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禮相待——有禮有節2
張英讓牆三尺傳美名
我國傳統禮儀發展至清代,對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無不作出詳盡的規定,二且禮儀中處處體現著尊卑差別。但就是在這種尊卑差別的大背景下,朝廷重臣張英卻能不持尊大,以寬容的胸襟處理家中的鄰裏之爭,足見儒家道德文化的偉大力量。
那是在清代初年,在安徽桐城有一條小巷,巷子裏居住著兩戶相鄰的人家。一家姓張,家主張英是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另一家姓吳,家主為地方權貴,人稱“吳大老爺”。
這兩戶人家,雖相鄰多年,但並不來往。他們是左鄰右舍,各走各的門,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無事。
誰知這一年,張、吳兩家同時大興土木,翻建房屋,大有顯榮貴之意。其實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問題是,這兩戶人家在翻建房屋時,都要將各自的山牆向外延伸,以擴大房基,結果引發了爭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時間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縣衙老爺那裏。
張、吳兩家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家,縣衙老爺乃七品芝麻小官,豈敢輕易判決,以致官司遲遲沒有結果。
張家因家主官大,見此小小的官司竟遲遲無果,不免氣憤難忍,沒奈何,隻好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寫信,並派管家人持書星夜趕往京城,稟報在京的張英,希求張英出麵幹預,以振族威,出掉這口怨氣。
遠在京城的張英接到家書後,起初確也很氣惱,好在他的妻子是一個知書達理的人,知道情況後淡淡一笑,勸丈夫道:“相鄰相爭,隻為一牆,何至於如此呢!你是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對此區區小事,應該大度才是,讓人幾尺何妨?”
妻子接著說:“俗話講‘金厝邊、銀鄉鄰,親幫親、鄰幫鄰’,難得鄰居,理應互幫互讓,何必為蠅頭小利爭得麵紅耳赤,打得頭破血流,弄個兩敗俱傷呢?讓一點風平浪靜,讓人三尺,並不是怯懦,而是舍利取福。”
張大人聽了妻子的話,也覺得言之有理,頓時息怒,隨即付書一封,交管家人帶回。
張家人接到張英來書,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急急地拆開一看,卻見書中僅有一首詩。這首詩寫道:
千裏來信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讓牆詩》使張家人息怒默語,後來一合計,確實也隻有“讓”這唯一的辦法。於是悄悄地將與吳家相鄰的山牆拆除,退後三尺。
張家這一反當初的舉動,使吳家很受震動,心中讚歎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吳家愧疚之餘,也仿效張家的做法,主動地將與張家相鄰的山牆退建三尺。
這樣一來,使得張、吳兩家宅居間形成了一條6尺寬的巷道。被稱為“六尺巷”。
張家自張英以來,家族更是人才輩出,家族6代共出進士13人,其中入翰林者12人。張英長子張廷瓚1679年進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張廷玉 1700年進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學士,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最初典章皆出其手,與鄂爾泰等同為軍機大臣,而且恩遇最隆。
時人稱張英、張廷玉“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門第榮耀,世不多見”。
張英雖居高位,但能弘揚仁義,宣導謙讓,主張寬容處世,大度待人,在處理鄰裏糾紛問題上,選擇了以忍謀和、以讓求睦,使得張、吳兩家化幹戈為玉帛。此巷雖寬了6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寬了萬丈,正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
“六尺巷”故事已經遠去,但這件事遠遠超出其本意: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
[旁注]
翰林 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翰林院從唐代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製的重要機構,院裏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明清兩代改從進士中選拔。明清兩代的翰林學士,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谘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
軍機大臣 始稱“辦理軍機大臣”,後來又改為“軍機處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簡稱“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雅稱“樞臣”,是軍機處的官職之一。負責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