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巧清朗——骨核匏器2(1 / 2)

秀巧清朗——骨核匏器2

平中寓奇的匏器工藝

“匏器”,即用葫蘆製成的品具,古代宮廷和民間都盛行。古代帝王祭天,就以匏為爵,稱為匏爵。以葫蘆製成的酒器叫匏樽,在民間很盛行。

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有“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之句,令人想象清逸。不過,這些都是直接利用葫蘆殼,沒有藝術技法,算不上真正的匏器。

匏器應用於雕刻,是明代末期出現的一種特殊工藝品,為明末太監徐九公所創。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中寫道:

葫蘆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為一首詩者,蓋生時板夾使然,不足異也。

可見至16世紀,帶各種花紋、文字、詩詞的範製匏器,已不罕見。

清代康熙時,匏器進入宮廷,成為皇家禦用工藝品。康熙時期有杯、盤、碗、壺、盒、瓶、筆筒、鼻煙壺、蟈蟈籠和樂器等器具。其中康熙年間的匏器以《六瓣碗》、《纏蓮壽字紋碟》、《八方形筆筒》、《蒜頭瓶》和《四弦琴等物》為最精。

如匏製《纏蓮壽字紋碟》,高 2.5厘米,口徑 13.2厘米,足徑 7.9厘米。碟敞口,淺腹,圈足。碟內髹黑漆,內沿以金漆繪花瓣紋裝飾帶,碟心金漆繪折枝花卉團花。碟外口沿飾回紋條帶,外壁中部飾卷草紋繞團壽字5組,寓意長壽吉祥。圈足內陽文楷書“康熙賞玩”4字款。

此碟器形小巧精致,紋飾清晰,繪畫工精,匏質的自然色澤與碟內的金、黑漆相映成趣,於古色古香中透露出雍容典雅之意趣,實為宮廷匏器中之精品。

匏製《八方形筆筒》高15.5厘米,徑11.5厘米。筒身八麵刻陽文楷書唐詩一首: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

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

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此為唐代詩人儲光羲的《詠山泉》詩,表達了作者隱逸自娛的情懷。器底字跡模糊不清,隱約可辨“康熙賞玩”款識。

清代製匏工藝頗受皇家重視,康熙曾在瀛台的豐澤園內種植葫蘆,並設專人管理。在宮廷的督造下,生產出諸多清朗典雅的模製匏器,其製作工藝精巧,產品種類紛繁。此時期匏器工藝已臻精致,品種齊全,式樣新奇,紋飾豐富。

至乾隆年間,這種“樸雅”之器更深得乾隆的鍾愛,以為可勝金玉,乾隆禦製詩中以匏為題材的即有數首。如《詩壺盧器》一詩的序中寫道:

壺盧器者出於康熙年間。聖祖命奉宸取架匏而規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研究會、盂、盆、盒惟所命。蓋其樸可尚,而巧非人力之能為也。

這些宮廷製匏器除供禦前賞玩外,還被作為珍貴的禮品用以賞賜王公貴臣以及饋贈外國嘉賓使臣。

如乾隆匏器《蓋口鼻煙壺》。高7.5厘米,寬5.5厘米,厚3厘米。器型規整,雕刻精美,包漿自然。花紋立體感強,為當時匏製高手之作。

匏器製作可分為三大類:一為本長葫蘆,即通過倒栽、勒脖、夾板、打結等方法,長成形態各異的葫蘆,達到翻、脖、肚、底的理想比例;二為用成熟後的葫蘆加工成形態各異的器物,如刀刻、針刻葫蘆;三是將模具套在生長的嫩葫蘆上、使其長成與模子完全相同的樣子,有人稱其為“範製葫蘆器”。

刀刻葫蘆之技始於清代道光年間,清宮內有太監梁九公,常以瑪瑙製成的鈍口刀具在葫蘆上刻凸起的陽文,或鐫刻兒童鬥蟋蟀等圖畫,人稱“梁葫蘆”。其所製葫蘆,大者如鬥,可為果盆;極小者,可為婦女耳墜;有的還用象牙、紫檀為蓋口,空隙處刻有“梁九公製”小方印。因雕工精巧,細如毫發,為當時京師所貴重。

另外,山東聊城的刀刻葫蘆也很有名,是民間風格的。分為山東刀刻單肚葫蘆和刀刻書畫葫蘆。前者選用無柄葫蘆,先將其染成紅色,然後施刻。花紋均是由線刻、點刻組成的圖案,刀法流暢,線條飛動,具有粗獷淳樸的意趣。

光緒年間,刻葫蘆之技盛行於甘肅蘭州,後世已成為著名的民間工藝品。蘭州刻葫蘆,是用一種長不大的小葫蘆,大者如雞蛋,小者如圓珠,皮質細潤而光滑,略呈淡黃色,在葫蘆皮上淺刻人物仕女、奇花異草、名勝古跡、詩文書法等。古樸典雅,令人愛不釋手。

蘭州雕刻葫蘆,原是農村孩童們的小玩意。光緒年間有民間藝人在葫蘆上刻畫紋飾,遂成民間流行的小玩意。製葫蘆首先要經過刮、曬、磨等加工過程,以特製的鋼針和各種刀具,在葫蘆表麵鐫刻,塗以鬆墨,顯示出人物、山水和花鳥圖畫。

此外,北京、天津有一些人以製匏器、刻葫蘆為業。成為花鳥魚蟲市場、古玩市場上很有特色的工藝品。

此種匏器多用作飼養蟈蟈的蟲具、供小孩兒遊戲的玩具等,刀刻書畫葫蘆一般先由名家在葫蘆上作書畫,然後由葫蘆雕刻家運用淺刻法加以完成,這樣珠聯璧合,無疑是葫蘆雕中最具藝術性的一類。同時,也有一些書畫名家自畫自書自刻,若書、畫、刻俱佳者,更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