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祈求——吉祥圖案1
追求幸福是人類從古至今的美好願望,而吉祥圖案從某種意義上滿足了人們的這個願望。吉祥圖案是以象征、諧音等的手法,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裝飾紋樣。吉祥圖案起始於商周,發展於唐宋,鼎盛於明清。在明清時期,人們幾乎到了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地步。
吉祥圖案所要表達的含義,一般包括富、貴、壽、喜這4個方麵。富是財產富有的表示,包括豐收;貴是權力、功名的象征;壽可保平安,有延年之意;喜則與婚姻、多子多孫等有關。
頌揚年高的百壽圖
壽文化是我國傳統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老子》等古典文獻中有極其精辟的論述。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壽文化更加完善。
壽文化常見於書畫中,畫中男壽星的形象是白須老翁,頭大額突,一手扶鹿杖,掛一寶葫蘆,另一手托仙桃,身旁鹿鶴相伴,以喻長壽;女壽星則以“麻姑獻壽圖”中的麻姑為代表。
據說,壽文化中的麻姑曾以靈芝釀成壽酒敬獻給王母娘娘飲用,王母娘娘因此封她為壽仙。除此之外,“上酒獻壽”的佳作流傳不少,如漢代的畫像磚《酒宴》,及魏末畫像磚《竹林七賢圖》等。
以壽為題材的書畫也隨處可見,“鬆柏常青”、“龜鶴延年”、“福壽滿堂”都象征長壽吉祥。除書畫外,大自然的日、月、山、川也被人們用來象征壽文化中的長壽,如“天長地久”、“江山不老”、“與日月同壽”和人們最常說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
不僅如此,連百姓日常生活也充滿“壽”的壽文化情趣,飲酒的有長壽酒,吃麵的有長壽麵,宴席有長壽宴等,壽文化無處不在,給中華民族追求生命的壽文化注入了美妙的活力。
人也壽、物也壽、山也壽、水也壽、吃也壽、玩也壽。我國對壽文化的追求,無時不在;我國的壽文化,無所不至。我國壽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尊老、敬老,這一點常體現在為壽星做壽上。於是,做壽也成了壽文化的亮麗風景。
在古代壽文化中,皇帝的生日稱“聖壽節”,以唐代為例,唐玄宗的壽辰叫“千秋節”,唐武宗的壽辰叫“慶陽節”,唐宣宗的壽辰叫“壽昌節”。到了明清,變成了皇帝的壽辰都統稱為“萬壽節”,皇後則稱“千秋節”。
民間老人過生日叫壽誕,60歲為花甲壽、初壽,70歲為古稀壽,80、90為耄耋壽,百歲為期頤壽,並稱60歲為下壽,77歲稱為喜壽,80歲為中壽,88稱為米壽,99稱為白壽,百歲為上壽。隻有到50歲才能稱壽,小於50歲隻能稱過生日。
我國傳統的祝壽都十分隆重熱鬧,程序也很講究,其中壽文化更加豐富多彩。首先主人要發精美的請柬,署名多以壽星之子的名義發出。親友接到請柬後,要如期而至,攜帶壽禮、祝壽字畫,賀幛,賀幛上常題吉祥祝壽語,如“福壽雙全”、“洪福齊天”等,特別是拜壽的程式一套一套,不能有絲毫馬虎。
百壽圖就是用一百個不同形體的“壽”字所組成的圖像,有圓形、方形或長方形數種;也有在一個大”壽”字中再寫上一些小“壽”字的。
百壽圖中的字體多為繁寫,有篆體、隸書、楷書或好幾種字體混合兼用。經過不同形體“壽”字組合成的百壽圖,往往能夠產生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給人以富麗堂皇、意蘊深長的感覺。
當然,百壽圖在創始之初並不是被人們當作一種藝術品來欣賞的。它是我國古代民間對長壽理想的一種寄托。因此,它總是被人們排列得整整齊齊,書寫得端端正正,並且帶有一種朦朧的神秘色彩。
百壽圖從宋代以來就已作為稀世之寶、廣為傳頌。特別是南宋時期,專事拓印、裝裱百壽圖的作坊久盛不衰,無論是朝廷顯貴、書香世家還是百姓士庶,都為擁有一幅“百壽圖”而自豪。
如果有人收藏了百壽圖,必定會將其懸掛在堂中,頓然使門庭生輝,賓客爭相觀賞。古代時要遠行的商人或浮遊宦海的人,更是把“百壽圖”作為護佑身家平安的寶貝。
關於百壽圖的來曆,傳說 在南宋時,有一個古縣,居住在古縣東邊的百姓總是有各種關於田地澆灌的苦惱,已經很久都沒有解決。古縣的新知縣史渭到任之後,帶領著一班衙役四處走訪,想找幾位年紀大的老者了解情況。
史渭和衙役們走著走著,看見一個在田間勞作的男子,看上去50多歲的樣子。史渭走上前去,禮貌地問道:“我是新上任的知縣,有些關於田地澆灌的事情想請教一下,不知您可否賜教呢?”
那名50多歲的男子愣了一下,溫和地回答說:“田地澆灌的事情,我還真是不知道,不如您問問我家父吧。”說完,男子指了一下在不遠的樹蔭下帶著孩童玩鬧的一名老者。
史渭隨口問道:“令尊高壽幾何呢?”50多歲的農夫回答說:“已經80多歲啦。”於是,史渭又走向那名皓首銀發的八旬老者,問了同樣的問題。但是那名老者撓撓頭說:
“真是慚愧呀,這件事情我也不了解呢。大人不如去問問我家父,他已經年逾期頤了,肯定會知道這些過往舊事的吧。”史渭聽到這名80歲的老者說出這話,心中暗暗稱奇,讚歎這祖孫三代養生有方。
當史渭找到那名百歲老人的時候,天色已晚了。史渭急忙說道:“我是本縣新上任的知縣,有些關於古縣過去的田地澆灌的事情想請教一下,煩請您一定幫忙。”
但是那名百歲老人嘿嘿一笑,說道:“這樣的事情我哪裏會清楚呢?大人還是去問我的家父吧。”史渭大吃一驚,脫口而出一句:“什麼?難道令尊仍然在世嗎?”百歲老人摸摸已經白得發黃的頭發,微微一笑說:“那是自然。大人跟我一起來吧,我帶您去見家父。”
史渭跟著老人上門敦請,進到三重草堂時,見到一個老翁端坐在堂前,童顏鶴發,已經有140多歲了。史渭目瞪口呆,問完田地澆灌的事情之後,就帶著衙役們回衙門了。
時間一長,史渭才發現,原來在古縣,過百歲的老人有很多,像是前些日子偶遇的長壽家族,在當地也並不稀奇。史渭大為感慨,為了紀念這件難得的奇事,就請來了當地的各位壽星各寫一字,最終形成了《百壽圖》。
《百壽圖》 是知縣史渭集眾人之智慧而成的。近800年以來,《百壽圖》作為稀世之珍,眾口皆碑。
相傳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驟遇狂風巨浪,槳斷桅折。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鄭和看見一艘船上有一位龍鍾老者穩坐船首,任憑風惡浪險,始終揚帆前進,風浪對他也沒有絲毫波及。鄭和似有所悟,急忙命令其餘的船隻緊隨在老者的船後麵。
不一會之後,海上的風暴平息了,那位神秘的老者卻消失了。鄭和讓那艘船的水手仔細搜查,卻隻找到一副百壽圖。於是,鄭和與水手們才明白,剛才那是《百壽圖》顯靈了。
《百壽圖》 之所以成為世人尊崇的名勝,還在於它自身所特有的藝術價值。宋刻的《百壽圖》是我國古代書法、摩崖石刻中的一塊瑰寶。
《百壽圖》的大壽字,集正、篆、隸、行四法為一體。也就是說,這個大壽字的結構為正楷,運筆的方法卻是篆書,那豎像鵝頭,鉤像燕尾叉的運筆屬於隸書,但點像桃形,是行書的寫法。
這個大壽字四法交融,無懈可擊,匠心獨具而又酣暢自然,更顯得莊重渾穆,古樸圓潤,實在是罕見的傑作。而嵌在大壽字筆畫中的100個小壽宇,更是珠璣並列,異彩紛呈。
百壽圖是頌揚年高的吉祥圖案,表達了人們追求長壽的心願。從某種意義上說,百壽圖又是我國文字、書法史的演變圖,可以看作是華夏文明史的一個縮影。
[旁注]
《老子》 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是我國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是我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畫像磚 用拍印和模印方法製成的圖像磚。畫像磚起源於戰國時期,盛行於兩漢,多在墓室中構成壁畫,有的則用在宮室建築上。畫像磚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後經火燒製成,也有的是在磚上刻出紋飾。畫麵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
竹林七賢 我國魏晉時期的7位名士,他們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鹹。因為他們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也就是後來的河南修武一帶的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因此被世人稱為竹林七賢。
篆體 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隸書 也叫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代,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在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楷書 也叫正楷、真書,我國的傳統字體之一,分為小楷和大楷,是由隸書演變來的,比隸書更趨簡化,字形方正,筆畫中簡省了波勢,橫平豎直。也是我國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
知縣 也叫“知縣事”,我國古代的一個官職,是一縣的主官,主要管理一縣的行政。如果所在縣城駐有戍兵,也要兼管軍事,兼任兵馬都監或監押。元代時縣的主官改稱縣尹,因為官銜在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衙役 衙門中的差役。衙役的地位低於吏員,屬於為衙門服役性質。衙役要負責衙門的站堂、緝捕、拘提、催差、征糧、解押等事務。清代的衙役分為皂、捕、快、壯四班,各班均有班頭,或稱頭役,統領本班。
衙門 又稱六扇門,是我國古代時期官吏工作的官僚機關。衙門是由“牙門”轉化而來的,牙門中的“牙”指的是猛獸的利牙。我國古時常用野獸的牙來象征武力,因此“牙門”是古代軍事用語,是軍旅營門的別稱。
鄭和 (1371年~1433年),回族,原名馬和,我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知識豐富,熟悉西洋各國的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識,因此能出色地完7此成遠航任務。
行書 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書實質上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閱讀鏈接]
相傳在清乾隆年間,在順德有個很有靈氣的工匠被清暉園園主請來雕刻“百壽閣”。工匠一時疏忽大意,在設計的時候隻在兩麵牆各畫了48個壽字,等到園主驗收時,怎麼數都是96個壽,勃然大怒。
工匠走上前去解釋道:“這裏內有玄機,‘九’就是‘久’,‘六’就是‘祿’,福祿長久,大吉大利。”園主心有不甘,“再怎麼好也構不成‘百壽圖’呀!”“其實還有4個壽是藏起來了,‘藏壽’是為了‘長壽’。左右兩扇牆各藏一個大壽,一個藏在你身上,一個藏在我身上。”園主聽了大喜,付了雙倍的工錢。
象征喜慶連連的雙喜
雙喜字結構巧妙,是我國美術中的一絕。兩個並列的喜字方正、對稱,骨架結構穩定,如男女並肩攜手而立,又有四個口子,既象征男女歡喜,又象征子孫滿堂,家庭融洽與美滿。
雙喜字是象征男女婚姻成立的一種特殊符號,這建立在“喜”字的基礎上。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說文解字》裏寫道:
喜,樂也。從壴從口。凡喜之屬皆從喜。歖,古文喜從欠,與歡同。
“喜”字的初文是用一個鼓的形狀加一個喜笑的口形,表示喜慶的典禮。後來,又用一雙手捧著一個“吉”字,下麵加一個喜笑的口形。自古以來,“喜”字都是用來表達愉悅情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