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發展——明清生物學2(1 / 3)

新的發展——明清生物學2

水產動物的研究成果

明清時期,對水生動物的研究利用達到了高峰。著作數目較多,記述較詳,有許多新的發現,其中不少種名為現代所沿用,分類方法亦有所進步,有些關於魚類生理習性的記載頗有價值。

這一時期關於水產動物的著作中以記載魚最多,反映了魚類在水生動物中所占地位;記福建水產最多,反映了當時福建在沿海開發以及商業貿易中的地位。

張翰是西晉文學家,祖籍吳郡吳縣,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他為人縱放不拘,而有才名,都說他有阮籍的風度。

有一次,張翰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從一艘船上飄來,便登船拜訪。張翰與那人雖素不相識,卻一見如故,便問其去處,方知是要去洛陽,於是說:“正好我也有事兒要去洛陽。”便和那人同船而去,連家裏人也沒有告知。

一天,張翰見秋風起,突然想到故鄉吳郡的蓴羹、鱸魚膾,心想怎麼能夠舍棄朵頤之快跑到千裏之外呢?於是立刻還鄉。

西晉張翰“蓴鱸之思”,成為南方人士愛好食魚的佳話。

南方人很大部分的蛋白質是從統謂之漁業的水產品中獲取的。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就說,南方楚、越之地的人們“飯稻羹魚”,誠如斯言。

至明清時期,由於長江中下遊地區水產業的高度發展,以魚為主的飲食更加流行。其中以魚為蚱的技藝,有鰉魚蚱、鱘魚蚱、荷包蚱、銀魚鮓、蟹蚱等10餘種,魚蚱製作工藝較以前更趨精致。

比如太湖地區荷包蚱的製作,多用溪池中蓮葉包裹,數日即可取食,與裝在瓶中魚蚱相比氣味特妙。

荷包蚱並不是直接在荷塘邊製作,而是先將鱘魚切成片,用米屑、荷葉分層包裹,當地人管它叫荷包。

製作魚蚱所用原料多采用鱘鰉魚。這主要是因為鱘鰉魚骨質鬆脆、肉質細嫩,最適於製鮓。

清代康熙年間文人沈朝初在《憶江南》記載:“蘇州好,密蠟拖油鱘骨蚱”,盛讚魚蚱美食。

明清時期江南魚類美食的盛行,說明這一時期水產的利用達到了一定水平。尤其是許多相關著作的問世,將水產動物的開發利用推向了一個新的曆史性高度。

明清時期水產類著作,主要有專業的魚類著作和綜合性著作兩大類。魚類方麵有《種魚經》、《異魚圖讚》、《異魚圖讚補》、《魚品》和《江南魚鮮品》等。兼及其他水生動物的綜合性著作有《閩中海錯疏》、《記海錯》、《海錯百一錄》等。

明清時期魚類專書中,以明代學者黃省曾的《種魚經》較早,其中對《陶朱公養魚經》的魚池設計做了進一步補充和改進:在魚池中做島,環島植樹,頗有人工生態係統意味。書中分列18種淡水魚類如鱘鰉、鰳魚、石首、銀魚、鯽魚等加以記述。

稍後,有明代文學家楊慎撰、明末清初官員胡世安補的《異魚圖讚》、《異魚圖讚補》和《異魚圖讚閏集》,特點是以韻文形式寫作,語言十分簡練。

比如記記“烏賊”:“魚有烏賊,狀如算囊,骨間有髻,兩帶極長,含水噀墨,欲蓋反章。”既記形態,又記生理,還對烏賊吐墨行為作了描述。

全書記魚類110餘種,其他水生動物如龜、鱉、蚶和哺乳動物鯨、海牛等近30種。對鯨的自殺行為也有記載。《補》和《閏》集引用典故較多,種類也有所補充。

明代官員、金石家、書法家顧起元寫有《魚品》,所記都是江東地區水產數十種,文字簡明。

另外福建發現1743年抄本《官井洋討魚秘訣》,記錄了當地漁民的捕魚經驗,對官井洋的暗礁位置和魚群早晚隨潮汐進退方向以及尋找魚群的方法都有詳細記錄,很有實用價值。

清代官員陳鑒寫有《江南魚鮮品》一書,記鯉、鱗、鱸、鱖、鱧、鮪等淡水魚類18種,均有形態描述,但側重食用價值。另外《漁書》和《魚譜》兩書,雖有著錄,但都已佚失。

明清時期水生動物的綜合性著作中比較突出的是《閩中海錯疏》。此書作者是屠本畯,他在入閩任職後,應當時在京任太常少卿的餘寅的要求,寫成此書。

屠本畯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還寫有《閩中荔枝譜》和《野菜箋》等書。

屠本畯熟悉海物,有實際知識和愛好。更重要的是,他當時任福建鹽運司同知,他認為,海產動物種類繁多,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自己身為鹽務官員,並熟悉海物,因此也將寫這部著作,作為自己分內的事。

《閩中海錯疏》成書於1596年。是明代記述我國福建沿海各種水產動物形態、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和分布的著作。對近代生物學研究和海洋水產資源的開發有一定參考價值。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中卷為鱗部,下卷為介部。共記載福建海產動物200多種,包括少數淡水種類。以海產經濟魚類為主,計有80多種,其中包括著名的海產品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對蝦和蟹等,分屬於20目40科。

此外,還有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兩棲動物及哺乳動物。

這部著作根據動物生物學特性,將它們分成許多群,在大群中還有小群,從而體現了彼此的親緣關係,發展了自然分類體係。

《四庫提要》評論這本書說:“辨別各類,一覽了然,有益於多識,考地產者所不廢。”是有見地的。

屠本畯另著《海味索隱》列十六品為:蚶子頌、江瑤柱讚、子蟹解、礪房讚、淡菜銘、土鐵歌、頌、蛤有多種、黃蛤讚、鱟箋、團魚說、醉蟹讚、蝗魚鯗魚銘、青鯽歌、蟶讚、魚頌。

作者以頌、讚、歌、說、箋等多種文學形式,表述了水產動物的名稱、形態、種類、性味、產地和用途多方麵的知識,也很有特色。

屠本畯做學問重視調查研究,不以輯錄古籍資料為主。因而他描述的動植物,多數能說明其形態、生活習性等,使讀者能辨認其種類。《四庫全書提要》說它“辨別名類,一目了然,頗有益於多識”,這一評價是公允的。

他親自觀察、調查為重點,取得直接的實物資料,故能辨別前人對動植物認識的謬誤,不以訛傳訛。

此外,他對前人的經驗和知識頗為尊重,在《閩中海錯疏》等著作中,引用了許多前人有關動植物知識的文獻,但他在吸取前人科學知識時是審慎的。總之,屠本畯在生物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