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舉製度,即在已任職的低、中級官員中保薦中高級官員。清代重視保舉製,它是清代選官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行整個清代。
保舉製自清順治初年便開始實行。清入關伊始,急需各方麵的人才,科舉考試遠遠無法滿足其求賢若渴的局麵。於是廣羅賢才,詔廷臣各舉所知。當時的保人隻需向朝廷題名和被保人的履曆,至於才品如何,社會地位與身份如何,則無須過多考慮。可見,最初的保舉還比較混亂,實行保舉的目的主要在於收攬人心,解決由科舉取士得人不足的矛盾。
清康熙年間,以廉能第一聞名的直隸巡撫於成龍在遷兩江總督前,一次保舉直隸守道董秉忠、通州知州於成龍、南路通判陳大棟、柏鄉知縣邵嗣堯、阜成知縣王燮、高陽知縣孫宏業、霸州州判衛濟賢七人。適逢江寧知府缺出,奉詔命以通州知州於成龍升補。
清雍正、乾隆以後,由督撫保舉所屬地方官更為皇帝所提倡,而且有明舉和密舉之別。明舉,是督撫以題本的形式保舉屬員,通過各級行政衙門上達皇帝。密舉,則是督撫親書密折直接具奏皇帝。清雍正執政時期,隨著密折製度的廣泛推行,督撫密舉更加普遍。
在清代,某些下級官僚能否被保舉,已經成為其在仕途上升遷的憑據,也是衡量其才能的標準。為防止具有保舉權的官員任人唯親,安插親信,拉幫結黨,清政府還製定了相應的措施,規定如果保舉不當,推舉者要受連坐處分。
從吏員中選拔官員也是清代選官途徑之一。清代將政府行政人員分為官與吏,各級政府的骨幹人員稱為官,具體辦理業務的人員稱為吏。官與吏有嚴格的區別,官一般具有品級,而吏無品級。按規定,中央或地方的吏員,任滿五年即可參加考試,考取者,其身份從吏員轉為官員。
捐納製度,即允許以捐資方式購買官銜。康熙朝曾在3年內捐納知縣500餘人。清乾隆朝的道員、知府都可捐銀得之。有些人先由捐資入仕,也可成為高級官員,如李世傑捐資為巡檢,後升至兵部尚書、四川總督。
捐納製雖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但助長了官吏的貪汙腐化,捐官上任後,往往變本加厲地侵吞錢糧,侵吞之數常常超過原捐之額。
不論是科舉還是保舉、納捐的,隻是取得了做官資格,吏部按資曆報告皇帝,任命之後才成為官員。
清代對官員任命有授予、補等。任命實官用授予,例如授予六部主事、授予知縣等。任命時沒有官缺,命為候補官員用補,也叫候補。例如候補知縣,也算任命了,與實官同等,有的可以擔負臨時工作,有的就等待實缺。
任職後,改變職務有轉、改、調、升等方式。在同一衙門,轉任品級相同,位高一點的官員。例如右侍郎轉左侍郎。由一衙門,改任另一個衙門品級、地位相同的官員。例如吏部侍郎改禮部侍郎。調,即由一種官職改換為另一種品級相當官職。一般指地方官與京官互調相當職位。因為京官位高於地方同級官,調京會降一品任職。相反,會升一品任職。升,是任命高一級的官缺,例巡撫升任總督。
有時官員被任用在某一位置,並非實職,可以有署職、兼職、署理、護理、加銜、委差、額外任用、革職留任等8種方式。
署職,即見習生。進士初到部、院任職,要試用3年再授予實官。例如翰林院庶吉士、各部額外主事等。
兼職,是一個部門官員兼其他部門官員,例如禮部尚書兼兵部尚書。
署理,即本官官缺,命其他官員代理。例如署理總督,相當代理總督。
護理,即主官不在位時,例如出差、進京,由低級官員代行職責。例如巡撫進京公幹,布政使護理撫印。
加銜,即在實職外加虛銜,例如尚書加太子太保。外放總督。有時為了提高地位,也加兵部尚書虛銜,表示地位是京官。
委差,即臨時委派的大員。例如欽差大臣,學政使、鹽政使、裞監等官員都是臨時委派,事情完了,回原職。
額外任用,即皇帝額外任用的官員;革職留任,即雖然撤職,仍然在原職務主持。
清代選官向來是以“身言書判”作為首要條件的。身言書判始於唐代,為當時的吏部選官要求,清代尤其重視這4條要求,並將其定為選官標準。
所謂身,即形體,需要五官端正,儀表堂堂,否則難立官威。所謂言,即口齒清楚,語言明晰,否則有礙治事。所謂書,即字要寫得工整漂亮,利於上級看他的書麵報告。所謂判,即思維敏捷,審判明斷,不然便會誤事害人。在這4條標準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為觀瞻所係,不能不特別強調。
還有一個旁證,可以從側麵說明一定的問題。按照當時製度,舉人應會試三科不中者,還可以應“大挑”一科。大挑科不考文章,隻論相貌,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8個字,以字形喻體形、相貌。
“同”指長方臉,“田”指四方臉,“貫”指人的頭大而身體直長,“日”指身體端直而高矮肥瘦適中。以上這4個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選的可能。“身”指身體不正,“甲”指頭大身子小,“氣”指一肩高聳,“由”指頭小身子大。這4個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個就會落選。
由此可見,清代選官很重視被選者的相貌的,這是古時曆代政府選官時不多見的。
清代官員的考核,按照品級的不同,分別由吏部或主管官員負責考核,一、二品大員由皇帝直接決定考核等級,下級官員由主管大員評定等級,考核一等或不合格者,要待皇帝接見後再給予獎勵或處分。
清代規定,文職官員每三年考核一次,由吏部考功清吏司承辦;武官的考核,稱為軍政,由兵部職方清吏司承辦,其考核方法與文官的大體相同,隻是每五年舉行一次;對八旗世爵的考核不列入軍政,每三年考核一次。每次考核優異者由主管大員向皇上進行保舉,給以獎勵;考核不合格者要進行彈劾,給予處分。
對京官的考核稱為京察,地方官員的考核稱為大計。盛京作為陪都,其官員的考核與北京相同,也稱為京察。
京察每逢子、卯、午、酉年進行。一、二品大員的考核稱為列題,各省總督、巡撫的考核也歸入京察,由吏部開送履曆,呈報皇帝,由皇帝欽定考核等級。
北京和盛京的三品、四品實職官員的考核為引見,由吏部將其履曆清單呈報,由皇帝親自接見詢問,考核等級聽候皇帝指示。北京及盛京的五品以下官員考核為會核,即由本衙門堂官考察其表現注寫評語,擬定考核等級。整個盛京地區管理民務的府廳州縣官員考核全部列入京察。
大計每逢寅、巳、申、亥年進行。管理一省錢糧征收事務的布政使、案件審核事務的按察使,由總督、巡撫注寫考核評語,提交吏部,由吏部彙總具題,由皇帝決定考核等級,稱為考題。各省其餘官員的考核均為會核,由各級主管官員分別考查其下屬之職後,提出考核意見,申報給總督、巡撫,由總督、巡撫決定考核等級。
管理北京地區民務的順天府所屬各廳州縣官員,歸大計考核。京察和大計均由吏部會同都察院、吏科、京畿道負責審核定稿。
軍政一、二品大員由兵部列題,包括盛京在內的駐防將軍及各地都統、副都統、總兵等,由皇帝決定考核等級。三品以下武官的考核為會核,由其主管大員擬定考核等級後報送兵部,由兵部會同都察院、兵科、京畿道審核定稿。
八旗世爵是指八旗中允許世襲的公、侯、伯、子、男直至世襲七品官等,他們的考核不列入軍政,每三年由其主管大臣考察騎射、滿語,優異者列為一等引見,準其記錄二次;如果騎射、滿語生疏,但身體健康可以教育者,罰俸一年,仍留世爵,如下次考核還不合格者,革爵另襲。
清代官員考核內容十分廣泛,凡職務之內,均為考核內容,考核合格者分為三等,分別為一等稱職、二等勤職、三等供職。京察優異者稱為京察一等,大計優異者稱為大計卓異。不合格者由主管大員向皇帝上奏折進行彈劾,給以處分。
[旁注]
於成龍 (1617年~1684年)字北溟,號於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人。諡“清端”、贈太子太保。於成龍明崇禎年間舉副員,清順治年間出仕。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密折製度 密折是將奏文寫在折疊的白紙上,外加上特製皮匣的奏折,外人無從得知。密折製度始於清康熙晚年,完備於清雍正朝。清采用密折製度,允許和鼓勵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直接向皇帝遞密折。
道員 又稱道台,清代官名。根據清代的官階製度:道員是巡撫、總督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清代各省設道員,或有專責,或作為布、按副使。專責者有督糧道或糧儲道,簡稱糧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簡稱河道。官則有的單設,多數為兼任。
知府 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區域“府”的最高長官。唐以建都之地為府,以府尹為行政長官。宋升大郡為府,以朝臣充各府長官,稱以某官知某府事,簡稱知府。明以知府為正式官名,為府的行政長官,管轄所屬州縣。清沿明製不改。知府又尊稱太守、府尊,亦稱黃堂。
六部 從隋唐開始,中央行政機構中,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其職務在秦漢時本為“九卿”所分掌,魏晉以後,尚書分曹治事,曹漸變為部,隋唐始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禮》的六官,秦漢九卿之職務大部並入。
身言書判 唐選官時考核的內容。唐士子通過禮部試,進士及策後,不直接授官,須再通過吏部選官一關。先試收判,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為合格;試而後銓,察其身言,身必體貌豐偉,言須言辭辯正。四者合格方可。清代選官格外注重身言書判,是清代選官標準。
盛京 清代前身後金的都城,即今遼寧省沈陽市。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著手修建皇宮。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留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故沈陽又名“奉天”。
兵部 為我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兵部尚書。兵部又稱夏官、武部,兵部尚書又稱夏卿。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明代兵部尚書號為“本兵”,權最重,凡武衛官軍選授簡練,均為其掌。清代兵部隻管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不涉兵權。
[閱讀鏈接]
清代名臣於成龍少有大誌,自幼受到正規的儒家教育。他在廣西羅城為縣令時,采取剛柔並用的鬥爭策略,使一向桀驁不馴的地方豪強“皆奉法唯謹”。3年之間,羅城大治,出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於成龍的突出治行受到兩廣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視,羅城被評為治理的榜樣。
1667年,於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保舉為廣西唯一“卓異”,並升任四川合州知州。離羅城時,他連赴任的路資也沒有,出現了百姓攔道呼號,追送數十裏的感人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