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量才錄用
明清兩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世時期。明清時期的官製體係,使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得到了不斷加強,君權得到了空前強化。
明朝內閣是君權強化的產物,而清朝軍機處是強化中央集權的繼續。明清官製表明,封建製度僅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經無法維持下去,隻好依靠強權、用皇權的絕對化及特務機構來進一步加強對人民的鎮壓和從思想上去控製,它反映了封建製度逐漸衰落的趨勢。
明朝任官製和選官製
明朝官製包括任官製度和選官製度,涉及中樞官製、地方官製和軍事官製三部分。
明朝在中央首創內閣,並使之成為六部之上的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上共設省、府、縣三級行政機構;在軍事上設錦衣衛,武官第一次掌有監察百官萬民之權。
明朝在中央官製中,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元代中書省,罷丞相不設,重新進行調整,形成了以六部為主幹,設府、院、寺、司了分理政務的行政格局。
六部直屬於皇帝,成為中央主理政務的最高一級權力機關。六部長官是尚書,次官是左、右侍郎,也稱正官或堂上官。
司又稱清吏司,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同為屬官。郎中視為正郎,員外郎視為副郎。又設司務為首領官,負責部內庶務。
六部按其序列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吏部下設文選、驗封、稽勳、考功四司。吏部尚書通常稱為天官、塚宰、塚宰、太宰,負責掌管官員的任免、封賞、考核等,為正二品。
戶部下設13司,司名與明代地方13省區的名稱相對應。戶部尚書別稱大司農,負責掌管全國戶口、田賦、版籍、歲會、賦役實征等政策與政令,為正二品。
禮部下設儀製、祠祭、主客、精膳四司。禮部尚書別稱大宗伯,左右侍郎稱少宗伯,負責掌管全國的禮儀、祭祀、宴饗、貢舉、外交等政令,為正二品。
兵部下設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司。兵部尚書別稱大司馬,負責掌管全國衛所軍官的選拔授予、訓練、車輛、武器管理等政令,為正二品。
刑部下設13司,司名與戶部相同。刑部尚書別稱大司寇,負責掌管全國的刑名、徒隸、考核、關禁等政令,為正二品。刑部的都察院前身是禦史台,1380年改為督察院。督察院是最高監察機構。
工部下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司。工部尚書別稱司空,負責掌管全國的百官、山澤、營繕、采捕、陶冶、舟車、織造、屯種等政令,為正二品。
除六部外,還有通政使司。這是明朝創設的機構。掌管出納帝命,受理內外章疏,被稱作是天子的“喉舌之司”。設通政使、左右通政、左右參議等正官。七卿加上大理寺卿、通政使,合稱“九卿”。
明朝內閣為明朝首創。明太祖廢丞相後,當時很難直接指揮六部百司,親裁獨斷,所以必須搞個“秘書處”,幫助他處理政事。
這就是內閣。閣指文淵閣,在午門之內,文華殿南麵,因地處宮內,閣臣又常侍皇帝於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故稱內閣。
與內閣關係密切的有兩類機構。一類是中書科、尚寶司、六科。中書科設中書舍人,承辦書寫事務。尚寶司設卿、少卿、司丞,掌管印璽信物。六科是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的簡稱。
各科設都給事中、左右給事中、給事中。其中的給事中又與禦史合稱科道官、台省官、言官、台瑣清班,頗能左右朝政,在明代政治舞台上是一支十分活躍的力量。
另一類機構是翰林院、詹事府。翰林院是朝廷專司筆劄文翰之事的機構,負責製誥、修史、文翰等事,設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五經》博士、典籍、侍書、待詔等官。
詹事府是輔導皇太子的機構,設詹事、少詹事、府丞等正官,下設左右春坊和司經局。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員常不全設,往往互兼,均受內閣提調。
明初曾經設中書省,有左、右丞相。1380年,明太祖因胡惟庸案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唯存中書舍人。
明初軍製為“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8處。1382年,朱元璋改革禁衛軍,建立了12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錦衣衛全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錦衣衛由將軍、校尉和力士組成。將軍初名“天武”,後改稱“大漢將軍”,選取體貌雄偉、有勇力者充任,作為殿廷衛士。校尉、力士揀選民間身體健康、沒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鹵簿、傘蓋,力士舉持金鼓、旗幟。
“巡查緝捕”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設,專理皇帝欽定案件。
成化元年,增鑄北鎮撫司印信,一切刑獄不必關白本衛。北鎮撫司擁有自己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太監”一詞,在明朝是指最高一級宦官。明朝宦官機構稱24衙門,由12監四司八局組成。宦官的官職有掌印太監、提督太監、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明朝宦官機構之龐大,設置之完備,是空前絕後的,並足以與官僚機構相匹敵。
明朝地方省級組織設都、布、按三司。布,指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主管一省民政、財政。設左右布政使、左右參議、左右參政等正官。
按,指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主管一省司法和監察。設按察使、副使、僉事等正官。都,指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軍事編製,如東北部的奴兒幹都司及其衛所,朵甘和烏斯藏都指揮使司等。三司分理地方軍政事務,替中央承宣布政。
省級以下分府、州、縣三級,既是行政區,又是官署名。其中州有散州和直隸州之分。散州也稱屬州。府、州、縣各設知府、知州、知縣為長官。明代通過督撫加強對府、州、縣的控製。
明朝地方還設有各種專務機構。都轉運鹽使司和鹽課提舉司掌管鹽政。行太仆寺、苑馬寺,是管理馬政的機構。市舶提舉司簡稱市舶司,設於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為掌管海外各國貢使朝貢互市的機構。
明朝文官品級分為九品正從十級。武官分六品正從12級。散官有文散、武散之分。文散共42階,正二品至從四品。武散從正一品到從六品,共30階。勳官有文勳、武勳之分。文勳從正一品至從五品,共10等。武勳從正一品至從六品,共12等。
宗室封爵有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8等。功臣、外戚封爵有公、侯、伯3等。
宗室百官的俸祿以石計算。最初宗室給祿米,以後又間以給鈔。百官俸祿米鈔兼支。官員兼職,俸祿隨之增加。但兼官多為高級官吏,中下層官吏往往因俸祿折錢,鈔值日跌,實際收入降低。總的來說,明代官吏的待遇在曆朝中是最低的。
明朝統治者十分重視整頓和恢複禮製,在嚴格的等級觀念指導下,製訂出一套官服製度。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即禦史官獬廌。武官一品和二品獅子,三品和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和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此外,品官常服需用雜色紵絲、綾羅、彩繡。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並織繡龍鳳文,違者罪及染造之人。朝見人員,四時並用色衣,不許純素。若朝賀、謝恩、見辭,一律穿官服。
明朝選拔官員,有科舉、薦舉、吏士3個途徑。不過一般來說,明朝最重視的是科舉這一途,而其中最重視的則是進士科,並通過八股取士。
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3級。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3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
考期在秋季,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2人,同考4人,提調1人,其他官員若幹人。考試分3場,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