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輝煌——盛行於世2
明代氣功醫學的大繁榮
明代氣功,伴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出現了繁榮的局麵,特別是氣功在醫學方麵,出現了大量的書籍理論。
明代著名長壽老人、中醫學家冷謙,據說活了150多歲。冷謙十分重視氣功養生,在其著作《修齡要旨》中寫道:
人乃氣之聚,隻有練好吐納之功,才能固守真元。人體中有氣海、血海、水海、穀海,但這四海皆由一氣而生。因此,吐納調息,練足丹田元氣,乃養生之要旨。
為了增強民眾的體質健康,冷謙還向人們介紹一些簡易的氣功保健法,如晨起叩齒、咽津、提耳,臨睡縮穀道、摩腎俞,平時靜坐吐納等。冷謙的長壽,與他躬身氣功修煉是分不開的。
王履是元代名醫朱震亨的弟子,在明初醫學界頗有影響。他所著之《醫經溯洄集》一書,充分發揮了《內經》“亢則害,承乃製”的理論。
王履分析了氣甚過極的危害性,強調要對其製止,進行導引則是一種製止氣甚的好方法。
萬全是明代著述甚豐的醫學家,他所著的《萬密齋醫書十種》、《養生四要》,是專論養生術的。
《養生四要》中有一段以靜坐養生的議論,強調了養生需要打坐、調息。書中還同時認為,打坐、調息時要思想安靜。
萬全的觀點是,靜坐不能隻是一種形式,而應該注重以意領氣,然後才能真正進入靜的境界。否則的話,呆呆地坐著,又有什麼意思呢?
為了讓更多的人掌握靜坐的方法,萬全在《養生四要》中介紹了鍛煉靜坐的訣竅,就是讓人勿視、勿語,思想集中於呼吸。
萬全強調的呼吸鍛煉,主要就是胎息。小兒在胎中的時候,無呼無吸,氣自轉運。胎兒這種呼吸綿綿的狀態,就是練習氣功的最好狀態。
徐春圃是明代中葉的醫學家,他能博采眾家之長,融會貫通於醫術中。
徐春圃在總結前人醫學經驗的基礎上,編定了洋洋大觀100卷《古今醫統大全》。這部醫學全書係分科彙編而成,最後幾卷,著錄了許多氣功、養生方麵的資料。
徐春圃不僅重視靜功,還提倡動功鍛煉,書中介紹的一套全身自我按摩法,很有健身之效,他建議人們不妨經常去做。
徐春圃說,每個人每天都要進行一次全身的按摩。從頭到腳,隻要是人身體的關節部位,都用手按摩數十次,對人的健康很有好處,還能夠預防感冒。
按摩的順序是這樣的,首先是百會穴,頭四周,兩眉,目眥,鼻準,兩耳孔及耳後,都用按的方法。再是風池,脖子左右,用擦的方法。然後是兩肩,兩臂骨縫,手腕,手指,用撚的方法。再是脊骨,或者按,或者捶都行。再後是腰和腎堂,用手搓的方法。然後是胸部,腹部,用揉的方法。再是大腿,用手捶的方法。最後是兩膝,小腿,足踝,腳趾,足心,用手撚的方法。
關於練功與經絡關係的分析,明代有兩位醫學家進行研究。一位就是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另一位是針灸學家楊繼洲。
李時珍一生致力於整理我國醫藥文獻,以一部《本草綱目》流芳百世。除了這部醫藥學經典之作外,所著《奇經八脈考》也很有價值。
《奇經八脈考》參考了道教內丹術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任、督兩脈與陰蹺極為重要的結論。書中指出,任、督兩脈,是人身體的關鍵,人能打通這兩脈,那麼百脈皆通。
李時珍在對經脈做了全麵考察後,認為練功與經絡關係密切,從而得出了“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的著名論斷。
針灸學家楊繼洲他編撰的《針灸大成》中,論述了任脈與督脈的周流。他說,通過默想黍木之珠,可以讓它在任、督二脈上下做圓形的旋轉,前降後升,一直不停。如果能夠經常這樣練功,就能夠不得病。
用氣功治療眼病,有兩個人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一個叫王肯堂,一個叫傅仁宇。
王肯堂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進士,後官至福建布政司參政。他精於醫道,以至醫名甚於功名。他的專著《六科證治準繩》中,根據自己的臨症經驗,認為氣功對治療青盲症有效,並分析說:“有能保真致虛、抱元守一者,屢有不治而愈。”
傅仁宇是明代眼科名醫,他的眼科專著《審視瑤函》,內容十分豐富。他在治療各種眼疾的論述中,對氣功療法屢有提及,認為氣功治療眼疾甚為有效,所以把動功六字延壽訣列於全書之首。
龔居中是明代著名醫學家,他對氣功治療各種疾病的研究非常深刻。龔居中所著《紅爐點雪》,是一部專治虛損癆瘵的醫藥書。在這部書中,與氣功有關的有四部分,包括卻病秘訣,卻病延年十六句之術、動功六字延壽訣及靜坐功夫。
在《卻病秘訣》篇中,龔居中對練功者意守丹田的重要性給予了充分肯定。在《紅爐點雪》中,龔居中還輯錄了一些簡單易學,行之有效的練功方法,主要有運睛除眼害法、自搓塗駐顏法、凝息袍固丹田法、運識五髒升降法、閉摩通滯氣法、鼓嗬消積滯法、兜禮治傷寒法等。
明末著名的醫學家張介賓,鑽研了《內經》一書,頗有心得。他用了30年的時間進行整理、注釋,著成《類經》和《類經圖翼》。
《類經附翼》,在氣功理論上頗多闡發。在書中,張介賓提出了“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的理論,他認為,治療著重於補益元陽和真陰。在他的著作中,有不少關於古代氣功的資料。
張介賓以《黃庭經》中“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的說法為依據,強調命門的重要性,指出命門就是人的氣海,人的盛衰安危,都在於此。氣強則強,氣衰則病。他的這個理論,對氣功習練者意守命門、丹田,都有指導意義。
陸西星是明代氣功理論中著述頗豐的一位,他在《玄膚論》係統地論述了東派丹法原理和功夫次第,具有代表性。首論三元,認為丹有三元,即天元、地元、人元,而又突出人元。人元又謂之“大丹”,乃“創鼎於外,煉藥於內,取坎填離,盜機逆用之謂也”。
陸西星的《金丹就正篇》共3篇,其要旨在闡述成大丹必須陰陽雙修的觀點。
認為金丹之道必資陰陽相合而成,“陰陽者,一男一女也,一離一坎也,一鉛一汞也,此大丹之藥物也。夫坎之真氣謂之鉛,離之真精謂之汞,先天之精積於我,先天之氣取予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陰而內陽,於象為水為月,其於人也為女。我離也,外陽而內陰,於象為火為日,其於人也為男。故夫男女陰陽之道,順之則生人,逆之則成丹”。
同時指出男子修丹,必須得先天其一之氣方成,而真一之氣必須向外求之,這進一步闡明陰陽雙修才為內丹之正統。
陸西星《方壺外史》又名《方壺外史叢編》,收書15種,共計8卷。包括《無上玉皇心印妙經測疏》、《黃帝陰符經測疏》、《老子道德經玄覽》、《周易參同契測疏》、《周易參同契口義》、《張紫陽悟真篇小序》、《崔公入藥鏡測疏》、《呂真人百字碑測疏》、《張紫陽金丹四百字測疏》、《龍眉子金丹印證測疏》、《丘真人青天歌測疏》、《玄膚論》、《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圖》、《七破論》。
或闡釋丹經,或答疑解惑,其論精當全麵,直揭丹道玄奧,頗具特色。
[旁注]
冷謙 著《修齡要旨》,是明代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有運動健身法,屬坐功類。
徐春圃 在1568年於北京發起創辦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醫學會“一體堂宅仁醫會”,提倡精益求精的醫術和高尚的醫風醫德,在曆史上起到了先驅作用。曾著有《古今醫統大全》、《豆疹泄密》、《醫學未然金鑒》等書。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曆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龔居中 明代醫家。精醫術,擅長內、外、婦、兒諸科。著《痰火點雪》又名《紅爐點雪》,詳論肺癆病之證治。另著《外科活人定本》、《外科百效全書》、《幼科百效全書》、《女科百效全書》、《小兒痘疹醫鏡》、《福壽丹書》等。
陸西星 (1520年~1606年)。明代道教人士,道教內丹派東派的創始人。自幼聰明,才華橫溢,工詩文,擅書畫,頗有名望。但早年考進士九試而不中,於是棄儒學道,入山隱居。數次遇異人,得受仙道秘訣。後聲言呂洞賓降臨其北海草堂,親授丹訣。
[閱讀鏈接]
明代氣功與醫學結合得最為緊密,其中多部氣功著作都融入到醫學之中。
如孫汝忠《金丹真傳》,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仙佛合宗語錄》,高濂《遵生八箋》,朱權的《活人心法》,陳繼麼的《養生膚語》,鐵蜂居士的《保生心鑒》,王廷相的《攝生要義》,羅洪先的《衛生真訣》、《萬壽仙書》,混撼沌子的《錦身機要》,胡文煥的《類修要訣》、《養生導引法》,高攀龍的《靜坐說》等,既重視氣功養生煉養方法,也重視醫學養生保健作用,書中都列有具體功法,頗為實用。
清代氣功與武術交相輝映
至清代,由於武術、醫學都進入了極其繁盛的時代,氣功相應地走到了它的輝煌時代。
如少林氣功,以靜深靜,靜中求動為宗旨,苦練氣沉丹田,調全身之宗氣、衛氣、元氣。靜者為內功,可以穩神養性,防治疾病,祛病延年,動者可以迸發虎勁,助生推山之力。內外相兼,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