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兵製
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點。蜀漢的中央軍,《曆代兵製》說:”蜀置五軍。其左、右將軍、督、護一人,其中師、監、護、典、參軍各一人,其前師、將軍、監、護、督軍各一人,其後督、將軍、兼一人。其將校略如漢。“五軍即前、後、左、右、中軍。中軍與曹魏一樣同時又是宿衛部隊;前、後、左、右四軍略等於曹魏的外軍。蜀漢中央軍置軍師將軍一至二人,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五軍的組織係統不完全一樣,中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都護、領軍、典軍各一人;前、後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領軍、典軍各一人;左、右軍有護軍、監軍、都護各一人。據《三國誌·蜀書六》,前、後、左、右軍的統帥分別是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隻有中軍統帥是護軍;而據王平、劉敏、薑維等傳,前、後、左、右四軍又常以護軍或監軍為各自的統帥。因此,前將軍等官號,究竟是護軍的另稱還是進稱,或者是不同時候的職官,還有待進一步考查。 蜀漢的基層軍隊,有許多不同的稱號。《曆代兵製》:”兵有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之別,蓋不全用蜀人也。“”劉璋時,三輔流人數萬,收以為兵,號東州兵。“這裏所舉的尚不完全,據王欣夫《補三國兵誌》統計,蜀漢有以下稱號的基層軍隊:曲長則蜀漢往往有專門的前鋒隊。無前、無當,二者可能同為一支精勇的隊伍。飛軍,以羌族的一支——青羌為主,分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隊伍。虎騎,精勇的騎兵隊伍,此外還有散騎、武騎等騎兵隊。白毦,由以白羽毛為飾的少數民族組成。賨叟,由賨人(湘、川一帶的少數民族)組成。此外還有夷兵,由荊州一帶少數民族組成。從這些稱號可以看出,蜀漢政權不僅讓蜀中漢人當兵,而且大量以外族為兵,組成飛軍、青羌、白毦、賨叟、夷兵等外族軍隊。從東州兵的情況還可看出,蜀漢還把外來流民組建成軍隊。名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薑維。
東吳兵製
比較雜亂,大體也與魏無異。其軍隊特點,如《曆代兵製》所說:”吳多舟師,營校略異於漢。“東吳立國江南,北有長江天險,東南有東海、南海,內地多湖泊水澤,多水域的自然條件,尤其是豐富的物產和發達的經濟,決定其水軍強於魏、蜀,以致數次以舟師挫敗來進攻的曹魏大軍。東吳的船隻體積大、數量多,並且有艨艟、鬥艦、樓船、飛雲、蓋海、赤龍、馳馬、長安、大舶、大艑、青龍戰艦、晨鳧等眾多名號。根據《吳書》的記載,當時能載馬八十匹的還算小船。又根據《晉陽秋》,西晉滅吳時,接收其船隻五千餘艘,其中包括運輸船和戰船,運輸船中,相當大一部分屬於水軍作運輸軍需用。這樣,我們雖不能得知東吳水軍船隻的具體數字,但其規模之大則是可以想見的。當時東吳水軍舟師不僅時刻巡守長江天險,而且遊弋於遼闊海域。東吳水軍統帥為水軍都督。 東吳的中央軍與曹魏、蜀漢相同,有前、後、左、右、中五軍,軍中將領亦有護軍、領軍、典軍、軍司馬等。一旦進行戰爭置大都督總領五軍,各軍置部督等。名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程普、韓當、周泰、甘寧、太史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