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雜泛差役的征發日趨頻繁,明正統年間出現了均徭法。即定期編審,在賦役黃冊外另編均徭冊,以稅糧人丁多寡為基準均攤雜役。
均徭因其按戶等人丁編排,均納徭役,故稱均徭。1436年,江西僉事創行均徭法,將經常性差役從雜役中劃出,成為一種徭役製度,明弘治時在全國推行。凡省、府、州、縣衙門的雜色差役以及雜項勞役的折價,都屬均徭。
均徭以人丁、稅糧即丁糧多寡為基準來設定戶則,均派有雜役。丁糧多者為上戶,編重差;次者為中戶,編中差;少者為下戶,編下差;一戶或編一差,或編數差,也有數戶共編一差的。
輪差次序常和裏甲同時排定,10年或三五年一次。服役期在裏甲正役滿後的第五年。在具體實行上,南北方略有差異,南方以丁田為基準,北方以丁糧為基準。
均徭中有力差和銀差。弘治、正德年間,親身服役的,稱力差;由民戶分別供給或以貨幣代納的稱銀差。以後力役常以銀代納,於是銀差範圍日廣。
力差必須應役戶親身充役,後準許由應役戶募人代役。名目常見的有皂隸、獄卒、門子、馬夫、驛館夫等,多在近地承當,士紳有免役特權。
銀差行於弘治、正德年間,即應役戶繳銀代役,歲於均徭人戶內點差,每名折收銀若幹,雇人充役。名目主要有歲貢、馬匹、草料、工食、柴薪、膳夫折價等,多由下戶承充,派在遠地。
衛所製為明代的最主要軍事製度,為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製。明代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衛所製仍然是最主要的軍製。
衛所由元代戶部尚書張昶最早提出。1384年,在全國的各軍事要地,設立軍衛。一衛有軍隊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也隸屬於兵部,有事調發從征,無事則還歸衛所。
衛所軍屯田是明代衛所兵製的一項重要內容。按規定,邊地軍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個軍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按份征糧。洪武至永樂年間,全國軍屯約有八九十萬頃。
除大量軍屯外,還實行商屯作為補助手段,即按開中法,由商人在邊地募人墾荒繳糧,以補充軍糧。由於實行了軍屯,軍糧有了保證,邊防也得到鞏固。
軍戶即戶籍種類屬於軍籍之戶,初期的來源,一是元代原本的軍戶;二是現役軍人之戶,這在1388年黃冊編造之後更加以確立。
軍戶為世襲,而且管理嚴格,除軍籍十分困難,大致上除非丁盡戶絕、家中有人成為高官或是皇帝赦免,是無法除軍籍的。後來有使因犯罪而充軍者入軍籍之方法,被稱作恩軍或長生軍。
軍戶的主要的義務,便是出一丁男赴衛所當兵,稱作正軍,其他的子弟稱作餘丁或軍餘,正軍赴衛所,至少要有一名餘丁隨行,以助其生活。
朝廷多給軍戶田地,而且正軍免全部差役,而在營餘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也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並供給正軍之生活。如影響所有民間秘密宗教的羅教創始人羅清,本是一名戍軍,後來找人頂替之後,才離開軍伍。
軍丁的分發地點,多以距離原籍地遙遠且分散的方式。正軍服役於衛所,可以帶妻同行,以利於安定生活並生兒育女。每一軍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糧,但實際情形則常分配不足,行軍時則發給口糧,衣裝則須自備,武器則由朝廷以工匠生產。
軍士在營,分成守備和屯田兩部分,比例不定,按時輪流,屯田固定上交糧食,以供給守備軍及官吏,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朝廷財力。
明宣宗以後,衛所官侵占軍屯田地、私役軍士耕種之事,已經常發生,這個目標漸難以達到。至明嘉靖時期,加上邊患嚴重,急需兵力,朝廷改用募兵製。
募兵有挑選的餘地,完全有條件選擇青壯年。募兵不同於衛所軍,不世襲,來去相對自由。募兵的薪餉比衛所軍高出一倍甚至幾倍。募兵來自百姓,兵雖豐富,缺額可以隨時募補,保持軍隊滿員;不需要可以隨時裁減,節省軍費。總之,募兵製更有利於建立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
[旁注]
範敏 閿鄉,即今河南省靈寶人。明代政治人物。1380年,授試戶部尚書,明太祖以徭役不均,命範敏編造黃冊。範敏後來又負責製訂徭役和裏長製度。為明代的稅收與征役提供了行政依據。
生員 俗稱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士人,也是士大夫的最基層。對府、州、縣學生員也稱庠生。又有貢生、監生等名目,統稱諸生。
僉事 我國古代職官。金朝的按察司始置有僉事一職,專司判斷官事。元代的肅政廉訪司、宣撫司、安撫司等皆置有僉事。明代沿用,都督、都指揮、按察、宣慰、宣撫等,皆有僉事。清初沿用僉事一職。
張昶 元順帝時為戶部尚書。元末作為使者招降朱元璋,反為朱元璋扣留。元朝滅亡後,出仕明代,官至中書省參知政事。然而張昶“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寫信托降人尋訪在北元的兒子,被楊憲告發,受到懲處。
羅教 我國明代中葉時的衛所士兵羅清結合了佛教禪宗、道家老莊思想與道教中的許多教義、加上儒家傳統而形成的一種民間宗教,也被稱為無為教和羅祖教。創始時間為1482年。羅教思想單純,教義淺明,是一個係統化極高的宗教。
羅清 (1442年~1527年)。明代山東即墨人,為軍人兼宗教創始者,後世門徒則稱之為羅祖,又稱“無為老祖”。其教又俗稱羅教、羅道教、羅祖教、無為教。羅教一出,幾乎所有民間宗教皆為所影響,奉之為祖師。
[閱讀鏈接]
明太祖朱元璋曾深以衛所軍的屯田為榮,曾誇口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明代開國以後,明太祖把軍隊任務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守禦操練,稱操守旗軍,是戰鬥部隊;一部分下屯耕種,稱屯種旗軍,是生產部隊。
朝廷分配給生產部隊足夠的荒閑國有土地,此外,耕牛、農具、種子也由朝廷供給。屯種旗軍既為朝廷生產了大量糧食等戰略物資,又完成了戍邊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