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空——作物種植(1 / 3)

農業新空——作物種植

我國農作物的種植,始於新石器時期,當時已有粟、黍、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麻、苧、葛等纖維作物等。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終於形成了糧食以稻麥為主,纖維以麻為主,油料以大豆等為主,蔬菜以多品種為主的古代本土農作物種植布局,這是我們今日作物布局的曆史依據。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我國先民創造了豐富的栽培技術,推動了古代農業的發展。同時,南北方自古就已分別形成了以“種稻飯稻”和“種粟飯粟”的農耕飲食文化。

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稻

稻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是亞洲稻的原產地之一,其馴化和栽培的曆史,至少已有七千年。

古代在稻的栽培技術方麵也有很多經驗,如火耕水耨、輪作和套種等。此外,先民對稻資源的利用處於世界先進行列。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流傳著許多關於稻作文明的民間傳說故事。比如,水稻的品種開始的時候是像柚子那麼大的,水漲以後,把它淹沒之後。稻神山阿婆那裏把水稻種子拿回來,經過改良,種子才變得小顆,才是現在這個樣子。

還有一種說法是,水稻一年割了好幾次,人們太辛苦了,所以稻神就把它變成了隻是一年兩熟或者一年一熟。

這樣的神話和傳說故事,說明這裏保留著遠古的信息,都指向了稻作文明的發源。

水稻是我國的本土農作物。我國已發掘的新石器時期稻作遺存,分布廣泛。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發掘的水稻遺存,屬新石器時期早期文化,具體年代尚未確定。

其後是浙江羅家角的稻作遺存,距今已有7000多年,秈稻和粳稻並存。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穀和農作工具,尤為引人注目。它們都是世界是最早的稻穀遺存之一。

黃河流域也發現了不少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新石器時期的水稻遺存,如河南澠池仰韶文化遺址、河南淅川黃楝樹村和山東棲霞楊家園遺址,充分說明黃河流域稻作栽培的曆史也很悠久。

從史籍記載上看,稻字,最初見於金文。《詩經》中涉及稻的詩句不少,如“十月獲稻”、“浸彼稻田”等,說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商周時期,已經有不少稻的明確記載。

戰國時的《禮記·內則》中有“陸稻”,《管子·地員》中亦有“陵稻”,二者都是旱稻。《禮記·月令》和《氾勝之書》中還有“秫稻”的名稱,是糯稻。

野生稻在我國境內也有廣泛分布,這在很早以前的古籍中就有記載。戰國時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南方的野生稻。

後來查明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其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台灣等省區都有分布。

夏商至秦漢在新石器時期,稻在南北均有種植,主要產區在南方。自夏商至秦漢期間,除南方種植得更為普遍外,在北方也有一定的發展。並且,當時包括今廣東、廣西大部地區在內已有雙季稻出現。

三國至隋唐期間,北方種稻繼續發展。唐代時在黃河流域不少地方都種稻,同時在西北及東北地區也有初步發展。在西部的廣大地區種稻也有相當規模。南方也有較多的發展。

宋元至明清時期,稻在南北方均有發展。宋太宗曾命何承矩為製置河北沿邊屯田使,在今河北的雄、莫、霸等州築堤堰工程、引水種稻。在今高陽以東至海長的大範圍內全辟為稻田,後又擴大到河北南部和河南南陽等地區。

元代王禎《農書》記載,在包括後來的陝西省、河南省部分地區在內的“漢沔淮潁上率多創開荒地”,且“所撒稻種”之“所收常倍於熟田”。

《農桑輯要》還強調指出隻要“塗泥所在”之處,“稻即可種”,而“不必拘以荊揚”等地。

明清時期,在北方也開辟不少稻田,清代還在應變畿地區設京東、京西等四局,大量辟田種稻,並在西北及山西等地擴大稻區。清代時新疆西藏也發展種稻。東北地區在清代也有發展。

在南方,宋代時廣西、海南島多種稻,明清時在鄂、湘、贛、皖、蘇、浙分布有雙季連作稻。在浙、贛、湘、閩、川等地分布有雙季間作稻,兩廣則多雙季混作稻。在廣東廣西南部的一些地方還出現了三季稻。明清時期水稻栽培幾乎已遍及全國各地。

古代在稻的栽培技術方麵也有很多經驗,最突出的有火耕水耨、輪作和套種、育秧技術、施肥技術、灌溉和烤田。

火耕水耨是古代一種耕種方法,即燒去雜草,灌水種稻。

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江南火耕水耨,燒草後下水種稻。

草與稻並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複下水灌之,草死,獨稻長,所謂火耕水耨也。

這裏概括了火耕水耨的基本方法。

在稻田輪作方麵,有我國至遲在9世紀以前已出現了稻麥輪作,宋代更為迅速發展。據記載,宋太宗時曾在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等地推廣種麥,促進了稻麥二熟製的發展。

南宋時因北方人大量南遷,需麥量激增。政府以稻田種麥不收租的政策,鼓勵種麥,故稻麥輪作更為普遍。

明清時期發展更快,如稻後種豆,收豆種麥、雙季稻後種麥或豆或蔬菜、雙季稻後種甘薯或蘿卜、雙季甘薯後種稻等三熟輪作製已相繼出現。有些三熟製形式還由兩廣福建逐漸向長江流域推進。

明代《農政全書》記載,上海等地出現了稻棉輪作製。清代《齊民四術》、《三農紀》、《致富紀實》及不少地方誌中記載了在稻田套種泥黃豆的經驗。

水稻育秧移栽技術,始見於漢代文獻。《四民月令》五月條說:“是月也,可別稻及藍,盡至後二十日止”。“別稻”就是移栽,“至”就是夏至。

宋代陳旉《農書》十分重視培育壯秧,強調隻有掌握好播種適時、選地得宜、施肥合理、管理精細、防止災害這幾個關鍵,就能育出好秧。

明代《沈氏農書》強調“不妨少疏,欲其粗壯”。這是用稀播方法培育壯秧的最早記載。該書主張用輕烤秧田的措施使秧苗老健。說明幹旱年份不能多施肥,以免因栽插遲而秧苗徒長不適用。

關於水稻施肥技術,古代基肥稱為“墊底”,追肥叫做“接力”。明清時期對基肥和追肥的關係已有深刻的認識,重施基肥使苗易長,多分蘖,並能抗澇抗旱,積累了單季晚稻很好的施肥經驗。

清代《豐裕莊本書》也認為施追肥時“要看苗色肥瘦如何,臨時酌量”。

總之,在單晚稻的施肥方麵,注意在深耕的基礎上重施基肥,並根據稻苗的長勢和苗色巧施穗肥。這種看苗施肥的方法一直流傳至今。

對於水稻的灌溉,《氾勝之書》指出用控製進水口和出水口位置的方法以調節稻田水溫。

明代《農政全書》和清代福建《屏南縣誌》等也介紹了用泉水灌田時,要通過延長進水道或先將泉水放入貯水處,經日曬增溫後再放入稻田。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

烤田是古代非常重視的問題,早在《齊民要術》中就指出“薅訖,決去水曝根令堅”。明代《菽園雜記》和清代《梭山農譜》等還指出冷水田要進行重烤。重烤冷水田,可促進稻苗生育,這是曆史上的普遍經驗。

我國是世界上水稻品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到了清代,《古今圖書集成》收載了16個省的水稻品種3400多個。後來保存有水稻品種資源約30000多份,它們是長期以來人們種植、選擇的結果。

其中有適於釀酒的糯稻品種,特殊香味的香稻品種,特殊營養價值的紫糯和黑糯,特別適宜煮粥的品種,適於深水栽培不怕水淹的品種,莖稈強硬不會倒伏的品種,特別適於鹽堿地種植的品種,適於山區種植且多芒不怕野豬的品種等。

糯米在古代作為主食、釀酒、製作糕點以外,還是重要的建築原料,古人用糯米和石灰等築城牆、築墳。

此外,曆代一些本草書中,還常據糯、粳、秈的食性寒熱不同,以之入藥,治療某些疾病或調理脾胃性能。

[旁注]

河姆渡遺址 是我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的餘姚市河姆渡鎮,麵積約40000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緣祖先。普通野生稻經過長年的進化,成為現代的栽培稻。我國是野生稻資源分布十分廣泛。南起海南省三亞市,北至江西東鄉縣,東起台灣省,西至雲南省盈江縣都發現過野生稻。如此豐富且分布廣泛的野生稻資源為世界所矚目。

雙季稻 在同一塊稻田裏,一年中種植和收獲兩季水稻的一種稻作製度。按其栽培方式不同,又可分為雙季連作稻、間作稻和混作稻等。 雙季稻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曆史。雙季稻的出現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力資源,增加糧食產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農桑輯要》 元代初年司農司編纂的綜合性農書。成書時正值生產凋敝之際,此書編成後頒發各地作為指導農業生產之用。因係官書,不提撰者姓名,據史記載,孟祺、暢師文和苗好謙等曾參與編撰或修訂、補充。該書是我國農業生產的總結,通俗易懂,影響遠及國外。

《四民月令》 東漢後期敘述一年例行農事活動的專書,是東漢大尚書崔寔模仿古時月令所著的農業著作。敘述田莊從農曆正月直至十二月中的農業活動,對古時穀類、瓜菜的種植時令和栽種方法有所詳述,亦有篇章介紹當時的紡績、織染和釀造、製藥等手工業。

烤田 是種水稻的專業技術。在水稻分蘖末期,為控製無效分蘖並改善稻田土壤通氣和溫度條件,排幹田麵水層進行曬田的過程。通過這一措施,土壤水分減少,促使植物根向土壤深處生長,有利於植物的生長發育。

[閱讀鏈接]

“稻神祭”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每年農曆五月十三傳統習俗,傳承了幾千年。

整個活動分為求雨、祭農具、招稻魂、驅田鬼、請稻神、稻神巡遊6個內容。

稻神巡遊賜福於民活動,是稻神祭一個重要的活動內容,也是民眾最為期盼的一種祈福儀式。為求得稻神的賜福,在巡遊當中,各家各戶都在自家門前焚香點炮,恭迎稻神到來,場麵熱烈非凡。

稻神祭是古代先民在長期的農耕生產中,創造出來的稻作文化,是壯族先民勤勞與智慧的體現。

曆史悠久的經濟作物麻

麻是古代麻類作物的總稱。麻是我國原產農作物,栽培曆史至少已有5000年。

麻在古時種植範圍很廣,呈現出從北方向南方發展的趨勢。並在長期的推廣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適宜南北方的栽培技術。

在小興安嶺西坡南麓,有座不太高的桃山,這一帶流傳著關於麻丫頭的傳說。

從前,山裏住著一個貧窮人叫王富,他父母早亡,地主黑心狼逼他頂了父債,每天催他上山砍柴,回來做零活,王富天天總是累得筋疲力盡。

一天,王富上山砍了一些柴,驀然,在他麵前出現一位秀美的姑娘。仔細端詳,發現臉上有幾個淺白麻子,倒顯得格外俊俏。

姑娘手中提個籃子,飄飄然來到王富跟前,從籃裏拿出兩個饅頭給王富,讓他吃,然後拿起斧頭就去砍柴。

王富吃完饅頭,姑娘砍了一大堆柴。當王富正想上前說聲謝謝,姑娘向他嫣然一笑,拎起籃子向山上走去,轉眼不見了。

從此,王富天天上山都能見到她,她天天幫助地砍柴,王富心裏總是樂滋滋的。從此,人們再也看不到王富那種愁容疲憊的形態了。

後來,地主黑心狼知道了這件事,就假惺惺地說:“她一定是個妖精,”並告訴王富,“你明天再上山帶一團紅線,紉上針,待砍完柴,有意靠近她,把針別在她身上,我順線可以找到她,然後讓她給你做媳婦。”

黑心狼還威逼他說,如果不照做,就讓他做一輩子苦工。

第二天,王富不自願地照著做了。當天晚上,王富忽然聽到磨房裏傳來一陣女人的哭聲。他走近磨房,但門上著鎖了。他從窗縫往裏一看,驚呆了,這正是他要找的那位麻丫頭。

麻丫頭輕聲說:“王富哥,快來救我呀!”

王富用斧頭把鎖砸開,闖進磨房給麻丫頭鬆了綁。

麻丫頭說:“我身後有一條紅線,黑心狼就是順著這條線把我抓住了。現在快把紅線拿下來。”

王富痛悔萬分,摘掉線後,兩人一起向村外的遠山方向跑去。他倆剛跑出村頭,黑心狼領著家丁趕來了。

王富驚恐萬分,麻丫頭用麻線編織的一塊手帕,並讓他站在手帕上麵,然後用手一拂,手帕變成一朵白雲,二人騰空而起,奔向遠山。

後來,桃山一帶長滿了麻,當地的人們就用它來搓繩,婦女們用來納鞋底,男人們用來做農具上用的繩子。麻成為了人們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物資。

麻做繩是它的主要用途。麻起源於我國,從考古發現和文字記載上看,我國麻栽培已有悠久曆史。

先秦時期,麻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秦漢至隋唐時期,麻種植有很大發展,已經呈現從北向南發展的趨勢。

宋元時期麻在黃河流域仍產普遍,但在南方卻明顯縮減。明清時期,麻生產曾有一些發展,南方江、浙、皖、贛、川等不少地方還保留著較多的麻生產。

古代,隨著麻種植麵積的推廣,栽培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較突出的栽培技術有輪作和間作套種、浸種催芽和冬播、多次追肥、提高灌溉水溫等。此外,在對麻的利用方麵,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經驗。

在麻的輪作和間作套種方麵,早在《齊民要術》中就指出,麻不宜連作而宜輪作,如連作會發生病害而影響纖維質量。當時麻有和穀子、小麥、豆類等輪作的習慣,還認為麻是穀子的較好前茬。

明末清初農書《補農書》談到浙江嘉興麻與水稻、豆類和蔬菜輪作情況說道:

春種麻,麻熟,大暑倒地,及秋下蘿卜。蘿卜成,大寒複倒地,以待種麻,兩次收利。

麻的間、套、混種的曆史很早。《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不少經驗:一是在麻田內套種蕪菁,一是在種穀楮時與麻混播,目的是“秋冬仍留麻勿刈,為楮作暖”,即起防寒作用。該書反對在大豆地內間種麻,以免導致“兩損”而“收並薄”。

關於麻的浸種催芽,《齊民要術》中總結了以雨水浸種比用井水出芽快,水量過多不易出芽的經驗。這是大田作物浸種催芽方法的最早記載。並指出,如土壤含水量多時可浸種催芽後播種;如土壤水分少時則隻浸種不催芽即行播種。

麻一般為春播和夏播,可是古代還利用麻耐寒的特性,實行冬播。如元代《農桑衣食撮要》就指出“十二月種麻”,並說“臘月初八亦得”。這是麻生產上的重要創造,直到後來仍在生產中應用。

在麻追肥方麵,漢代以前一般不施追肥。《氾勝之書》首次提到:

種麻,樹高一尺,以蠶矢糞之,樹三升。無蠶矢,以溷中熟糞糞之亦善,樹一升。

這是我國有關麻施用追肥的最早記載。

陳旉《農書》提出要“間旬一糞”,即隔10天就要追肥一次。其他如《農桑衣食撮要》、《三農紀》等都主張多次追肥,且要以蠶糞、熟糞、麻子餅等和草木灰配合使用,這和今天麻追肥以氮為主,鋪以鉀肥的原則是一致的。

關於麻的灌溉,《氾勝之書》提出:

天旱以流水澆之,樹五升。無流水,曝井水,殺其寒氣以澆之。

這是因為井水溫度低,須經曝曬提高水溫後才能使用。

早在《尚書》、《詩經》、《周禮》、《爾雅》等古籍中就有專指雄麻和雌麻的字。也有稱雄麻為“牡麻”,稱雌麻為“苴麻”的。《氾勝之書》還指出要在雄麻散發花粉後才能收割。

《齊民要術》進一步指出“既放勃,拔去雄”,如“若未放勃,去雄者,則不成子實”。所謂“放勃”,就是指雄株麻開花時散發的花粉。

在雄株“放勃”,雌株受粉後,拔除雄株可利用其麻皮,並有利於雌株的生長和種子的發育成熟。如果在“放勃”前拔去雄株,雌株就不能結實。

《齊民要術》還指出,雄株未“放勃”前即收,因未長足,會影響纖維質量,如“放勃”後不及時收獲,麻老後,皮部會累積很多有色物質而降低品質。

這種對植物雌雄異株的認識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是世界生物史上的一項突出貢獻。

我國的漚麻技術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經驗。《氾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等介紹了漚麻所宜的季節、水溫、水質、水量等經驗。同時認為在漚麻過程中如何掌握好發酵程度是極為重要的關鍵。

《齊民要術》提出“生則難剝,大爛則不任”,要漚得不生和不過熟才行,否則會影響纖維質量。

清代《三農紀》介紹了當時老農漚麻的好經驗,將麻排放入漚池後:

至次日對時,必池水起泡一兩顆,須不時點檢。待水泡花疊,當於中抽一莖,從頭至尾撂之,皮與稈離,則是時矣。若是不離,又少待其時,緩久必泡散花收而麻腐爛,不可剝用。

得其時,急起岸所,束豎場垣。逢暴雨則麻瑩,曬幹,移入,安收停,剝其麻片。”還強調“老農雲:吃了一杯茶,誤了一池麻。

這種視水泡多少來判斷發酵程度的方法相當可靠,當水泡已起花而重疊滿布時,表明麻已發酵,可試剝檢查,如皮和稈容易剝離時,說明麻已漚好,要立即起池。

否則,如至泡散花收時,則已漚過了頭,會導致麻皮腐爛而不能用。起池後要成束豎立,遇雨時不致受淹而使麻皮變黑或腐爛,至晴天再剝皮。

“逢暴雨則麻瑩”也有道理,因暴雨一般時間不長,因麻捆豎立、雨勢急等於進行一次衝洗,可除去汙物和雜質,故可使纖維潔白精寶而提高質量。

古代對麻的利用是多方麵的,首先是利用其纖維織布,也用來製毯被、雨衣、繩索、牛衣和麻鞋等。

麻子則曾作為糧食食用。先秦文獻有不少將麻子列為五穀之一的記載。麻子供食用到宋以後已少見,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曾對此表示懷疑。明代《救荒本草》還將麻子的嫩葉作為救荒食物。

麻子油的利用,大約在漢代以前就開始,主要是用來油物及燃燈。

麻子餅是古代重要的餅肥之一。麻子還是很好的飼料。《農政全書》指出用來飼豬,可“立肥”,飼雞可“日常生卵不抱”。

麻子及花還是藥材,這在《神農本草經》、《圖經本草》、《本草綱目》等本草書中均有記載。最突出的是從漢代開始就用麻纖維作造紙原料。

明代《種樹書》指出麥子曬後乘熱收貯時“用蒼耳葉或麻葉碎雜其中,則免化蛾”,說明麻葉有防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