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講究“割斷塵欲,修身養神,靜心定性”,尋求清淨無為的至高境界。所以正宗修道之士,每天早晚都得做功課修行。早、晚功課對道家修行之人而言,是辨心識性、增進修為的必做功課。
蜀山和三清山作為修道之士公認的玄門正宗,修行自然要嚴厲的多。
在這兩個山上修行的弟子每日清晨五更,皆以敲鍾令,等鍾響三遍便開始齋沐、整肅衣冠,接著上殿詠早壇功課經;每日晚齋後以敲鼓為號,晚壇的頭通鼓響,道眾又要及時沐浴洗漱,整頓衣帽登壇郎詠晚壇功課經。
蜀山和三清山早晚功課一樣,清晨五更啟首的是《澄清韻》,所謂“澄清”,即指“玉宇澄清,纖塵不染”的神仙天界景象,這也是道家方士念念不忘追求與渴望達到的“仙境”;它要求道家修行之人要“三業清淨”(身業淨、口業淨、意業淨),“淡泊虛夷,不染塵境,體茲正道,悟彼重玄”,以達到長生不死、悟道飛升的目的。傳說常誦此篇能“積學成真,通道入聖,骨肉同氣有日”,飛升為玄都玉京之神位。也就是大家說的得道成仙。
而晚功課誦的卻是《步虛》,相傳《步虛》的韻律就象眾多的仙人穿行在飄渺的虛空中的仙樂之音。常誦可以清淨的步入無為之境,可以鞏固一天的修行。
這天在蜀山帶領眾修行子弟吟誦《步虛》的,是天師教當代掌教張道林。而在三清山帶領眾修行弟子吟誦《步虛》的,則是正一教的當代大弟子妙風真人。
這兩人都是現今道教的名人,據說《步虛》經兩人口中吟誦,能散發出一種清虛空明,淡雅超凡的意韻,不但如此兩人拿捏韻律之神無人能比,入拍後音律悠長婉轉,有繞梁三日不絕於耳的功效,不但如此而且還能輕而易舉的帶著大家進入一種澄清塵埃的清幽境地。
據說所有聽過這兩個人吟唱的道家玄門之士,都忍不住感慨,要是自己也在蜀山和三清山終身修行的話,即便不得道成仙,也會成個半仙之體。
而林誌穎碰巧讓玉蓮花開,靈氣外現時正是蜀山和三清山做晚課的時候,卻恰好被蜀山天師教掌門張道林看到了。凡是修行有一定功底的人,都能看到寶物發出的靈光,隨著修行的功底深厚,也就越發能辨識出寶物的厲害程度,但是一般人卻沒有這眼福。
玉蓮花開時散發的靈光讓正在吟誦《步虛》張道林微微走了調,一般的弟子沒有擦覺出來但是當時的周淩雲卻感覺到了。
周淩雲本是當代弟子中悟性最高的弟子,修行已有小成。他發覺師傅的異樣,感覺到必有大事發生,不然師傅也不至於朗誦跑調。
果不其然,就當周淩雲這麼想時,張道林停止朗誦,接著起身說了句:“大家隨我出觀!”說著急匆匆走出天師觀。
眾弟子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驚恐不安的跟著走了出去。
張道林指著東方的夜空道:“你們看東方夜空有靈光大現,必然有寶物出世。”
眾多弟子,順著張道林的手望去,道行深些的能觀看到微弱的靈光,淺些的隻能看到一些霧氣,更低點的隻能看到遠方夜空中的星星不停的向他眨眼。
當然三清山這時和蜀山一樣,也發現了靈光一現,紛紛出來觀望。但這件事隻是引起兩山的注意,並不能稱之為驚動,都是帶著欣賞的目的去的。
而無巧不成書,林誌穎從青銅箱內把寶物一件件拿出時,正是周淩雲起夜小解時。他發現夜空驚現異象,遠處寶物靈氣衝天,經久不散,而且大有群寶掙著現身的趨勢,因為靈光不止一束,這下非同小可,他慌忙提起褲子叫醒了大家。
正當大家看熱鬧,嘰嘰喳喳議論不休時,張道林來了。
張道林看著天空的靈光再也沒有先前一次的鎮靜了,大叫道:“不好,快請出‘飛天柬’。”
弟子門不敢怠慢,周淩雲箭步如飛,來到專門用來放置‘飛天柬’的密室,恭敬的在供桌前磕了三個響頭,然後急忙站起雙手捧起供桌上的‘飛天柬’飛奔而出。
其他弟子早已整肅衣冠在觀景台前列隊相迎,而張道林早已登上觀景台。周淩雲飛奔到觀景台前,縱身躍飛了上去,恭敬的將‘飛天柬’奉上。
觀景台建在天師觀右前方,高五米,並沒有梯子讓人攀登。這樣做的目的,為了禁止大家無事跑到觀景台胡鬧。一個蜀山除了幾個修為高的老道,能夠飛上觀景台,年輕的弟子中也隻有周淩雲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