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半開國門(1 / 3)

近世時期——半開國門

明清兩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世時期。在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逐步落後,西方殖民者開始對中國殖民擴張和掠奪。

麵對西方殖民者的擴張和掠奪,我國封建統治階級對外政策由開放交往趨向閉關保守。但這一時期也不乏友好的中外經濟文化往來。

如鄭和下西洋,大批華僑南下後對南洋的開發和建設,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帶來了西方先進科技,同時又把中國的儒學等思想成果介紹給西方。明清時期的外交之門半開,對外繼續保持著傳統的友好關係。

明初萬國來朝的外交盛景

明朝前期對外交往活躍,鄭和七下南洋,加強了明朝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與鄭和相得益彰的是先後5次遠赴西域的外交家陳誠。他與鄭和一海一陸,共同開創了“萬國來朝”的盛景。

利瑪竇來華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他還向西方初步介紹了中國的儒家學說。明朝中期以後與日本的矛盾日漸突出,並逐漸采取了閉關鎖國的國策。

在明朝的對外交流中,鄭和七下西洋,為推動曆史的進步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鄭和小名“三保”,又因其身份是太監,所以也有三保太監下西洋之說。

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正使鄭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28000餘人出使西洋,造長44丈,寬18丈大船62艘,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門楊帆,先到占城,即今越南中南部地區,後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隨後到三佛齊舊港、蘇門答臘、滿刺加、錫蘭、古裏等國家。1407年回國。

從1407年至1430年,鄭和又前後6次下西洋。在最後一次出航的返航途中,鄭和因勞累過度,於1433年在印度西海岸古裏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回到南京。

鄭和七下西洋是我國古代曆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此舉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鄭和時代的中國,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但明朝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與鄭和七下西洋相比,另一個傑出外交家陳誠,以其堅韌的決心,無畏的鬥誌,先後5次西出陽關,遠赴西域,與鄭和共創開了明代“萬國來朝”的外交盛景。

在當時,建國於今天新疆的“東察合台汗國”可汗黑的兒火者遣使入南京朝見朱元璋,從此正式確立了對明朝的藩屬關係。然而東察合台汗國在奏章裏對其西部鄰國“帖木兒帝國”的描述,卻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視。

早在1387年,明朝在掃清北元殘餘勢力獲得捕魚兒海大捷後,帖木兒即遣使至南京,尊奉大明王朝為“上國”,但是,根據法國曆史學家布裏哇的《帖木兒帝國》一書中的記錄,“他的終身夢想就是解除對中國的臣服”。

鑒於以上情況,朱元璋準備派使節出鎮西域,意圖加強西北防務,而陳誠則承擔了這個任務。

1396年冬,陳誠抵達柴達木盆地。陳誠果然不辱使命,招撫當地部落,曾有人建議明朝“盡逐番人,移民實邊”,陳誠堅決拒絕,力陳此舉“有傷天和”。

此後,陳誠委當地部落首領為官,在柴達木盆地建立“安定衛”“曲先衛”“阿端衛”3個軍事要地,並請朝廷派遣熟悉農務的官吏,在當地推廣中原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生產。此舉令當地遊牧部落從此轉為定居生活。

1413年9月,陳誠以大明使團“典書記”身份率8名使節出使帖木兒帝國。使團從北京出發,經玉門關進入西域,曆經一年多長途跋涉,終於次年10月抵達帖木兒帝國首都赫拉特。帖木兒國王沙哈魯在其都城赫拉特設盛大儀式歡迎陳誠一行。

在帖木兒國留居期間,陳誠走訪當地知名宗族,商會,結好駐帖木兒國的各國使臣,更逐一駁斥許多逃到當地的故元遺臣對明朝的歪曲描述。中國使團帶來的瓷器,絲綢等精美禮品,更在當地產生了轟動效應。

陳誠一行人返歸南京後,向朱棣獻上記錄他出使心得以及中亞各地風貌的著作《西域行程記》和《西域番國誌》。這是兩本詳細記錄中亞國家風俗民情的專著。

這次歸國隨行的還有中亞乃至西亞各國派來朝見的使團,最遠的甚至有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使節,人數多達300人,可謂“萬國來朝”。大明與中亞,西亞國家的“朝貢關係”,自此鞏固下來。

1416年,陳誠率使團三赴西域,這次的主要任務是同西方各國議定每年互派商隊的數量,達成貿易協定。

陳誠抵達帖木兒帝國,在於帖木兒帝國愉快達成商貿協議的同時,更贈予沙哈魯一件他精心準備的禮物,即由明朝宮廷畫師精心繪製,畫有沙哈魯進獻給永樂皇帝寶馬的《奔馬圖》。

沙哈魯感動不已,不但熱情招待了陳誠一行,更親手寫了一封致朱棣的書信,朱棣回複了一封同樣熱情洋溢的信件,坦言兩國已“相隔雖遠,而親愛愈密,心心相印,如鏡對照”。並希望從此後“兩國臣民,共享太平安樂之福也。”兩位當時東西方最強大帝國君主的通信,誠為“世界和平”的千古美談。

1418年,陳誠第四次被派往西域出使。這次出使給帖木兒國帶來了朱棣特命翻譯的中國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兩部典籍,陳誠更主動與帖木兒國主管農業的官員接洽,詳解書中的疑難之處。甚至在陳誠的建議下,沙哈魯還在其王宮裏開辟了“試驗田”,中國先進的農業灌溉技術從此在中亞地區廣為傳播。

陳誠歸國時,沙哈魯竟“相送百餘裏,不舍之情溢於言表。”這感人的場景,也在許多中亞和西方的史料中有記載。

陳誠攜中亞各國回訪使團500人返歸北京,朝見正籌謀北征蒙古的朱棣。朱棣特意派6000精銳騎兵從肅州開始一路護送。

此時北京周邊重兵雲集,旌旗招展,朱棣允準帖木兒使臣可在當地自由參觀,各路部隊不可妄加阻攔。更在明軍“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中挑選精兵,為使臣們表演馬術騎射,步兵突擊,火器操練等“軍事科目”。

在曆時半年的參觀後,臨歸國前再次覲見,卻齊行跪拜禮,叩首觸地。帖木兒使團首領阿爾都沙更對朱棣坦誠相告:此次帖木兒國進獻的“名馬”,乃是沙哈魯父親帖木兒南征北戰時的“禦用坐騎”,素來是帖木兒國的“國寶”,這次進獻給朱棣,正是“欲表示最敬之意也”。一番話令朱棣龍顏大悅,下令厚賜。

帖木兒使臣歸國後,對此次出使的詳情記錄頗細,近現代西方史學家對明朝軍事實力的研究,大多以此為依據。這次出使無疑收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1424年1月,陳誠開始籌劃他的第五次西域之行。使團於4月出發,5月到達甘肅時,忽傳來朱棣病逝的消息,即位的明仁宗朱高幟下詔停止這次出使。陳誠在安撫了哈密,柴達木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後,於11月返回北京。

此時的明仁宗不務遠略,大規模的出使行動遂中止,屬於陳誠的舞台也就此結束了。

1428年,帖木兒國再派使節出使大明,並熱情邀請大明派使節回訪,其中坦言帖木兒國王沙哈魯對陳誠掛念不已,希望大明再派陳誠出使。但最終被明宣宗婉拒。

陳誠五出西域,通好外邦,宣示大明國威,確為中世紀中國外交史的重要人物。而在中亞乃至西方,陳誠也聲名遠播,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地,都保留了不少陳誠使團當年出使的遺跡。

明朝與葡萄牙也有往來。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後,葡萄牙人就持續開拓前往印度、中國的航路,1511年葡萄牙占領馬六甲後,就意圖在中國建立貿易據點。1513年,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為想要與明朝通商,派出使節團前往中國。

葡萄牙使節團本來想在廣州登陸,但被拒絕入境。他們改以武力占據屯門,與明朝爆發屯門海戰、西草灣之戰,結果葡萄牙戰敗。最後明世宗嘉靖皇帝同意入境,並且讓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