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光大——親情天下1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儒家思想進一步得到強化,湧現了很多孝悌卓行。杜環的古道熱腸、少年謝定住憑借強烈的孝心打虎救母、陳世恩情關手足感化弟弟、沈雲英亦孝亦忠能兩全,以及方觀承將的仁愛之心,表明儒家孝悌傳統得到了繼續保持。
事實上,明清兩代朝廷對上述孝悌行為的旌獎及勸忠勉孝,一方麵反映了官方“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實踐,另一方麵,也促使入關後的少數民族逐步完成漢化,最後融入到中原漢文化之中。
杜環古道俠腸代人養母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無論是出於農民階級樸素的親親情感,還是出於永保萬世一統大明江山的政治需要,他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儒家“孝悌之道”作為維係社會穩定、促進家族和諧的道德力量。
開國帝王強調“孝悌之道”,有皇帝號召於上,就必有臣工響應於下。於是,在明代初期官吏中湧現了像杜環這樣代人養母的古道熱腸之人。
那是杜環在任太常丞時,有一天,他正在家中陪著客人,突然有一個年紀很大,衣衫襤褸的老婦人來到家中。杜環看老人家這個樣子,非常驚訝。一打聽,老太太便把遭遇哭著告訴他。杜環聽著也流下了眼淚。
原來,杜環的父親杜一元有位朋友常允恭,是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後家境衰敗。常允恭的母親張氏年紀已經60多歲了,在九江城下傷心地痛哭,哀歎自己無人奉養。
三九寒冬,朔風凜冽,雪寒透骨。孤苦伶仃的張氏常常拖著病體來到井邊打水,她吃力地搖著轆轤,沒有力氣去提水桶,轆轤反轉,將水桶栽到井裏。有好幾次摔倒在井台旁,但又艱難地爬起來。
有認識常允恭的人可憐張氏年老,告訴她說:“現在的安慶太守譚敬先是你兒子允恭的朋友,你應該前去投奔,他念及與你兒子舊存的交情,一定會照管你的。”
張氏遵從這個人的指點,坐船到了譚敬先處。可是譚敬先婉言謝絕不肯容納。
張氏處境非常窘迫,想到兒子曾在金陵做過官,親戚好友或許還有存在的,也許能有點希望。可是到了金陵,她一個也沒有訪到。
張氏以前聽兒子說杜一元是朋友,就又打聽杜家在什麼地方。知道情況的人告訴說:“杜一元已經去世很久了,隻有他的兒子杜環還在。”並告訴杜家位於鷺州坊間,門口有兩棵枯樹可以辨認。
張氏穿著破舊衣服,走投無路,隻好投奔杜環家。杜環麵對白發蒼蒼的常大娘,大動惻隱之情。他雙手扶著老人坐下,對老人行了晚輩之禮,又呼喚妻子和孩子來行禮。杜環的妻子馬氏換下常母的濕衣服,又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常母穿。然後,捧著熱粥讓常母吃,抱來厚被子鋪在床上,讓常母歇息。
常母問起平素較為親近的、情誼深厚的老朋友。杜環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沒有存在的了。常母又問起她的小兒子常伯章的下落,可杜環也不知常伯章的確切消息。常母唉聲歎氣,非常失望。
杜環隻好婉轉地對常母說:“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我替您老人家打聽一下他們的近況。”
杜環為了打消老人的顧慮,又安慰老人說:“假若沒有人侍奉您,我家即使再貧窮,也能奉養起您老人家。況且我父親和常老伯親如兄弟,現在您老人家貧困窘迫,不到別人家去,投奔到我家來,這也是兩位老人在天之靈把您老人家引導來的啊,希望您老人家就別見外了。”
當時正值戰後,年成不好,一般人家親生骨肉都難以保全。杜環的妻子發愁地告訴丈夫說:“夫君,我知道你是好心人,可是咱們家也不富裕,添人進口,日子不更拮據了嗎?”
杜環告訴妻子會有辦法的。杜環妻子也是熱心腸的人,見夫君很有信心,眉頭舒展開來。
常母見杜家也不富足,雨停後堅持要再找找其他朋友。杜環隻好派一個女傭跟著同行。常母找到了天黑,再找不到熟人,隻好返回杜家,住了下來。
杜環的妻子從箱底翻出當初陪嫁的布料,比量著常母舊衣服尺寸,給常母縫製了新的衣服和被褥。常母感激地對杜環妻子說:“這真是大娘修來的福分那,真要多虧你們兩口子呀!這輩子,真是無法報答你們了!”說著,掩麵哭泣。
杜環妻子趕緊說:“大娘,您別哭。誰沒個為難的時候呀,您就放心地在這裏住吧!”
杜環一家人,都像對待母親一樣地侍奉她。杜環兒子一口一個“奶奶”地叫著,圍繞在她的身旁。常母由於以前處境艱難,個性變得很急躁,隻要稍稍不順她的心意,往往就發怒罵人。杜環私底下告誡家裏人,盡量順從常母,不可以因為她貧窮困頓,就對她輕視、傲慢,和她計較。
常母患老年疾病,杜環親自替她煎烹藥材,還一匙一匙地喂她喝。因為常母的緣故,杜環家人都不敢大聲說話。
就這樣過了10年,杜環做了太常寺的讚禮郎,奉皇帝的詔令到會稽舉行祭祀。在返回時路過嘉興,正遇到常母的小兒子常伯章。杜環告訴他說:“你的母親在我家,日夜想念你都想病了,你要早點去見她!”
常伯章不以為然,隻說:“我也知道這情況,隻是因道遠沒能去罷了。”
杜環回到家,又過半年多,常伯章才來。這一天,正是杜環的生日。常母看到自己的小兒子,放聲大哭。杜環家裏的人要製止她,說這不吉利。
杜環說:“這是人之常情,有什麼不吉利的?”
過些日子,常伯章看到母親年老,不能遠走,竟然謊稱辦其他事情辭別而去,再也沒有回來看望老母。杜環侍奉常母更加慎重小心。然而,常母越來越思念小兒子常伯章竟是一病不起,情況越來越嚴重,眼看著風燭殘年,已是油盡燈枯,郎中也回天乏術了。
臨終之時,常母顫抖著雙手,指著杜環說:“我拖累你了,拖累你了!你比我的親兒子還要親!願你的子孫都像你這樣忠厚善良啊!”
常母去世時,杜環披麻戴孝,完全按照杜家祖母的禮儀辦事,替她準備了棺木,舉行了入殮安葬的禮儀,在城南鍾家山買塊地給她安葬,家裏擺放了老人的靈位。每年清明掃墓、祭祀,從不間斷。
杜環悉心照料常母10多年,直至養老送終。大家都稱讚他的孝行,稱之為“高義之士”。杜環是仁愛的典型,在朋友亡故後,能夠奉養他的親人,這個“高義之士”的稱號,實在名副其實。
[旁注]
太常丞 太常是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禮,吉凶賓軍嘉禮以及玉帛鍾鼓等威文物的官員。漢代時位列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縣行政,也統轄博士和太學。魏晉至明清時期,曆代太常職掌基本與漢代相同。太常丞就是輔佐主要官員做事的官吏。
主事 古代官名,屬於封建品級製度中較小的底層辦事官吏。明代為各部司官中最低的一級,官階正六品。清代沿襲,進士分到各部,先補主事,遞升員外郎、郎中。內務府、理藩院等官署也有主事,主要負責一些日常公文的處理與消息的上傳下達。
坊間 古代把一個城邑劃分為若幹區,通稱為“坊”。街市上的、街頭巷尾的、非官方的街巷和街坊等。比如:坊市,即街市;坊郭,即城郭市街;坊肆,即商店;坊店,即店鋪;坊賈,即書商;坊子,即煙花之所等。
讚禮郎 古代文官官職名,在清代之位階為正九品。禮郎職能通常負責宗教祭祀,為配置於太常寺之基層官員編製,其上有讀祝官及主事等主管官。清代亡後該官職廢除。
[閱讀鏈接]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誠如斯言,杜環宅心仁厚,注重仁愛孝心,對古今世道人心確有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