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竹生筍

成語新說 封麵故事

作者:民文

有詩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這首詩讚頌了三國時孟宗的孝行。《哭竹生筍》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七則故事。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就沒了父親,母子倆相依為命。

孟宗讀書勤懇,極為孝順。雖然生活困苦,但孟宗的母親總是盡力設法讓他念詩書、學禮儀,讓他與讀書人結識。

到了縣試的時候,各地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準備參加考試。有些考生貧困,住不起客棧,孟母就請他們到家裏住。她縫了一床特大的被子,夠很多考生一起蓋。她說:“我的孩子沒有什麼優秀的品質,很仰慕你們的品德和學問,可又沒有能力好好招待你們,就這點意思,讓你們在天冷的時候可以一起鑽被窩,加深你們之間的友誼,也表示他對你們的敬意。”於是,孟媽媽的名聲傳遍了各地。

孟宗母親縫的這床大被子被蕭良有收錄進了《龍文鞭影》,叫作“孟仁廣被”。

家裏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孟宗晚上讀書,天黑後孟宗就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孟宗正在院子裏背詩文,忽然看見很多一閃一閃的光點,原來是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他想,如果把這些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就找了一個小口袋,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裏麵,再紮住袋口吊起來,一盞“小燈”就這樣做成了。

雖然這盞燈不是很明亮,但也可勉強用來看書了。

從此,隻要有螢火蟲,他就抓一把來當作燈用。

孟宗對母親非常孝順,他感到欠母親的地方太多了。他知道媽媽費了很大苦心,才把他教育成人。

有一年冬天,孟母生病在床,想吃竹筍煮的羹。孟宗對母親十分孝敬,平時凡是母親想吃的東西,他總要千方百計去弄到。聽母親說想吃竹筍,他就背了鋤頭,到竹園去找竹筍。

可是,正值數九寒冬,萬木凋零,哪裏有鮮嫩的竹筍啊?孟宗無計可施,隻好獨自跑到後山竹林裏,然而目之所及,隻有一片焦黃。孟宗仍不死心,他在竹林裏東找西找,希望能找到一隻筍子來孝敬母親。

正值嚴冬,幾乎連青綠的竹葉都看不見,上哪兒去找新鮮筍尖呢?這實在是太難了呀,老天可憐可憐吧!媽媽病得那麼厲害,若是我找不到筍尖燉湯給她喝,怎麼對得起她呢!沒有盡到孝心,孟宗急得流下了熱淚。

想到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撫養大,老了想吃一口筍羹都不能如願,他越想越難過,不由抱竹痛哭。

他越哭越傷心,孟宗的孝心感動了上蒼。就在孟宗哀慟得難以自製的時候,竹林裏出現了奇跡:在他傷心流淚的地方突然發出爆裂的聲音,一根根竹筍破土而出,尖尖的、綠綠的,還沾著露珠呢!

孟宗喜出望外,馬上挖出幾棵竹筍抱回家,精心做成筍羹湯,端給母親喝。孟母見兒子找到了竹筍驚訝不已,喝著熱乎乎的湯,孟母眉開眼笑,等到吃完,病情隨之好轉。人家都說這是孟宗至孝的感動,這就是冬筍的傳說。

後來用孝筍、泣筍稱讚孝子,長出冬筍之竹稱為孟宗竹。

這個故事雖然有些荒誕,卻包含了古諺所說的義理,即“皇天不負苦心人”。宣揚孝道的同時,樹立了一個孝子對年老且病重的母親盡孝的典型。孟宗哭竹生筍的故事在民間有多種傳說,《三國誌》對孟宗其人其事也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