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發展演變2(1 / 3)

一脈相承——發展演變2

薩滿教對北方民俗的影響

薩滿教是一種最古老最有影響力的民間宗教形態,是東北諸民族民間文化和民俗形態的母源。它主要潛藏於特定區域中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影響和規定著民眾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指向。

神話是薩滿教的宗教心理和觀念的形象表達,是薩滿教文化的思想核心。這些神話因素不僅沉澱在人們的心靈深處,而且作為古老的民風民俗世代延續,表現在東北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中。

滿族創世神話《天宮大戰》揭示了滿族薩滿教的宗教文化意蘊,也在很大程度上形象地闡釋了東北地區民俗的源流。

《天宮大戰》中說,惡魔耶魯裏曾一度將天母阿布卡赫赫抓獲,企圖實現稱霸天穹的野心。在最危難的時刻,阿布卡赫赫的護眼女神者“固魯”即刺蝟神,化作一朵芳香四溢的芍丹“烏西哈”即花星,耶魯裏見此奇花情不自禁,愛不釋手,眾惡魔也紛紛爭搶此花。就在此時,白花突然變成了千萬支光箭,刺向耶魯裏的眼睛,最後天地得以拯救。

受這一神話的影響,滿族婦女素有頭上戴花、插花尤其是愛戴白芍藥花的習俗,不但是出於愛美之心,而且還有驚退魔鬼之意。

薩滿教也影響著北方民族的傳統民居格局。清末在東北任職的劉兆禔所作《吉林紀事詩》中這樣寫道:

直立庭前木一根,祭天祀袒百神存。

禳祈禍福憑義勇,切肉同餐俎上豚。

詩中所詠即當時東北滿族宅院中所立的“索羅竿”。這是滿族傳統民居的典型構件之一。

索羅竿民間稱“神竿”,其形式有幾種比較“標準”的,如現存沈陽故宮清寧宮門前所立者,選用碗口粗細一丈多長的筆直樹幹,去掉樹枝和樹皮,並把頂端砍削成漸尖的形狀,上一隻空底的錫碗,使之卡在距竿頂。一尺多的地方下麵,立在高約二尺的石座上。這根做竿子的“神木”必須由本家主人親自從山林中砍來,否則就是心不誠,竿子也不會有“靈氣”。

比較簡單的“神竿”則可用數枝、秸稈臨時捆紮製成。樹竿子的地點,一般在宅院的東南方向正對屋門的位置。比較寬敞的庭院,索羅竿位於院心的磚砌或木製影壁之前,因竿子較高,人們從院外就可以看到,也成為滿族人家的標誌。

據滿族民間傳說,索羅竿的來曆,是老罕王努爾哈赤年輕時上山采參時用的“梭拔棍”,而民間在竿下放三塊“神石”,則是老罕王采參打獵燒飯用的“支鍋石”。總之人們把“神竿”和他們的英雄努爾哈赤聯係在一起。

其實這隻是傳說而已。立竿祭天是源於滿族原始社會的古老的薩滿教風俗,早在努爾哈赤誕生前就早已存在了。

索羅竿在滿族家祭中還願中使用,這種祭典多在秋季舉行,也有春秋各一次的,主要用意是祈禱和酬謝天神,滿語稱“阿布凱恩都哩”,是祈求天神賜福和保佑。祭祀時以家族為單位,在立有神竿的院子裏舉行,婦女在室內照例要殺豬獻牲,並由主祭的薩滿在竿前念誦祭詞,眾人向竿磕頭。

在曆史上,這種索羅竿的祭天形式在蒙古族中也有體現,蒙古族“以竿懸肉祭天”的祀典,以及通古斯祭高山大樹祀天,幾乎與滿族的索羅竿無異。這本是漁獵民族的習慣,也通過薩滿教影響到遊牧民族中,尤其是蒙古族的立竿祭天,往往都是在將長生天“騰格裏”的使者“草原狼”殺死後,將皮剝下在塞進牧草用竿掛起,意在讓其的靈魂回歸天界。

薩滿跳神是北方民族居民消災治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薩滿教觀念中,人患病源自超自然力的作用,因而薩滿治病也主要是通過祈神診病跳神治病的形式來實現的。

跳神治病是薩滿的重要神事活動,無論是薩滿、患者及其親人還是參祭的群眾態度都極其認真,整個治病過程是在虔誠的氣氛中進行的。

在薩滿教觀念中,身體汙髒不潔,神不會降臨,更不會相助治病。古代薩滿治病多恪守族製,謹依程序而行,延至今天許多儀式已經簡化。從薩滿跳神的程序來看,大體可以分為“拜請薩滿、布設神堂、請神、降神、送神”這5個步驟。

病家請薩滿治病必先拜請薩滿,以表示對薩滿的尊敬和虔誠信仰,經過“鄂都幹”的同意才可以治病。

布設神堂時,在室內設香案上供奉30餘個青銅製作的翁兗、銅鏡、念珠、神鼓、腰刀、神服、神帽等,此外還擺有漢香、蠟燭和三盅酒以取悅於神,使之能夠臨壇相助。

“鄂都幹”身穿薩滿服,身佩9塊銅鏡,身帶6個飄帶的圍裙,用單麵法鼓吟唱神歌,呼喚著棲居各方的神靈向他們傳遞著請其降臨相助為人治病的信息。與此同時,“鄂都幹”還在助手“二神”的協助下,以擊鼓、舞蹈等形式相配合,邊唱邊跳,載歌載舞,以表達對神靈的虔誠祈願。

降神的程式一般而言,薩滿在歌舞一段時間後,其聲調和動作由慢而快、由緩而急,進而轉入激烈的狂舞,並有諸多特異的表現,被視為已將神請下附於薩滿體內。在神附體後,薩滿首先要對病人的病情進行診斷,找出病因判斷是實病還是虛病,並據此采取措施。

治病結束後,薩滿要將請來的神送走。送神的儀式較為簡單,薩滿也通過吟唱神歌的形式送神歸位。同時薩滿還要進行焚香、撒酒,並由室內擊鼓跳到室外,意即擁送諸神,使之迅速各歸其處。

薩滿跳神治病虛實並舉。就薩滿跳神治病而言,以薩滿教這種神秘的方法,確實能收到醫療的效果,這裏有諸多方麵的原因,充分體現了薩滿為氏族服務的精神。

這個過程中充滿了藝術形式,音樂、舞蹈、神話、神歌、造型藝術,構成不同係統的藝術,對東北地區風俗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薩滿教對北方民族民間曲藝的影響也很大。東北民間說唱內容主要形式是說唱民族英雄史詩和巫歌。英雄史詩一般多產生於滿族和蒙古族氏族社會末期和奴隸階段,巫歌則是薩滿在跳神過程中所唱的曲調和內容。

有些薩滿本人就是民間說唱藝人。說唱是曲藝的一種形式,有說有唱,大多都是在歌曲裏。而滿族說唱《尼山薩滿》也是以薩滿治病為主要內容的民間文學作品,從中可以看出原始宗教薩滿教的影響。

在長時間的發展中,滿族除長篇說唱如《兩世罕王傳》《紅羅女》等外,還產生了以“靠山調”等民間小曲演唱的《老姐歎》等短篇故事。其流傳形式主要是“二人轉”,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鬱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數百年的發展曆史。

“二人轉”在發展中,其曲調深受薩滿跳神時所唱神歌的影響,最為明顯的就是在“二人轉”的表演中,“武嗨嗨”曲調平穩舒緩,節奏變化豐富,“甩腔”棱角大,其曲調和薩滿跳神時幾乎無異。在“二人轉”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主調、輔調、轉調、小調、雜調5種曲調模式。其中雜調運用了大量的薩滿跳神的曲調,主要有“神調”、“十三嗨”、“傳令調”、“老摔鏡架調”、“壓巴生”、“仿西河”。

此外,在薩滿教不同程度的影響下,“二人轉”也在東北這塊土地上分成了以遼寧黑山縣講板頭為代表的“西路”、以吉林市舞彩棒為代表的“東路”、以遼寧營口市大秧歌為代表的“南路”和以黑龍江北大荒眾民歌為代表的“北路”。它們風格各異,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被稱為四大派別。民間素有“北唱、南浪、中間兩邊晃”之說。

薩滿教對民間習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祭灶王唱著迎神、安神、祭奠的薩滿神歌,在莊重的氣氛之中,全家大人小孩還都要換新衣新鞋襪,團團圓圓吃團圓飯,熱騰騰的餃子、粘豆包、白肉血腸、熱熱鬧鬧,可見薩滿神已經成為北方民族的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在北方鄉村,流傳一種蓋新房隆重慶祝上大梁的古老風俗,每逢春天,此項儀式最為。新蓋的房屋基本結構完工後,房主人要請薩滿選一個吉日吉時上大梁。

所謂上大梁,其實隻是一種儀式,在主梁上完後選一根約兩米的圓木,上麵貼上紅紙,並由親朋掛上銅錢和裝有五穀的彩包,意是四方平安、招財進寶、五穀豐登。大梁升起的時候,薩滿要說一些吉祥語言,並放鞭炮,共進喜慶之宴。

滿族及其先祖點冰燈等古老民俗,也影響了東北民俗。早年住在鬆花江邊的不少人家,在除夕之夜或元宵佳節,都有按薩滿教的習慣在自家門前點冰燈的舊俗。據清代《黑龍江外記》上載:

上元,城中張燈五夜,有鏤五六尺冰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

可見,在清代就有大型的冰燈了。現在東北特別是哈爾濱的以弘揚冰雪文化為主旋律的冰雪節,就與滿族薩滿教這種古老的習俗密切相關。

東北地區一直具有豪俠尚武、多情重義的古樸民風。東北自古即以漁獵經濟為主,這決定了人們必須以集體協作為主要勞動方式,個體是無法承擔這樣落後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的。為了生存,就必須養成團結一致的合作精神。

薩滿教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團結如一家,同時也極崇尚武力,倡導以武力爭勝。東北漁獵文明往往比中原農業文明更充滿了一種征服和好戰的民族精神。與漁獵文明結合在一起的薩滿教始終張揚了這種原始野性的民族個性和氣質。

薩滿文化對東北文學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前一個階段,東北作家基於改造國民性的創造動機,對薩滿教持有一種明顯的拒斥和對抗心理,突出薩滿教的負麵影響,把薩滿跳神和封建愚昧聯係在一起加以批判。

在後一階段,東北作家深受薩滿教思維方式的熏陶和感染,形成了比較敏銳的感知能力,出現了特有的“大布蘇文學”現象。

“大布蘇文學”是科爾沁草原上美麗的大布蘇湖畔興起的地域文學,是吉林省西部文學中地域性較強的代表。具有中原文學與蒙滿草原文學相結合的特點,其獨特的表現內涵及其文學的表現形式,為文學界所關注。

總之,薩滿教文化是一道無形的河床,在製約和引導著整個東北民間文化長河的流向。豐富多彩的東北民間文化,正是薩滿教思想和觀念更實在的體現和更具體形象的表達。

[旁注]

《天宮大戰》 由富育光等學者挖掘出的滿族神話裏重要的創世神話故事,又稱為“神龕上的故事”,描述了我國滿族舊石器時代母係氏族社會時期阿布卡赫赫的誕生及天地人三界創世的過程,反映了北方諸民族在艱苦的生存競爭中產生並積蓄的開拓精神。為各族人民代代傳誦,喜聞樂道。

沈陽故宮 位於沈陽市沈河區明清舊城中心,是後金入關前的盛京即沈陽皇宮和清遷都北京後的盛京行宮,或稱奉天行宮,始建於1625年,初成於1636年,至清代乾隆時期又有較大規模的改建與增修,占地約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114座。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及沈陽的明清皇家宮殿”項目。

草原狼 犬科動物,灰狼的亞種之一,機警、多疑,形態與狗相似,體型比北美灰狼瘦小,其智能頗高,可以氣味、叫聲溝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代表一種強悍的精神,狡詐、勇敢、機智、凶殘、雄心、耐性是它的代名詞,雖然是貶義詞,但這也是它生命力強的具體體現。

英雄史詩 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曆史事件的敘事長詩。史詩是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我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是:藏族民間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

曲藝 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曲藝是我國民族曆史和民族文學的特殊傳承載體,他不僅為其他藝術提供了文學題材,而且深刻地影響並培育了我國人的藝術審美情趣及精神氣質。

民間文學 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它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即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灶王 即灶神,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

冰燈 是我國北方冬季民間流傳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出現,曆史較早,並且與生產和生活的實踐活動緊密相關。春節前後,北方冰天雪地、氣溫極低,這就為製作冰燈準備了天然條件。黑龍江的漢族、滿族、回族、朝鮮族等民族,都很喜歡製作冰燈。

大布蘇湖 原稱大布蘇泡,1988 年改泡為湖。為鹽堿湖,“大布蘇”即蒙語“鹽堿”之意。位於吉林省乾安縣城西南約35 千米,是嫩江和西遼河之間廣大閉流區內的較大湖泡之一。總麵積為56 平方千米。大布蘇湖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大布蘇文學”就是地域性較強的代表。

[閱讀鏈接]

古代東北的滿族製作冰燈的方法很簡單:將口大底小的容器盛滿清水置於室外,待結為一二厘米厚冰時,將盛器搬到屋內使四周的冰融化,然後將冰中間未凍的水鑿洞倒出,將冰燈也從容器中倒在室外的固定地方,這冰燈就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