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業興旺——其他老號2(1 / 3)

百業興旺——其他老號2

鋒利精美的張小泉剪刀

“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張小泉剪刀選用優質中碳鋼鑲嵌鍛製刃口,經過72道工序製成。其“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剪切鋒利、開合和順、樣式新穎、手感輕鬆”的特點,一直為人所稱道。

張小泉,明末安徽黟縣會昌鄉人。據說張小泉一落娘胎便跌進泉水裏,自幼就和水結上了緣,便起名“張小泉”。其父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

張小泉長到三四歲,剛剛能走路,就蹲在爐邊幫他娘拉風箱;長到八九歲,個子比砧子才高出一點點,就給他父親做下手,學著打小錘。等張小泉長成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就接過父親的大錘了。

張小泉自小機靈聰明,肯用心學習,他父親隻有他這一個兒子,盡心把祖傳的手藝教給他。小泉在父親的悉心指教下和自己的實踐中,練就了一手打鐵、製剪的好手藝。

沒幾年工夫,張小泉不但學會了祖傳的手藝,自己還在熔、鑄、鍛、打、磨各方麵琢磨,想了許多巧方法,打鐵的本領更比他爸高出一頭。他鑄的犁尖,耕起田來又深又快;他打的鋤頭,鋤起地來又輕又巧;從他那兒買的菜刀,剁骨頭也不會卷口。

明代末年,張小泉刻意求師訪友,技藝大進。經過反複琢磨,終於創製出嵌鋼製剪的新技術。他選用聞名的“龍泉”鋼為原料,製成的剪刀,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刀口鋒利,開閉自如,因而名噪一時。一些專業藝人如裁縫、錫匠、花匠等慕名前來定製剪刀。

後來,張小泉娶妻成家,並有了3個兒子,拉扯大了,大兒子就接過了他的大錘,二兒子和阿哥做對手打小錘,小兒子也幫忙拉風箱。

張小泉這人別樣都好,就是生性暴躁,又愛管閑事,打抱不平,所以得罪了財主富紳,在鄉下立不住腳了,爺兒四個隻好挑起鐵匠擔子,流浪到杭州,在大井巷內搭個席棚,開起很多張大隆鐵匠鋪來。

大井巷在城隍山腳,是一處熱鬧的地方,張小泉在這裏開鐵匠鋪,生意倒很不錯。再加上他的手藝好,產品精,張小泉父子幾人又肯下力氣做活,日子倒一天比一天過得好起來了。

大井巷裏有口大井,井水很深,也很清涼,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吃這口井裏的水。有一天清早,大家都來挑水,吊起水一看,黑漆漆的,像爛泥漿,臭味直衝鼻子,連隔夜飯都要吐出來。

大家覺得奇怪,後來到處打聽,據一個年紀很大的老人說:“我小時曾聽老輩人講過,這大井直通錢塘江,錢塘江上遊有兩條烏蛇,隔許多許多年就鑽到這口清涼的大井裏來交尾下蛋。烏蛇嘴裏吐出毒涎,就把井水弄得象爛泥湯一樣。”

大家聽了,忙問:“這烏蛇什麼時候才走呀?”老公公回答說:“那就由它了。”人們著急地追問:“有沒有辦法製伏它呢?”  老公公歎了一口氣說:“要製伏它,那隻有下井去跟它拚!”

這口深不見底的水井,就是裏麵沒有毒蛇,也沒有人敢下去呀!大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急得火燒火燎。

張小泉聽說這事,帶了兒子也擠進人群裏來看個究竟。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會兒,拉住一個街坊說:“拜托你到酒店買兩壇老酒來!”又對一位鄰居說:“麻煩你到藥鋪買兩斤雄黃來!”

街坊鄰居不知道他要做什麼,就照著他把老酒和雄黃買來了。

張小泉又回過頭去,朝大兒子吆喝道:“快回家去拿我的大錘!”等他兒子拿了回來,張小泉就把兩斤雄黃倒進兩壇老酒裏,順手捧起一壇,“咕嘟咕嘟”一口氣喝幹了。

接著,張小泉解開紐扣,脫下衣裳,露出紫紅色的胸膛,鼓突突的肌肉。又捧起另一壇酒,往自己頭頂上一倒,嘩啦一聲,雄黃酒從他頭頂直淋到腳跟。大家看了,還來不及問他做什麼,要不要幫忙,他一把奪過兒子手中的大錘,往前小跑幾步,“撲通”一聲,就跳進大井裏去了。

張小泉喝了、淋了解毒的雄黃酒,跳進井裏後,隻覺得身子呼呼地往下沉。他沉到井底,睜開眼睛一看,井底裏寬闊得很。他朝東找找,沒發現什麼;朝西尋尋,也沒有發現什麼。

後來張小泉走到北麵盡頭,才看見暗角落裏有兩條漆黑發亮的烏蛇,有手臂那麼粗,頸交頸地盤繞在那裏。張小泉眼明手快,不等兩條烏蛇分開,就揮起大錘,“咣!咣!咣”一連三錘,錘錘都砸在兩條烏蛇相交著的“七寸”上,把兩條烏蛇的頸脖子砸得扁扁的,粘到一塊了。兩條烏蛇就這樣甩甩尾巴死啦。

張小泉砸死了烏蛇,便一手提著大錘,一手拎著蛇尾,屏住氣,慢慢地泅出水麵來。

等張小泉的頭鑽出水麵,圍在井邊守候了一整天的鄉鄰,趕緊放下繩索,一把一把地將他拉上來。

張小泉爬出井口,就把兩條烏蛇往地上一摔,“咣”一聲,把人們嚇了一大跳。大家起先很害怕,後來看它一動不動,真的死了,才敢走近看,伸手摸摸,冰涼冰涼的,拿棒子敲敲,梆硬梆硬的。

傳說這是兩條烏蛇成了精,煉成鋼筋鐵骨的緣故,張小泉要不是個老鐵匠,恐怕還收服不了呢。

除掉了烏蛇,大井裏的水又變得清粼粼了。

張小泉把兩條死蛇拖回家裏,看看又想想,想想又看看,看了三天,思了三夜,在紙上畫出一個圖樣來。爺兒四個就照著圖樣,在蛇頸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釘子,把蛇尾巴彎過來做成把手,又將蛇頸上麵的一段敲扁,磨得飛快飛快的。就這樣,打造出第一把很大的新式的帶蛇形把手的剪刀來。

他們高興極了,便將這把剪刀掛在鐵匠鋪門前,當作招牌,打造出許多剪刀出賣。

以前,這裏的人們還極少剪刀,裁衣多用刀子劃,斷線拿刀子割,很不方便。張小泉造出新式剪刀以後,裁衣剪線那就輕快方便得多了。因此大家到張小泉的鐵匠鋪來買剪刀,差點擠破了這小鋪子,忙得張小泉爺兒四個,光打剪刀都來不及賣。

張小泉見剪刀買的紅火,就在清康熙初年的1663年,在杭州正式始創張小泉剪刀鋪。為防別家冒用張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張小泉”。張小泉剪刀的名氣後來越傳越大,銷路也越來越廣,便成了聞名全國的杭州特產。

張小泉去世以後,他的三個兒子各立門戶,3家鐵匠鋪都用“張小泉剪刀”的招牌。張小泉還收過不少徒弟,他們就說:“兒子好用阿爸的招牌,徒弟也好用師傅的牌子!”於是,也都掛起這個招牌來。兒子傳兒子,徒弟傳徒弟,杭州的“張小泉剪刀”店也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清了。

據說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時,喬裝打扮,信步上山遊覽。正當遊興正濃,天公卻不作美,突然下起雨來,隻好下山尋屋避雨,匆忙中走進一間掛著寫有“祖傳張小泉剪刀”字樣招牌的作坊。

乾隆好奇,順手拿來一把剪刀一看,隻見寒光閃爍,鋒利無比,便買了一把帶回宮去。他很喜歡這把剪刀,便將其作為宮內用剪。從此,張小泉剪刀名聲大作,打出“張小泉”牌號做剪刀的,最多時曾達到86家,出現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滿街巷”的盛況。

1909年,傳至張祖盈時,製剪技術在杭州已傳八代,他以“海雲浴日”商標,送至知縣衙門,並報農商部注冊,商標上還加上“泉近”字樣,即“張小泉近記”的簡稱。

1915年,張小泉近記剪刀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從此剪刀遠銷南洋、歐美一帶。門市平均每月銷售大小各種剪刀計1萬餘把。  1926年又獲美國費城世博會銀獎。

1956年,張小泉等32家剪刀店實行公私合營,建成張小泉近記剪刀總廠。1958年6月,改名張小泉近記剪刀廠。

張小泉剪刀以選料講究,鑲鋼均勻,磨工精細,鋒利異常,式樣精美,經久耐用而著稱,名揚海內外。

在一次剪刀評比會上,人們曾把40層白布疊在一起,有各種剪刀試剪,唯獨張小泉剪刀,張開利嘴,“哢嚓”一聲,一次剪斷,連剪數次,次次成功。檢查刃口,鋒利如故,為其他剪刀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