古社會的文明進程。

中書省 是從隋代和唐代開始正式設立的三省六部製中的一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西台”;武則天時稱“鳳閣”;唐玄宗時一度稱“紫微省”,民間稱之“中堂”。

尚書省 是從隋代和唐代開始正式設立的三省六部製中的一省,負責執行朝廷的重要政令。其前身為“尚書台”。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朝廷最高政令機構,為朝廷最高權力機構之一。

閱讀鏈接]

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後,曾想仿效宋代以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但有大臣勸阻道:“銅錢乃華夏陽明政權之用,我們起於北方草原地區,屬於幽陰之地,不能和華夏陽明之區相比,我國適用紙幣。”

忽必烈認為有理,便決定用紙鈔而不用銅錢了。

忽必烈把鈔票引入流通領域,並使它成為財政的基礎。1264年,他頒布了一條法令,公布了用紙幣來計算主要商品的價值。最後形成了元代長期、廣泛、大量地發行和流通紙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