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事文化——農諺農時
諺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它源於古代勞動人民的口頭流傳。來自生產鬥爭的農業諺語和氣象諺語,是最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的諺語,對我國古代乃至現代的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都有著極為積極的指導作用。
自古以來,人們在生活和生產活動之中一直關注節氣的變化規律。
二十四節氣的製定,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麵知識,它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受到廣大農民喜愛。
古代農業的諺語文化
我國曆代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勞作中,取得了大量的寶貴經驗,摸索出了農業生產上的種種規律,然後把這些都濃縮到形象、生動、簡短的語句中去,由此創造了豐富的農業諺語。
農業諺語用簡單通俗、精練生動的話語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曆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我國的諺語源遠流長,清代杜文瀾輯《古謠諺·凡例》說:諺語的興盛在文字產生之前早就已經存在了,在那時並沒有文字上的記載。說明諺語在文字產生之前早就已經存在了。
有了文字之後,諺語才被記錄了下來。如漢代的《四民月令》、《田家五行》,晉代的《毛詩草木蟲魚疏》,北魏的《齊民要術》等古書中都有大量的記載。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所以農業諺語涉及眾多內容,其中關於天時、地利和人事方麵留下了豐富的諺語。
天時,是節氣農時的條件,即溫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條件。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為保證農事活動的順利進行,必須要準確把握農時。
我國農業,尤其是古代農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時”的影響,因此,掌握節氣變化,不違農時地安排農事活動,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一條重要的原則。
“節氣”是固定不變的,而自然條件,卻往往發生變化。農業生產必須根據節氣的變化,因地製宜,不違農時的安排生產,使莊稼的生長發育過程,充分適應自然氣候條件。
在麵積廣闊的我國領土上,同一節氣在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各不相同,因此農業生產要“因地製宜”,有些諺語就明確體現了這種精神。
比如以冬小麥的播種季節為例,華北地區中部的農諺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華北地區南部的農諺是“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華北北部的農諺是“白露節,快種麥”。
再如芝麻的播種季節,北方是“小滿芝麻芒種穀,過了冬至種大黍”;中部地區是“芒種種芝麻,頭頂一棚花”;南部地區是“頭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莊稼”。
即使是在同一地區,由於地形地勢的不同,彼此的氣候條件、溫度、濕度也不一樣。
還是以小麥的播種為例,華北的農諺就是“白露種高山,秋分種平川”;湖北的農諺則是“白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川”。
高山和平川,即使它們是屬於同一地區,播種同種農作物,農時上也要有所差異。其氣候、時令節氣、溫度等變化直接影響著農民們的春種秋收、衣食飽暖,影響著農業的生產。
地域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農時,古代農業主要是靠天收獲,因此先民對天時和農業生產之間的關係都十分注意。
為此,先民們根據多年來對天時節令的關注,積累了許多的經驗和教訓,概括出了無數經典的農業諺語,成為了先民生產生活中重要的“天氣預報”,給人們的生產帶來了便利。
至於地利諺語,地利,是指農業生產中的土、肥、水各個環節的重要經驗。土地、肥料和水都是農作物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
關於“土”的諺語很多,有講土壤改良的,有講水土保持的,有講深耕的,還有講整地的。
講土壤改良的諺語如:“黃土變黑土,多打兩石五”;“冷土換熱土,一畝頂兩畝”;“鋪沙又換土,一畝頂兩畝”;“白土地裏看苗,黑土地裏吃飯。”
講水土保持的諺語如:“水土不出田,糧食吃不完”;“水土不下山,莊稼定增產”;“水土不下坡,穀子打得多。”
講深耕的諺語如:“秋後不深耕,來年蟲子生”;“耕地深又早,莊稼百樣好”;“深耕一寸,多收一成”;“春耕深一寸,頂上一遍糞;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
講整地的諺語如:“地整平,出苗齊;地整方,裝滿倉”;“種莊稼,不用巧,溝邊地邊打整好”;“犁地要深,耙地要平”;“光犁不耙,枉把力下。”
關於?肥?的諺語也很多,有講施肥重要性的,有講積肥門路的,還有講巧施肥的。
講施肥重要性的諺語如:“莊稼百樣巧,肥是無價寶”;“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下糞等於瞎胡混”;“要得莊稼好,須在糞上找”;“肥料足,多收穀,一熟變兩熟。”
講積肥門路的諺語如:“積肥沒巧,腿勤就好”;“村前村後走一圍,隨手拈來都是肥”;“羊圈搖錢樹,豬圈聚寶盆。”
講巧施肥的諺語如:“莊稼施肥沒別巧,看天看地又看苗”;“春天上糞不懂性,趕到秋後就光腚”;“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條線”;“底肥為主,追肥為輔。”
關於“水”的諺語,有講水利建設的重要性的,有講適時灌溉的,有講積水防旱的。
講水利建設的重要性的諺語如:“水是莊稼血,肥是莊稼糧”;“水是莊稼寶,四季不能少”;“種田種地,頭一水利”;“多收少收在肥,有收無收在水”;“一滴水,一滴油,一庫水,一倉糧。”
講適時灌溉的諺語如:“秋水老子冬水娘,澆好春水好打糧”;“輕澆勤澆,籽粒結飽”;“水是莊稼油,按時灌溉保豐收”;“灌水要適宜,田間全大米。”
講積水防旱的諺語如:“等,水在天;幹,水在地”;“久雨積水早排出,旱天之時早開源”;“蓄水如固糧,水足糧倉滿”;“冬季修水利,正是好時事。”
人事,是指農業生產中人和地之間的關係,以及有關“植”“保”“收”等環節的經驗。人和地的關係甚為密切,兩者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成正比的,古代先民曆來重視人在農業生產中的主觀能動性。
關於“植”的諺語,有講播種的,有講合理種植的,有講鋤草鬆土的,有講間苗、補苗的。
講播種的諺語如:“舍不得種子,打不著糧食”;“莊稼長得好,全靠播種早”;“天旱播種宜深,逢春播種宜淺”;“寧在時前,不在時後。
講合理種植的諺語如:“稀三籮,密三籮,不稀不密收九籮”;“地盡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糧”;“肥田土好栽稀些,瘦田土醜栽密些”;“麥子稠了一扇牆,穀子稠了一把糠。”
講鋤草鬆土的諺語如:“種在犁上,收在鋤上”;“鋤地勝抵三分雨,鬆土好比下次肥”;“一遍鋤頭,頂遍糞,三遍鋤頭,土變金”;“寸草不生,五穀豐登。”
講間苗、補苗的諺語如:“多補一棵苗,多收一把糧”;“減作產量高,多種收獲大”;“間小留大,間密留稀,間弱留強,間多補空”;“禾苗小,要趁早,除去小,留選好。”
關於“收”的諺語,有講適時收獲的重要性的,有講各種作物具體收獲季節的,有講收割經驗的諺語。
講適時收獲的重要性的諺語如:“麥黃了,就要割,又怕起風又怕落”;“九成黃,十成收;十成黃,九成收”;“麥子一熟不等人,耽誤收割減收成”;“就早不就晚,搶收如搶寶。”
講各種作物具體收獲季節的諺語如:“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棗兒甜如蜜”;“麥到芒種穀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處暑收黍,白露出穀。”
講收割經驗的諺語如:“細打細收,顆粒還家”;“秋收打穀又犁田,來年又是豐收年”;“小麥不怕神共鬼,隻怕四月初八雨。”
關於“保”的諺語,有講植物保護重要性的諺語,有講如何預防病蟲害的。
講植物保護重要性的諺語如:“光栽不護,白搭工夫”;“天幹三年吃飽飯,蟲害一時餓死人”;“有蟲治,無蟲防,莊稼一定長得好”;“一畝不治,百畝遭殃。”
講如何預防病蟲害的諺語如:“除蟲沒有巧,第一動手早,春天殺一個,強過秋天殺萬條”;“冬天把地翻,害蟲命歸天”;“要想害蟲少,除盡地邊草”;“種前防蟲,種後治蟲。”
總之,我國古代農業諺語強調“天時”“地利”“人事”這3個方麵的配合和聯係。這對現在的農業生產仍然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和參考價值。
[旁注]
杜文瀾 (1815年~1881年),字小舫,浙江秀水人。清代官員,詞人。官至江蘇道員,署兩淮鹽運使。有幹才,為曾國藩所稱。杜文瀾工詞,著有《宋香詞》、《曼陀羅華閣瑣記》、《古謠諺》、《平定粵寇記略》及《詞律校勘記》並傳於世。
濕度 表示大氣幹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溫度下在一定體積的空氣裏含有的水汽越少,則空氣越幹燥;水汽越多,則空氣越潮濕。空氣的幹濕程度叫做“濕度”。在此意義下,常用絕對濕度、相對濕度、比較濕度、混合比、飽和差以及露點等物理量來表示。
底肥 即基肥。作基肥施用的肥料大多是遲效性的肥料。廄肥、堆肥、家畜糞等是最常用的基肥。底肥是施肥中最基本的一個環節,對作物生長發育尤其是苗期和作物生長前期至關重要,施用底肥一般要從四個方麵考慮:即底肥的種類、數量、肥料品種及施用的深度。
追肥 是指在作物生長過程中加施的肥料。追肥的作用主要是為了供應作物某個時期對養分的大量需要,或者補充基肥的不足。農業生產上通常是基肥、種肥和追肥相結合。追肥要根據作物生長的不同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元素缺乏症,對症追肥。
[閱讀鏈接]
概括性和科學性是農諺的最重要特點。農諺簡短流暢,便於記誦,但它的內容又發人深思。許多農諺看來似屬簡單淺顯,其實包含著深刻的科學原理,需要我們予以分析說明。
例如“麥澆芽,菜澆花”,6個字就概括了兩種冬作物的施肥關鍵;“山園直插,蕩園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據不同水分條件,采取不同的扡插方式。
農諺中像這種概括性強,富有深刻科學原理的,還有很多需要用現代科學知識或通過具體試驗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古代天氣的諺語文化
天氣諺語是最早的天氣預報,是世界各國人民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對天氣的變化進行長期觀測後逐漸摸索出的天氣變化規律。
天氣諺語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人類氣象科學寶庫所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天氣諺語,在諺語分類劃分時,常常被歸入農諺之中,視天氣諺語為農諺的一部分,一個方麵。而這裏所提到的天氣諺語,是脫離農諺而獨立被劃分出來的天氣諺語。
這是因為,天氣諺語和人們日常的其他活動有直接關係,且數量相當可觀,流傳的範圍和使用的頻率,比一般農諺還要廣,還要高。
天氣諺語是傳授氣象、天氣變化的諺語,反映了風雲雷電、寒暑燥濕等氣候變化的規律。從其來源和內容兩個方麵,可以反映出氣象預測的諺語涉及的麵也極為廣泛。
天氣諺語從來源看,它包括4個方麵:從日月星觀察天氣的變化,從霞光、虹、暈觀看天氣,從氣溫的變化和雲的變化觀測天氣,從動植物的種種跡象觀測天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