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中藥 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藥物,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等。中藥主要由植物的根、莖、葉、果,動物的內髒、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重陽節 又稱“踏秋”,時間是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至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曆朝曆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中醫 也稱“漢醫”,我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中醫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使用中藥、針灸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複。
費長房 東漢時期方士。傳說學道成仙的費長房經常雲遊四方,為民驅邪看病,能醫百病,驅瘟疫,令人起死回生,而且費長房還曾學習過縮地術,能在一天之內穿行數千裏的距離。據說後來他涉葛水時將杖符丟失,被眾鬼所殺。
[閱讀鏈接]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東漢,學者應劭在記錄了大量神話異聞的
《風俗通義》裏說,河南南陽酈縣有個叫甘穀的村莊。穀中水甜美,山上長著許多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從山上菊花叢中流過,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30多戶人家都飲用這山泉水,一般都能活到130歲左右,最少的也有七八十歲。
菊花和傳統文化的結緣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具有豐富寓意的花。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中記有“菊,治薔”。在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史上,菊花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遠在西周時代,我國古代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禮記》一書就記述道:
鴻雁來……菊有黃華。
就以菊花的生態現象,反映氣候變化的規律。其後,《禮記》記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是以菊花在最後一個月齊放來指示月令。
戰國時期楚國著名詩人屈原的《離騷》中就有: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其中歌頌了菊花的秉性高潔和不同凡響,這是菊花和民族文化的結緣之始。
菊花耐寒,大多數花朵枯敗後不落枝飄零,成為忠貞節操的象征。所以,菊花也叫“貞花”。屈原在他遭讒言被放逐後,他作《楚辭》以寄托理想,他寫道: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屈原借菊花表明了自己潔身自好、不隨流俗、不趨炎勢、永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的節操。後來這種崇高的思想,在國家和民族危亡之時,演變為可貴的民族氣節與民族精神。很多詩人通過讚美菊花寧肯懷著芳香枯死枝頭,決不讓風吹落的忠貞形象,抒發自己決不屈膝的民族氣節。
到了秦漢時代,人們已開始用菊花做飲食用。據古書記載,秦代鹹陽曾有過較大規模的菊花交易市場。漢代《神農本草經》則強調了“菊服之輕身耐老”的藥用功能。我國古代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中記載道:
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在當時,人們將這種菊花酒稱為“長壽酒”,飲用長壽酒後來便成了一種習俗。
到了晉代,菊花漸漸地從飲食藥用向田園栽培過渡,具有了半飲食而半觀賞的功用了。陶淵明的著名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證明菊花在晉代已經進行栽培了。
東晉時期的著名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和菊花就有不解之緣,他寫了很多詠菊詩:
芳菊開林曜,青鬆冠岩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菊花對於陶淵明,是一種人格的化身。詩人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誌趣十分自然地聯係在一起,以致後人將菊花視為君子之節、逸士之操的象征。
陶淵明和曆代的名人雅士一樣,隻要遇到值得自己駐足的景物,都是要喝著酒欣賞的。在一醉方休的豪邁和舒暢之下,抑鬱不得誌的苦悶便煙消雲散了,對世事的擔憂掛念也淡泊了。
陶淵明算是個無酒不歡的賞菊人。他無論誰來造訪,無論當時自己家境如何,隻要來了客人,他必定會喝得一塌糊塗,然後對客人說一句,我喝醉想睡了,你自便吧!
隱士在外人眼裏看來可能是一幫頹廢的怪人,但隱士的內心則是,人生苦短,與其留下苦悶之心掛念俗事,不如醉心於自然,學菊花盛開在山野之中,雖然不能有登堂入室的高雅榮耀,卻也有不失仙氣的清風道骨。
陶淵明在菊花的陪伴下,在靜謐的山野中尋得了自己人生的真諦: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從陶淵明對菊花給予特別的關愛之後,曆代文人便對菊花的高風亮節、高尚情操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讚譽。
在南北朝時期,每年的夏至,人們常把菊花和小麥研成灰,用來防治蠹蟲。南朝梁簡文帝在《采菊篇》中有這麼兩句詩:
相互提筐采菊珠,
朝起露濕沾羅襦。
這兩句詩道出了當時菊花已經從更多方麵為人們生活所用了。
在唐代,種植菊花的人越來越多,田園、庭院已到處可見,詠菊詩文大量出現。我國的第一部菊譜是在公元1104年所著的,也就是宋代劉蒙泉所寫的《劉氏菊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