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強身——精武英雄2
少數民族武術傳承不衰
至清代,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格局最終形成。而在此之前,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民族融合,這也促成了武術的交流與傳播,光彩奪目的少數民族武術,成為中華武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也可以這樣說:中華武術是以漢民族武術為主體,融彙多種民族武術形式而形成的。
早在先秦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民族就精於騎射,《文獻通考》記載: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稍長,則射狐兔,食肉。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田獵禽獸為生,急則人習攻戰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
在武術界頗有影響的“射柳”,就是匈奴民族古老的習武活動。《漢書·匈奴傳》記載:“秋,馬肥,大會林。”顏師古注:“林,繞林木而祭也。自古相傳,秋天之祭,無林木尚樹柳枝,眾騎馳三周乃止”。繞林木馳馬騎射,這種活動即“射柳”。在遼、宋、金、元各代比較盛行,史書中多有記載。
少數民族的尚武精神和騎射本領對內地影響頗大,趙武靈王就倡導“胡服騎射”,《史記》記載趙武靈王的話說:“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之社稷,奈何?”
他不顧眾人的嘲弄,決心改變中原民族寬袍長裙的服裝,換上便於習武的短裙窄袖,從而使國力大增。趙武靈王的做法吸取了北方民族尚武強悍、勇於戰鬥的精神,是民族武術相互交流的一個典型例證。
以後曆朝曆代都很注意學習少數民族高超的武藝。一些地處偏遠的民族,在生存競賽中,鍛煉出了武勇蠻健的體魄和高強的武藝,如《樂府歌》中曾記述了一位女中英雄秦可休:“秦家有婦女,自名曰女休。休年十四、五,為宗行報仇,左執白陽刀,右據宛景矛。”一手拿刀,一手持矛,颯爽英姿。
《晉書》記載秦世宗符健,其母夢大黑熊而受孕,“及長勇果使弓馬”。符健的兒子符生,生下缺一目,兒時,符健嘲笑他,“生怒,引佩劍自刺出血”,可見其勇猛。“及長,力舉千斤,手格猛獸,走及奔馬,擊刺騎射,冠絕一時。恒溫之來伐也,生單馬入陣,搴旗斬將者前後十數。”
一些少數民族尚武的傳統長盛不衰,其中回族武術、苗族武術,土家族武術、傣族武術等少數民族武術形式深受練家喜愛,魅力無窮。
回族,即穆斯林,以強健、勇武、團結和不畏強暴著稱於世,回族武術十分發達,其主要的武術項目有散手、長兵、短兵、拳術、鞭杆、龍爪鉤、五虎群羊棍、查刀、查槍等器械和套路在漢族武術中很少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回族鞭杆是由牧馬鞭索發展起來的,由一根齊眉棍上縛一繩索,索端係一重約750克的鋼鏢。回族武術在曆史上名聲顯赫,傳說朱元璋起事時隊伍中有很多回族將領,正是依靠這些穆斯林戰將,朱元璋才得以建立明朝,所以民間有“十大回回保國”的說法。
著名的查拳,據傳是由西域穆斯林查密爾創建的。當時他應詔東征倭寇,途經山東冠縣張尹莊時身染重病,住在一戶回民家中,受到精心醫護。
痊愈後,查密爾傳拳術一套,以示謝意,當地回民遂將這套拳稱之為“查拳”,以紀念這位傳拳之人。從此查拳便流傳開來,冠縣也被稱為“查拳的故鄉”。
清代時,穆斯林為了保衛自己的民族和信仰,各地穆斯林在清真寺中設置習武場,每日禮拜後在一起習拳弄棒、切磋武藝,使回民武術得到了長足發展,湧現出眾多的武學大師。
河北滄州回族武術家吳鍾,雍正時被譽為“北方八門拳術之初祖”,擅長剛勁的八極拳,大槍也聞名於世。
1735年,他曾三破少林寺,寺僧欽佩他的武功,贈錦旗一麵,上書“吳鍾大槍世無雙”,他還兩次與康熙第十四子允禵比武,接連兩次在允禵眉尖上點白,而允禵竟無察覺,由此,“神槍吳鍾”的美名流傳天下。
苗族武術在苗語中稱為“舞吉保”,源遠流長,勇其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角抵”,在湘西苗族聚居地流傳著“蚩尤拳”,演練者頭帶牛角,身披棕甲,腕套虎爪,保持著古老的民族風格。
在曆朝曆代,雖然苗族武術經常受到壓製,但生命力特別旺盛的苗民,為了生存,仍然暗中習武,並與生產工具結合,創造性地發明了許多罕見的兵器。苗民的“牛皮鐺”,用牛皮滾包紮實,縫口上塗豬血、生漆,裏麵灌氣,富有彈性。
據說“牛皮鐺”的發明者石老岩與一教頭比武,教頭用棍“獨劈華山”,石老岩用牛皮鐺架格,隻聽“嘭”的一聲,棍不翼而飛;第二回合,石老岩將氣放掉,似一根軟皮帶,一個“順水推舟”纏住來棍,輕輕一帶便收了過去,令該教頭讚歎不已。
苗家拳法結構緊湊、手法眾多,講究後發製人,特別重禮義、講武德。苗家拳出手有“四用四不用”之說,即生死關頭用,一般不用;路見不平用,忍得過去不用;首犯我者用,不犯我者不用;辱我族者用,一般欺我不用。
苗家收徒也有“三教、三不教”之規:溫柔者教,好事者不教;知禮重義者教,亡命之徒不教;誠實本分者教,好色貪杯者不教。
苗家還有一種有名的“苗家雙環刀”,僅尺餘長,貼袖掩藏,用時瞬間亮出,鋒利無比。
據史書記載,苗寨中有人得子,其親家便送上頑鐵一塊,由匠人製成刀的粗胚,埋入泥溝。以後每年取出鍛冶一次,至小孩長到16歲時開刃,趕一頭水牛快步走來,一揮刀牛頭便悄然落地,而牛居然不覺疼痛,前走10多步才轟然倒下,足見刀之犀利。
[旁注]
社稷 社在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實際象征國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禮都叫“社”。稷指五穀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長五穀的土地神祇,這是農業之神。後來“社稷”就成為國家的代稱。
樂府 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時期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采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清真寺 伊斯蘭教建築群體的型製之一。是穆斯林舉行禮拜、穆斯林舉行宗教功課、舉辦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動的中心場所。唐宋時期稱為“堂”、“禮堂”、“祀堂”、“禮拜堂”,元代以後稱“寺”、“回回堂”、“禮拜寺”,明代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遂將“禮堂”等改稱“清真寺”。
武德 早在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論述。以後隨著時代的展,武德的涵義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大多以“尊師重道,孝悌正義,扶危濟貧,除暴安良”、“虛心請教,屈己待人,助人為樂”,“戒驕奢淫逸”等作為武德信條。
[閱讀鏈接]
我國幅員遼闊。一些地方的少數民族武術饒有趣味,如彝族燕爾新婚之時的武打,令人耳目一新。
古時候,彝族盛行搶婚,其中就摻雜有武打,《東川府誌》記載:“將嫁女,三日前,持斧入山,伐帶葉鬆樹,於門外結屋,坐女其中。旁列米淅數十缸,集親族,執瓢杓列械環衛。婿及親族新衣,黑麵乘馬持械至,兩家械而鬥,婿直入屋中,挾婦乘馬疾驅走。女母持械杓半淅追逐澆婿,大呼餘族同逐女,不及,怒而歸”。
達於極盛的武俠精神
我國武術源遠流長,其中曆朝曆代都流傳著俠義天下的武俠精神,至清代,這種精神達到了極盛
武俠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有勇氣,更重要是有“俠”的品質,這一點,《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概括得比較準確。他在《史記·遊俠列傳》中說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這就是自春秋戰國以來我國所流傳的俠的精神。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國爭雄天下,無不注意網羅有特殊技藝的人才,出現了養士之風。戰國四公子都曾養士數千人,而不避生死的武俠更是他們刻意搜尋的人才。
古代武俠並沒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在做出驚世之舉以前,多是混跡於市井中的無名小民。
如戰國時的朱亥是魏國都城大梁“市井鼓刀屠者”,聶政以屠狗為生,荊軻是一介遊民。他們的抱負不同世俗,平時的言行舉止也不同於常人,雖然社會地位低下,然而自尊自強,卓然傲立,平交王侯,不為權貴所屈。如貴為王弟的信陵君多次邀請區區屠戶朱亥,朱亥卻置之不理。
由於武俠可以承擔重大使命,而且這些使命常關係到君王的身家性命、社稷國祚,於是當時貴族看重他們重氣節輕性命的品質,降尊折節,對這些人禮遇有加,結為心腹。
如吳公子光善待要離、專諸,以便讓他們為自己登上王位行刺;魏國嚴仲子交結聶政以刺丞相俠累;燕太子丹為行刺秦王,尊荊軻為上卿,以山珍海味、車騎美女相待,而且每天親自登門拜訪。
一旦武俠感到自己得到尊重和信任,便為知己者去赴湯蹈火,必要時不惜一死,以報知遇之恩。我國曆史上有許多這樣的武俠以生命為代價,為報“知己”在曆史上寫下了驚心動魄的篇章。
春秋戰國時的武俠,給後人以深刻的影響,他們的人格品質為後世不斷頌揚,為人們所景仰,他們的言行舉止,成為許多後人模仿的榜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成為千古絕唱。
文武雙全是我國古人的人格理想,文人以武學為好,武人以儒俠為尊。古代一般有錢人家的孩子除了要讀《四書五經》、詩詞歌賦以外,還有專門的武術老師教授傳統武術。
風氣所及,我國曆史上出色的武術家往往也是出色的詩人和文學家,而以文學著名的士人往往也是武術“練家子”,或者對武術有濃厚的興趣。這種文武交融的現象在曆史上屢見不鮮。
唐代的詩人李白,其詩歌成就幾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又有詩仙之稱。不過,李白早年愛好的是學劍求道,他曾經在青城山和道士學劍,又在山東齊州領過道教的道篆,也就是正式成為道教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