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 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4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4個方向,源於我國古代的星宿信仰。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來劃分天上的星星,也稱“四神”、“四靈”。
許慎 (約58年~約147年),東漢時期汝南召陵人,現河南省郾城縣。著有《說文解字》和《五經異義》等。因他所著的《說文解字》聞名於世界,所以研究《說文解字》的人,皆稱許慎為“許君”,稱《說文》為“許書”,稱傳其學為“許學”。
周武王 (約公元前1087年~約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的次子。諡號“武”。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斌王”。史稱“周武王”。他繼承父親遺誌,滅掉商朝,奪取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
神格 神格是神靈的力量核心,神靈的絕大部分力量都在神格之中,傳說中甚至有許多凡人應為得到了神格而封神成為神靈。在西方的傳說中,神格是由於神對於宇宙的了解,從而對事物的本質了解而掌握了各種規則,使之於自己的能量相結合,就形成了神格。
三牲 從最早的含義開始,就是指三個不同的活牲畜,並沒有特指具體為哪三個。古代的牲畜都有應用等級,多為組合祭祀、大型組合宴會中的三個不同等級使用的牲畜。因此,古代三牲就意味著為“三個等級”或者“泛指多個等級”的組合準備“多種活的牲畜”。
《仇池筆記》 北宋時期蘇軾撰。此書也為讀書筆記及所見所聞之記錄,是《東坡誌林》姊妹篇,體裁、宗旨皆相同。所記內容也十分廣泛,涉及經史子集、製度風俗、軼聞時事、山川風物、佛道修養等各個方麵,以記身邊瑣事及詩文評述為主,足資治史者參考。
[閱讀鏈接]
相傳在宋代時,把二月初二龍頭節稱之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
元代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
明清時期則稱之為“驚蟄”,因為此時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
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初二,龍抬頭”的說法。
花朝節歲時習俗的演化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是我國古代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
花朝節節期因地而異,這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有的農曆二月初二舉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舉行。節日期間,人們有各種傳統活動。
據傳說,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
在一個早春二月之夜,崔元徽於園中品茗賞花,忽見一群容貌豔麗的女子來謁,其中有個小巧玲瓏的姑娘,自稱“石氏”,但大家都叫她“醋醋”。
女子們稱要借此地與風神封姨相見。封姨也稱“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是神話傳說中的風神。
正說話間,來了一位明眸皓齒的少婦。眾人起身行禮,並恭稱封姨。
崔元徽命人敬上酒菜果肴,盡地主之誼。眾女謝過之後,把盞暢飲,高聲談笑。
宴席間,封姨不意碰翻酒盅,醋醋的紅羅裙被弄髒。醋醋本是石榴神,她粉麵含怒,拂袖便走。眾女子相顧驚慌。
封姨板起麵孔,恨恨地說:“小奴婢竟敢無禮!”夜宴不歡而散。
原來這些美女皆是花精,她們要在人間花苑迎春怒放,可是那位叫封姨的風神出頭阻撓。花精們本想借機向封姨求情,不料醋醋壞了事。如今眾花精都埋怨她,隻好求助於崔元徽。
次日晚間,醋醋姑娘飄然來到崔元徽麵前,要他準備一些紅色錦帛,畫上日月星辰,在農曆二月二十一五更時懸掛在園中的花枝上,到時必有奇異景象。崔元徽依言行事。
到了二月二十一日五更十分,果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天地一片昏暗。但見大樹在狂風中搖曳,枯枝頃刻間全部被狂風撕扯而去。可是令人驚奇的是,崔元徽園中枝上的花卉因為有了彩帛護住,不搖不動,依舊爭奇鬥豔,燦然如常。
當夜,眾花精又變成一群麗人來花園裏向崔元徽致謝,還各用衣袖兜了些花瓣勸他當場和水吞服。
崔元徽吃了麗人的花藥,從此神清氣爽,後來延年益壽至於百歲。因他年年此日,懸彩護花,最終登仙。
崔元徽懸彩護花,終成仙人,此事眾口相傳,以致人們對花越來越喜愛,終於流成習俗,成為了我國古代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花朝節。
由於我國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因而花朝節的節期也因各地花信的早遲而異。
中原和西南地區以農曆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農曆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
花信是古人在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的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代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叫“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
風應花期,我國便產生了“二十四番花信風”節令用語,它也是我國廣大地區表示氣候變換的體現。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黃帝內經》說“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根據農曆節氣,每年從小寒到穀雨,共8氣。每氣15天,一氣又分3候,每5天一候。8氣共是24候,每一候應一種花信。24候便成了24種花期的代表。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端香,二候菊花,三候山礬;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花,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穀雨一候牡丹,二候茶花,三候楝花。
從小寒開始,每一候花信風便是候花開放時期,至穀雨前後,就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四處飄香,春滿大地。楝花排在最後,表明楝花開罷,花事已了。
經過二十四番花信之後,以“立夏”為起點的“綠肥紅瘦”的夏季悄然來臨。
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於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農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至民間就流行起了花朝節活動。
在唐代,人們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歲時節日。
至宋代,花朝節的日期有被提前至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至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
至於“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明代末期文學家馮夢龍的《灌園叟晚逢仙女》,講了一個花神懲治惡霸、扶助花農的故事。
大宋仁宗年間,江南平江府東門外長樂村中位名為秋先的老者,他妻子亡故,膝下無兒女,因自幼酷好栽花種果,把田業都撇棄了,專於其事。日積月累,便建成了一個大花園。
秋先是個花癡,不僅對自己滿園的花嗬護備至,對別處的花木也常常流連忘返。
城中有一名張委的宦家子弟,為人奸狡詭譎,殘忍刻薄,常常和手下一班如狼似虎的奴仆及幾個無賴子弟危害鄰裏。
一天,他帶了四五個家丁及惡少,遊蕩至秋先門前。
秋先老人正在澆灌完盛開的牡丹,於花前獨酌。不想張衙內破門而入,一番尋釁滋事,最後竟把個好端端的花園子踐踏得隻蕊不留,狼藉遍地。
待風卷殘雲後,秋先走向前,望著滿園零落的花蕊,心中淒慘,頓時淒然淚下。
正哭之間,隻聽得背後有人叫道:“秋公為何恁般痛哭?”
原來是一個女子,年約28歲,姿容美麗,雅淡梳妝,卻不認得是誰家之女。
秋先將張委打花之事說出。
那女子笑道:“我祖上傳得個落花返枝的法術,屢試屢驗。”
按照她的要求,秋先取水出來,發現殘花果然重上枝頭,而且各種花瓣色彩摻雜,比從前更好看了。
這件稀奇事很快就傳到了好惹是生非的張衙內耳朵裏,於是再次上門施展辣手摧花,還找借口給秋先套上了枷鎖。
惡少們一直打砸至晚上,忽然卷起一陣風,化作一位姿容美麗的紅衣女子,原來,她就是花仙。
隻見花仙長袖翻飛,掀起一股刺骨的冷風,將張衙內一夥像螻蟻一樣吹走。狂風大作,張衙內本人也一頭栽進了沼池。
後來,花仙又施展法術,把秋先老人從牢獄中解救了出來。
在這個故事裏,花仙已經成了正義和力量的化身,寄托了人們對美好事物與正義力量相結合的心願。
明代以後的花神形象,愈加栩栩如生。她風姿嫵媚,手持我國的花魁芍藥、牡丹,或手提盛有這兩種花的花籃,安詳地守衛著善良勞動人民心中的美好宿願。
相傳花朝節是“百花生日”,民間認為花朝日晴,主全年百花繁盛。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
北京以農曆二月十二為花王誕日,幽人雅士,賦詩唱和,並出郊外各名園賞花。山東省商丘等縣,以花朝日之陰晴,占卜全年小麥、水果的豐歉。
在江蘇省虎丘,人們去花神廟,殺牲祭神,以祝仙誕。閨中女郎剪五色絹帛粘在花枝上,謂之“賞紅”。
賞花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興,我國古代在賞花方麵積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稱豐富,舊時流行於各地城鄉的花朝節習俗就是一例。
農曆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這一天花販在出售蒔花時,照例用紅布條或紅紙束縛花枝,許多養花人家亦將彩帛紅紙等懸掛在花枝上,謂之“賞紅”或“護花”。
眾多的花農花販及從事其他種植業的農民,率於此日會集花神廟前,殺牲供果以祝神誕,或演戲文娛神,引得成群結隊的遊客前來觀看,形成熱鬧的廟會場景。
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於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
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的家裏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於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
人們紛至遝來,就此形成廟會。這天夜裏,要提舉各種形狀的“花神燈”,在花神廟附近巡遊,以延伸娛神活動。
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餘,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撰有名劇《桃花扇》的清初文學家孔尚任,也曾寫有“竹枝詞”形容花朝踏青歸來的盛況:“千裏仙鄉變醉鄉,參差城闕掩斜陽。雕鞍繡轡爭門入,帶得紅塵撲鼻香。”
宋代時開封一帶的花朝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遊藝活動。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預卜的方法很簡單:是日忌雨,晴則帶來百物豐熟的吉兆。
唐代的節日文化與飲食文化都十分發達。據傳武則天嗜花,每至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這種糕有著花瓣的馥鬱和穀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
總之,作為農耕民族,我國古人曆來對大地上生長的植物有著深厚的感情。熱愛花的民族多是熱愛美和生活的民族。“一樹梨花落晚風”、“一枝紅豔露凝香”等,正是中華文化孕育出淡淡的幽香。
[旁注]
唐玄宗李隆基 (685年~762年),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親竇德妃。唐玄宗也稱唐明皇,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在位期間,開創了唐朝乃至我國曆史上的最為鼎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山礬 別名“尾葉山礬”,又名“七裏香”。二十四番花信之一,即大寒第三候的花信。總狀花序,早春開花,花白色。《本草綱目》記載:“山礬生江、淮、湖、蜀山野中,樹高大者高丈許。葉似梔子,光澤堅強,略有齒,淩冬不凋。三月開花,繁白如雪,六出黃蕊,甚芳香。”
楝花 二十四番花信之一,即穀雨第三候的花信。《本草綱目》說它是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花。春末夏初開花,能結子。楝花,始於暮春,收梢於初夏。有因形似小鈴,熟時色黃,又稱“金鈴子”。因以四川產者為佳,故又稱“川楝子”。
武則天 (624年~705年),女,唐朝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諡號“則天大聖皇後”。後世所稱“則天武後”或“武則天”即是由此諡號而來。政治家和詩人。當政時期,被史界稱為“貞觀遺風”。
女夷 南嶽夫人魏華存的弟子。 334年,魏華存以83歲高齡辭世,傳說她死後7天即被西王母派眾仙接引升天。相傳女夷後來也升天成仙,掌管天下名花,稱為花神。據說她擊鼓唱歌時,禽鳥草木皆長,被稱為“主春夏萬物生長之神”,俗稱“花神”。傳說她還在西湖邊桃花兒豔紅之時賣過湯圓。
馮夢龍 (1574年~1646年),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等。明代文學家、戲曲家。他的“三言兩拍”是我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他對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收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蒔花 即栽花。蒔花弄草,又稱“侍花弄草”。又稱“時花”,泛指花期不久、花朵繁盛的鮮花,多用於城市綠化及節慶日裝扮。品種繁多,常主要在溫室盆栽培養,到達花期後用於裝飾。可按照設計好的圖案連盆擺放,也可種植於泥土中。
吳越 是春秋吳國、越國故地的並稱,泛指現在的江蘇省南部、上海、浙江、安徽省市南部、江西省東部一帶地區。吳越是一個古老的東方民族,擁有輝煌的國家曆史和輝煌的文化經濟。吳越民係是古老的江東民係,共同締造這片地域。李白“我欲因之夢吳越”道不盡吳越江南之美。
孔尚任 (1648年~1718年)。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清代初期詩人、戲曲作家。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所著《桃花扇》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了明代末期的曆史。