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墉冷靜地告訴他:“我摔破的那個比你的還假。”
那個人灰溜溜地跑掉了。
還有一次,胡慶餘堂的緊俏藥“虎骨追風膏”斷貨了,於是,經理餘修初就找到專管藥材的鄒文昌問清原因。
鄒文昌說:“‘虎骨追風膏’的主要原材料是虎骨,而虎骨現在又斷貨,所以,我建議用豹骨代替虎骨。”
餘修初一聽,堅決反對,他說:“這怎麼行呢?你這不是想砸了胡慶餘堂這塊招牌嗎?”
鄒文昌說:“做生意嘛,要懂得變通,我們用豹骨代替,先滿足一下市場等虎骨一到,馬上就換用虎骨。” 接著,拿出胡慶餘堂的信譽來威脅餘修初說,“不然別人會把咱們胡慶餘堂看扁的。”
見餘修初的思想有一點兒動搖了,鄒文昌趁熱打鐵道:“豹骨的藥效也差不到哪裏去,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隻有你知我知,別人絕對不知道。”
聽他這麼一說,餘修初也動搖了,於是鄒文昌趁機生產出了假的“虎骨追風膏”。
胡光墉知道此事後,非常氣憤,認為鄒文昌傷害到了胡慶餘堂的聲譽,決定嚴肅處理。胡光墉把店裏的所有人都叫到大廳,當眾辭退了鄒文昌。並當場寫下了“戒欺”堂訓,還在店裏掛了一些條幅,諸如“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采辦務真,修製務精”等。因為“戒欺”的堂訓,胡慶餘堂的夥計再也不敢有一點點的欺騙行為了。
後來,胡光墉還將自己在胡慶餘堂的辦公室取名為“耕心草堂”。其用意十分明顯:田要耕,地要耕,心田更要耕,隻有常耕心田,邪念、欺騙這些雜草才不會滋生,才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商人。
經過多年的發展,胡慶餘堂成為了名聞天下的老字號藥店。民間一直有“北有同仁堂、南有胡慶餘堂”之說,它與北京的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南北交相輝映,深受廣大顧客的信賴。胡光墉本人也因此贏得了“江南藥王”的美譽。
時至今日,胡光墉所製訂的這些經營規則,仍被胡慶餘堂的後繼經營者們認真遵守。而胡慶餘堂“戒欺”的堂訓,還被現今的國藥界譽為藥業座右銘。
胡光墉以義取利,重視長遠之利,既體現了他對我國傳統倫理原則的恪守,又反映出他對“義”、“利”辯證關係的深刻領悟和具體把握,從而贏得了廣闊的市場和彌久不衰的聲名。
[旁注]
徽商 即徽州商人,舊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徽商又稱 “新安商人”,俗稱“徽幫”。徽商萌生於東晉時期,成長於唐宋時期,盛於明代,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徽商是我國十大商幫之一,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贏得了“徽駱駝”的美稱。
左宗棠 (1812年~1885年)。清代晚期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清代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經曆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變和收複新疆維護祖國統一等重要曆史事件。
布政使 古代官名。明代沿元代製,於各地置行中書省。1376年撤銷行中書省,以後陸續分為13個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府、州、縣分屬之,與按察使同為一省的行政長官。清代正式定為督、撫屬官,專司一省財賦及人事,與專司刑名的按察司並稱“兩司”。
餘修初 譜名世本,浙江寧波府人,老家在莊橋米路庵餘家。被聘去杭州府任胡慶餘堂“首任阿大”前是江蘇鬆江府餘天成堂藥店的“阿大先生”,也是該藥店的股東之一。在胡光墉創建杭州胡慶餘堂的過程中,一直有一位得力助手,這人便是“首任阿大”餘修初。
[閱讀鏈接]
有一個老家在湖南的軍人打仗到杭州時,把錢存在胡光墉的阜康錢莊裏麵,並且不拿存折,讓錢莊給他保管。結果一年之後他戰死在沙場。軍人的同事來到錢莊說軍人已經陣亡,臨終時托他把存款寄回老家去。
胡光墉二話不說,把所有資料都調了出來,連本帶利息算得清清楚楚,並且主動提出可以替他轉回老家。
這件事情,使得胡光墉和他的錢莊一炮而紅,胡光墉的誠信贏得了大家的信賴,錢莊、當鋪越加紅火。
遊福明以信義立天地
清代江西南昌縣人遊福明,同樣是一個重義之人。他見富者不羨慕,隻知安貧樂道,堅守信義規矩,最後獲得了巨大成功。
遊福明的父親叫遊昌,母親吳氏,上無兄姊,下無弟妹。他家境清苦,但一家三口從不怨天尤人。父親在不遠的李家莊給李員外做長工。遊福明也很勤勞,上山撿拾樹枝回家當做燃料,艱辛勉強可以平安度日。
清代道光年間,遊福明10歲那年,母親因染風寒,竟是一病難支。遊福明立刻前往李家莊告知父親,並向李員外借貸白銀5兩,回來後替母親找大夫醫治。哪知銀兩花光,母親未見起色,最後病入膏肓,離開了人世。
遊昌見老伴病故,內心悲痛不已。為了安葬故人,父子兩人決定再向李員外借貸。但是李員外顧忌他們無力償還,就隻取出10兩紋銀。
遊福明見區區銀兩不足葬母,就 “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叩求李員外能大發慈悲,援手相助,並且說:“我可到員外家為奴,補償還債。”
李員外見遊福明孝子誠心,最後答應借錢。父子兩人帶著銀兩,急忙趕回辦理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