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發跡(2 / 2)

安萍兒嘴角微翹。這崔老板雖然嘴上說當爹的人都這樣,但看他那滿臉慈愛相就知道他說這話時肯定是想到了自己的兒女。安萍兒相信隻有她稍稍地多問兩句,崔老板就能滔滔不絕地給她講述他的孩子們如何如何。

這種表麵上嚴肅冷峻其實舐犢情深的父親安萍兒見得多了,例如她自己的老爹就是這樣。

周遠良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但考慮到郝二櫃對那個便宜兒子的態度不會是本案重點後就轉移了話題,繼續詢問跟郝二櫃有恩怨的各種人、各種事。

商人本就講究和氣生財,而像郝二櫃那種好脾氣的人就更是以和為貴了,被人占點小便宜什麼的也不放在心上。要說他跟所有人都一團和氣、毫無紛爭倒也不至於,但真就沒有大的恩怨。

既然沒有大恩怨,周遠良的關注點隻能轉回到商業買賣上來。“崔老板,你今年增加了油紙傘這種貨品是郝二櫃何時建議的?”

“是今年年初他來筆文縣時跟我說的。”雖然周遠良一直都沒說郝二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崔老板已經隱隱猜到些許。這事小不了,而且也好不了。為了不讓自己牽涉其中,崔老板回答每一個問題時都小心小心再小心,不敢再多說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就如實回答,所有聽來的話就注明出處、忘記從哪裏聽來的內容就直說是“聽說”,而且盡量不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

“他都說了什麼?”顯然周遠良是想了解一些詳細情況。

“去年入冬後不久,福陽縣的李家雜貨行老板病逝了,李家的三個兒子開始爭家產。李家雜貨行是福陽縣最大的賣生活用品的商家,全縣差不多有三成人口都在他家買東西。雖然生活用具都屬於是薄利商品,但勝在數量大,利潤也是蠻可觀的。李家的三個兒子鬧得很凶,再加上旁支、族人也跟著湊熱鬧,所以三兩年內怕是都難以恢複正常。所以郝二櫃建議我趁機搶占李家的一部分市場。”

周遠良瞟了攤位上那把油紙傘一眼,問:“郝二櫃為何建議你運油紙傘來賣而不是其它的貨品呢?”

崔老板笑了一下,說:“筆文縣境內有兩座高山,山上盛產各種竹子;筆文縣有多家製作竹製品的作坊,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很有保證。之前,李家雜貨行的竹製品也一直是從筆文縣進貨的,現在我們想從李家分一杯羹的話自然最好從竹製品入手。雖然我的攤位上隻有油紙傘是今年新增的商品,但我此次帶來福陽縣的竹製品種類和數量都很多的,隻是沒帶來攤位上,我準備稍後跟福陽縣城內的幾家雜貨鋪談合作呢。”

安萍兒在旁聽周遠良和崔老板對話的同時小心地留意著周圍的情況,包括攤位上的情況。在這不長的時間裏,崔記雜貨行的攤位上已經售出三把普通油紙傘、五張涼席、十餘個竹編筷籠、七個竹製小玩具、兩張竹製小凳子、六頂鬥笠、以及很多雙竹筷子。這些生活用品薄利多銷,商家賺的錢並不少,看來崔老板關於郝二櫃賺到三千兩銀子的估算隻怕還很保守呢。

這筆巨款究竟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