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天下——地理記載與研究3(1 / 3)

記載天下——地理記載與研究3

綜合性地理巨著《水經注》

《水經注》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諸多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曆史等。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在我國長期曆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

酈道元在任禦史中尉時,有個叫丘念的人犯了死罪,他是汝南王的親信,藏在王府中,酈道元硬是設計把他誘出王府捕獲。

汝南王去求太後說情,酈道元頂住太後的壓力,最終還是處死了丘念。

這件事都表明酈道元為官剛正,疾惡如仇,而且不懼權貴,甚至皇親,敢於與惡勢力進行鬥爭。

其實,酈道元之所以留名史冊,倒並不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的建樹,而是他完成了一部重要的著作《水經注》。

酈道元酷愛讀書,他讀書範圍很廣,除了正統的經史子集外,其他方術、醫卜、地理、天文類都無不喜讀,尤其是文學方麵的書。隨著見聞的日益增多、知識的日益積累,他經常被一種創作的衝動所左右。

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從南朝回來,給他帶來了一本郭璞的《水經注》,他一看大喜過望,接連幾天手不釋卷。

郭璞是東晉時有名的文學家,《水經》由漢代桑欽所作,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係統記述全國河流狀況的書,文字簡略,郭璞為這本書作了注。

酈道元自從有了這本書,總是帶在身邊,有空就翻閱。他似乎從這部書裏領會了一些什麼。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一天夜裏,酈道元夢見了郭璞,夢中郭璞對他說:“我為《水經》作注時,正碰上天下大亂,北方的河流沒法詳細記錄,很是遺憾。如你願意為這本書重新作注,老朽願以筆墨相助。”說完就不見了。

酈道元醒來,呆呆地想了很久。從此他的文采大有進步。

這當然都是古人的傳說。但有一點卻是真的,從此酈道元開始了《水經注》的撰寫。

酈道元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曆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遊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盡力收集當地有關的地理著作和地圖,並根據圖籍提供的情況,考查各地河流幹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經地區的地理風貌。

他或跋涉郊野,尋訪古跡,追溯河流的源頭;或走訪鄉老,采集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和傳說,然後把自己的見聞,詳細地記錄下來。

同時,他還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漢書·地理誌》、《水經》等,日積月累,他掌握了許多有關各地地理情況的原始資料,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酈道元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曆史上的地理變化。

酈道元認為,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麵貌的曆史變遷盡可能詳細、準確地記載下來。

為此,他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水經注》歸根到底是一部地理學著作,因此它的主要貢獻還是在地理學方麵。它是大部頭全方位介紹全國水的專書,是一部以河流為綱介紹全國的地理著作。

同時,將野外考察與地理文獻研究相結合,這對地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成熟與完善有重大推動作用。此外,《水經注》在文字上十分生動,內容豐富多變,具有相當高的文學水平。

《水經注》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河流,它在自然地理學上的貢獻,首先在河流水文方麵。

從河流數量上講,《水經》原文中隻列了137條,而注文中記載的達1252條,多出11倍。對這些河流,《水經注》大多記載了它們的發源、流程和流向,敘述緊扣河流的自然地理特點,對於發源地相近的,注文一般將它們歸在一起記述。

如把發源於太行山東、南山麓的清水,即今衛河、沁水,即今沁河、淇水,即今淇河放在一處。對這3條小型河流,酈道元也很認真,分別敘述了各河源頭的情況。

雖然這3條河發源地相近,但源頭情況並不相同,清水源頭處於一個地下水豐富的小盆地,沁水上源則有許多支流彙成,而淇水源地由於地形複雜,水源是由山間的一瀑布急流形成的。

類似的這些小河並不很有名,酈道元仔細進行研究、記載,給今天研究自然地理和對河流水文的考察都有重要意義。

對於河流的整個流程中,《水經注》對河床寬度、瀑布、急流、峽穀等情況都有詳細的敘述。

比如對岷江上流的記載就很典型:

兩山對開,其形如闕,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闕,江水自此已上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

這是岷江最上遊的情況。

接著注文分段敘述了流程情況:

自白馬嶺回行二十餘裏至龍涸,又八十裏至蠶陵縣,又南下六十裏至石鏡,又六十餘裏而至北部,始百餘步。又西百二十餘裏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餘步。又西南百八十裏到濕阪,江稍大矣。

這樣的注文,就把各個河段的長度和寬度交代得很明白。如果用這段珍貴的古代自然地理資料與現代的情況進行比較,那麼這一河段在曆史上的變化就可以了如指掌了。

峽穀險灘是河流流程中常見的,也是河川研究的對象,《水經注》對這方麵的敘述也很豐富。如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龍門、三門、洛水上的伊闕、湘江上的空冷峽等。

全書中記載的峽穀近300處,許多都敘述得繪聲繪色,成為著名的散文名篇。比如酈道元的《三峽》就是其中之一: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寫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段文字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區區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文章雖短,但展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奇麗、無限壯觀的景象。

瀑布對河流水文研究也有重要價值。《水經注》共記有60餘處,地理位置準確,還記載了不少瀑布的高度。關於瀑布的名稱,《水經注》中有很多別稱,如“飛波”、“飛清”等,這是《水經注》在語言文學方麵的貢獻。

對河流水文的其他要素如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水經注》也有詳細記載。

黃河的含沙量世界上罕見,《水經注》上說:“河水濁,清澄一石水,六鬥泥。”就是說,從河水中提一石水,其中有六鬥都是泥沙,可見含沙量是相當大的。

我國北方河流冬季都有結冰期,《水經注》記載黃河“寒則冰厚數丈”,這就是冰層的厚度,還記載了黃河上幾個可以采冰的河段。

《水經注》除了記載河流外,還記載了許多湖泊,據統計超過了500處。有大量的是淡水湖,如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陽湖;還有一些鹹水湖,如蒲昌海,即今羅布泊、內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對這些湖泊的記載,在湖泊地貌、水文方麵都提供了許多資料。

湖泊形成後,在地質循環和生物循環的過程中,總是在不斷淤淺,甚至最後變成窪地,這種過程,地理上稱為湖泊的沼澤化現象。

《水經注》就記載了田澤消失過程中的情況:

澤在中牟縣西……東西四十許裏,南北二十許裏,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徑通,淵潭相接,各有名焉……浦水盛則北注……

田澤是古代有名的大湖,在先秦的《詩經》中已有記載。但由於湖泊的沼澤化過程,到了酈道元著《水經注》的時候已經分化成了24個小湖,文中所謂“沙岡”,即湖底泥沙增多,湖水變淺的現象,是沼澤化的現象,唐宋以後田澤就完全消失了。

湖泊這種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分散的過程,具體說明了田澤的湮廢過程,《水經注》的翔實記述為我們了解研究湖泊沼澤化過程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數據。

《水經注》中對地下水的記載也很豐富,共記述了泉水200多處,溫泉38處。還記載了分布在各地的水井,對了解古代地下水位很有參考價值。

《水經注》對動植物地理也有許多記載。全書記載的植物達140餘種,包括在我國常見的溫帶亞熱帶的森林,也有西北幹旱地區的草原,荒漠植被,還記載了我國南方和現在中南半島的熱帶森林自然景觀。

《水經注》記載的動物有許多已在我國絕跡或在分布上有很大變化,使我們更便於研究古今動物地理分布的變遷。

如《水經注》中記載了一種稱為“水虎”的動物,就是今天的揚子鱷,當時還可在今漢水中看到,可現在的揚子鱷隻有在長江下遊的少數地方還有少量分布。揚子鱷分布地區呈現出逐漸退縮的狀況,數量也大減,因此我們就更要保護它了。

《水經注》在人文地理學方麵也有諸多記載。

酈道元很重視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與水的關係極其緊密。《水經注》中處處體現著酈道元對農田水利的重視。對許多大型設施的記載都很詳細。

在重視農業的同時,《水經注》也留下了對手工業介紹的珍貴資料。

書中記載手工業的門類比較齊備:采礦、冶金、紡織、造紙、食品等。還記載了能源礦物,如石油、天然氣、煤,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等,非金屬礦物,如硫黃、鹽、雲母、石英等,對它們的分布和用途都有介紹。

在所有手工業中記載最多的是製鹽業。古代鹽是關係民生的大事,所以酈道元很重視。《水經注》中記有海鹽、池鹽、井鹽、岩鹽等多種。

卷第三十三篇中記載了四川井鹽的位置、數量,並說“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於常鹽矣。”可見四川井鹽的質量是較高的。

卷第六篇《涑水注》記載了當地的池鹽。池鹽在今山西省西南的安邑一帶。從先秦時代開始,這種池鹽就行銷中原廣大地區,有的商人就靠販運池鹽發家致富。

酈道元是這樣描述的:

今池水東西七十裏,南北十七裏,紫色澄,潭而不流。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朝取夕複,終無減損。

這裏的產量相當穩定。而且提取方便,所謂“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所以長盛不衰。

《水經注》的記載與其他史書的記載互相映照,不難看出,安邑池鹽在中原地區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經注》把漢代與北魏鹽池做了比較,這種資料是很珍貴的,對我們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鹽池也有現實意義。

《水經注》對沿海鹽場的分析和采製也記述得很普遍,卷第九篇記載了今渤海沿岸的鹽場。全書共記鹽礦、鹽場20多處,包括了當時國內的著名鹽產地,有的地方還帶述了境外的岩鹽。

在陸路交通並不很發達的古代,水運是很便捷的交通方式。《水經注》所記河道,大多都涉及航運。而峽穀,險灘就成為航道中的險段。

如卷四記黃河在砥柱山以下,“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卷第四十篇記浙江在壽昌,“建德八十裏中有十二瀨,皆峻險,行旅所難。”

《水經注》對陸路交通也同樣重視,書中記載了當時許多國際陸路通路:

卷第一篇的蔥嶺、天竺道通向北印度、中亞地區;卷第三篇的雞鹿塞道通向漠北草原;卷第二十七篇的通關勢為溝道關中和漢中的要道;卷第三十六篇記述了現在雲南省曲靖縣境內一段叫降的道路:“降賈子,左擔七裏。”

這裏的商販為走山路、要用在肩擔走七裏不能換肩。“左擔七裏”,隻4個字就把山路的險窄勾勒出來。

大量水陸交通道路必然形成許多道路交叉點,注文中相應出現了大量的橋梁和津渡,共達200多處。《水經注》中出現的橋等形式很多,有石拱橋、木橋、索橋、浮橋等。

比如卷第十九篇《渭水注》記載了宏大的秦渭橋:

秦始皇做離宮於謂水南北……南有長樂,北有鹹陽宮,欲遞二宮之間,故造此橋,廣六丈,南水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

即使在今天看來,這也是一座大橋。

城市是人口集中居住區,酈道元自不會放過。全書共記縣以上城市盡3000座,古都達180座,其中大部分與今天已經成為遺址。

酈道元對古都的記載最為詳盡。卷第十六篇注文中竟用7000字的篇幅來詳細描述當時北魏的都城洛陽。對古都長安、鄴都也有詳盡描述,其他的古都還有平城、成都等。

對這些曆史名城的介紹,都結合曆史的史實,對宮殿、園苑、池台、巷市的遺址調查,詳盡周到,讀者從中不僅能增長地理知識,同時也提高了曆史和考古知識,增長了見識。

《水經注》還記載了國外的城市。卷第一篇記載了現今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境內的一些古都,如波羅奈城、王舍新城等。卷第三十六篇記載了古代林邑國的區粟城和和典衝城,位於今越南中部。對其位置、形勢、建築規模等都描繪無遺。

酈道元沒有到過國外的城市,上述記載都是從《林邑記》中抄錄的。現在《林邑記》早已散失了,這段文字就成為孤本,是記載這兩個城市的唯一古代材料,對研究越南古代曆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可見,《水經注》的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地理學的範圍。

酈道元生活在戰爭頻發的年代,他雖反對不義之爭,但並不是消極地反對。《水經注》中也保留了大量軍事地理的資料。

酈道元常把在戰爭中發生重大作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如河流、橋梁、道路、津渡等進行軍事上的評價,這種做法在以前還不多見,對後代的軍事地理學者有很大影響。

比如卷第三篇對戰役的評價就是一例:“山下有長城,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自闕北入荒中,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杆,以防塞道。”對有些戰役的描寫也很詳盡,與戰場的山川形勢相係,有重要的軍事地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